西安市兒童醫(yī)院血液科(西安710003) 劉安生 龐菊萍 王 華 王旭清 高文瑾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兒科常見的血管性出血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確定。為探討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與過敏性紫癜(HSP)的關(guān)系,我院于2008年12月至2010年5月收治HSP患兒151例,與同期外科收治的76例患兒進行了HP感染的檢測,現(xiàn)將檢測結(jié)果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HSP組151例均為我院血液腫瘤科收治患兒,其中男102例,女49例,男:女為2.08∶1。年齡2~17歲,平均8.66±2.95歲。紫癜伴有消化道癥狀者(包括:腹痛、惡心、便血等)81例,占全部病例的53.64%。其中腹痛明顯者9例行胃鏡檢查:均為胃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散在的出血點和小潰瘍,符合急性彌漫性淺表性胃炎表現(xiàn)。紫癜伴有關(guān)節(jié)損傷者54例,占35.76%。紫癜伴有腎損害者(尿常規(guī)檢查尿蛋白定性陽性和(或)紅細胞>3個/高倍鏡)30例,占全部病例的32.45%。診斷符合第3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1]。對照組為我院小兒泌尿外科和普外科收治的鞘膜積液、尿道下裂和腹股溝斜疝等擇期手術(shù)的患兒76例,其中男49例,女27例,年齡1~17歲,平均6.53±2.64歲。以上患兒均無消化道病病史和清除HP感染治療史。
2 HP檢測
2.1 HSP組151例患兒和對照組76例患兒血清HP抗體全部采用HP生物芯片法進行幽門螺桿菌蛋白的細胞毒素(CagA)、尿素酶(UreC)和空泡毒素(VacA)等三種蛋白的檢測,幽門螺桿菌抗體蛋白芯片檢測系統(tǒng)由西安聯(lián)爾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提供。標本要求和具體操作步驟按廠家要求進行。
2.1.1 Ⅰ型 HP感染:UreC、CagA和VacA等三種蛋白均陽性。毒性強,應治療。
2.1.2 中間型 HP感染:UreC、CagA 兩種蛋白陽性而VacA蛋白陰性或UreC和VacA兩種蛋白陽性而CagA蛋白陰性。毒性較強,應治療。
2.1.3 Ⅱ型HP感染:UreC蛋白陽性而CagA和VacA兩種蛋白陰性性。毒性弱,可觀察。
2.1.4 無 HP感染:CagA、UreC和 VacA 蛋白均陰性,無需治療。
2.1.5 UreC陰性而CagA、VacA兩種蛋白陽性或UreC、CagA兩種蛋白陰性而VacA蛋白陽性或UreC、VacA兩種蛋白陰性而CagA蛋白陽性比例較低,人群少見,可觀察。
2.2 根據(jù)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第三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若干問題共識報告》可將Ⅰ型HP感染和中間型HP感染當做現(xiàn)時感染[2]。
2.3 HSP組151例患兒和對照組76例患兒糞便HP抗原的檢測采用中美合資北京協(xié)和藥業(yè)有限公司提供的幽門螺桿菌糞便抗原(HPSA)檢測試劑盒進行。標本要求和實驗的具體操作步驟按廠家要求進行。
3 HP感染根除治療方案 給予短程低劑量二聯(lián)或三聯(lián)療法:抗酸和(或)抑酸劑(H2受體阻滯劑和(或)質(zhì)子泵抑制劑)+羥氨芐青霉素和(或)克拉霉素2周。
4 常見呼吸道病毒的檢測 兩組常見呼吸道病毒合胞病毒(RSV),輪狀病毒(hRV),腺病毒(ADV)和流感、副流感病毒感染的檢測應用生物芯片法進行。芯片檢測系統(tǒng)由西安聯(lián)爾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提供。標本要求和具體操作步驟按廠家要求進行。
5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組對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有極顯著性差異。
1 HP的感染率檢測
1.1 HSP組:151例患兒中血清HP抗體檢測,陽性97例,陽性率為64.24%,其中男67例,女30例。年齡3~17歲,平均8.66±2.95歲。病程1~60d,平均8.27±4.53d。Ⅰ型感染者44例,占29.14%,其中男30例,女14例。年齡3~17歲,平均7.89±2.58歲。病程1~60d,平均8.72±5.34d。在Ⅰ型感染者中按是否進行HP根除治療又隨機分為治療組和未治療組,其中治療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齡3~16歲,平均8.12±2.35歲。病程1~55d,平均8.22±4.93d 未治療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齡3~17歲,平均7.98±2.56歲。病程1~60d,平均8.45±5.13d。血清抗體檢測結(jié)果見表1?;純篐PSA檢測,陽性19例,為12.58%。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齡3~14歲,平均7.72±2.13歲。病程0.5~50d,平均8.42±2.13d。各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在HSP組中有腹部癥狀的患兒血清HP抗體檢測,陽性57例,為70.37%,其中Ⅰ型感染者27例,占本組病例的33.33%,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齡3~16歲,平均8.35±2.36歲。病程1~60d,平均9.65±5.1d。詳見表2?;純篐PSA檢測陽性14例,陽性率17.28%。其中男9例,女5例,年齡3~15歲,平均7.12±2.83歲。
1.3 對照組76例患兒中53例進行了血清HP抗體檢測,陽性27例,陽性率為50.94%,其中Ⅰ型感染者18例,占對照組病例的33.96%。詳見表3?;純篐PSA檢測陽性5例,陽性率6.58%。均為男童,年齡1~15歲,平均7.36±2.45歲。經(jīng)χ2檢驗,觀察組腹型者和對照組的血清HP抗體陽性率和HPSA陽性率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χ2=4.22,χ2=5.169>3.84,P<0.05)。其他各組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χ2=2.91,χ2=1.93,χ2=0.43,χ2=2.86,P>0.05)。HSP各組患兒的腹痛恢復時間均數(shù)和皮疹消退時間均數(shù),包括Ⅰ型感染者治療組和Ⅰ型感染未治療組、Ⅰ型感染治療組和Ⅱ感染組、Ⅰ型感染治療組和未感染組、Ⅰ型感染治療組和觀察組、Ⅰ型感染組和觀察組、HPSA陽性和觀察組等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4~5。
表1 患兒151例血清抗體檢測結(jié)果
表2 有腹部癥狀的81例患兒血清抗體檢測結(jié)果
表3 對照組53例血清抗體檢測結(jié)果
表4 各組腹痛恢復時間比較
表5 各組紫癜消退時間比較
2 兩組常見呼吸道病毒檢測 患兒組151例中RSV感染陽性43例,陽性率為28.48%;hRV感染陽性21例;陽性率為13.91%;ADV感染陽性19例,陽性率為12.58%;流感、副流感病毒感染陽性14例,陽性率為9.27%;對照組76例中RSV感染陽性19例,陽性率為25%;hRV感染陽性9例,陽性率為11.84%;ADV感染陽性8例,陽性率為10.53%;流感、副流感病毒感染陽性9率,陽性率為11.84%。經(jīng)χ2檢驗兩組常見呼吸道病毒感染率無顯著性差異(RSV:χ2=0.308,P>0.05;ADV:χ2=0.204,P>0.05;流感、副流感病毒:χ2=0.0367,P>0.05)。
HSP是一種累計皮膚和(或)其他器官的毛細血管極細小動脈的變態(tài)反應性疾??;臨床表現(xiàn)多樣,腎臟、胃腸道、關(guān)節(jié)和心臟是常見的受累靶器官。HSP的病因至今未完全明了,據(jù)我院352例次(1998~2000年)HSP的臨床資料分析及文獻報告[3~5]顯示其發(fā)病的第一誘因是感染。本研究中作為兒童感染最常見的呼吸道病毒感染率的檢測結(jié)果與之相符。近年有關(guān)HP的流行醫(yī)學調(diào)查,表明該病菌在我國人群中感染率高達50%以上,而兒童是HP的易感人群,本組151例患兒中HP的感染率為64.24%,與文獻報道[6]相似。HP雖僅定植于胃黏膜,但是它可引起全身的免疫反應和慢性炎性反應,誘導大量的炎性介質(zhì)、細胞因子和炎性反應物釋放,引起許多腸外疾?。?]。國內(nèi)、外已有 HP感染與 HSP相關(guān)的報道[8~12],有關(guān)文獻[13]報道HP感染導致HSP的可能機制為:HP及其代謝產(chǎn)物的持續(xù)刺激下,發(fā)生一系列免疫反應,產(chǎn)生免疫復合物沉積于機體毛細血管基底膜,將補體C3活化為C3a、C5a、C3b等過敏毒素,形成膜攻擊單位:一方面中性粒細胞趨化吞噬免疫復合物,導致組織損傷和壞死性小血管炎;另一方面導致炎性遞質(zhì)的釋放,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功能,增加了機體與消化道內(nèi)食物、藥物、病原體等變態(tài)原的接觸,放大過敏反應的程度進而患病。
在本組資料中有腹部癥狀的HSP患兒的HP血清抗體陽性率和HPSA陽性率分別為64.24%和12.58%,均高于正常對照組的陽性率(50.94%和6.58%)。提示在HSP腹型患兒中HP感染可能有特殊意義。對腹痛嚴重的HSP患兒(9例)進行的胃鏡檢查提示:胃黏膜呈現(xiàn)為彌漫性黏膜充血、水腫,散在的出血點和小潰瘍。這種胃黏膜改變的可能原因:①HSP腹型患兒因自身血管炎引起的消化道黏膜出現(xiàn)出血、壞死、糜爛等的黏膜損傷改變即所謂的“紫癜胃”。②HP感染導致胃黏膜損傷而引起的炎癥改變。或以上兩種因素共同作用。而對此組患兒是否進行HP感染的根除性治療對于患兒腹痛緩解的時間亦無特殊的影響。此種急性淺表性胃炎改變和HSP患兒疾病的偶合本組認為后者的可能性大,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研究。有人觀察了一組以“上腹部不適”就診患兒的血HP抗體,結(jié)果共檢出HP抗體陽性468例,陽性率為66.38%,提示HP感染在腹部不適的患兒中較為普遍[1 4,15]。
在本組資料中HSP患兒HP感染者中不論是總的血清抗體陽性率、Ⅰ型感染率還是HPSA陽性率均與正常對照組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而且是否進行HP的根除性治療對于HSP患兒的皮疹消退時間無特殊的影響,與史學等觀察結(jié)果相同[16]。也未能顯示出HP感染在HSP患兒是否有著特殊的致病作用。
[1] 張之南,沈 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3版.天津:科學出版社,2007:168-169.
[2]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第三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若干問題共識報告(廬山共識)[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8,47(4):346-348.
[3] 劉安生,孫 熠,龐菊萍,等.小兒過敏性紫癜診斷及治療(附352例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3,31(11):49-50.
[4] 張碧麗,王文紅,范樹穎.兒童過敏性紫癜575例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11):646-649.
[5] 李 曄,鄭華玲.兒童過敏性紫癜108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4,32(10):895-899.
[6] 許春娣,周建元,薛 英.無癥狀兒童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學[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7):308-309.
[7] 胡亞美,江載芳.褚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322-1326.
[8] Cecchi R,Torellii E,Schonlein-Henoch P.Pura in assocition with duodenal ulcer and gastic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J Dermatology,1998,25(6):482-484.
[9] 王懿林,薛永珍.幽門螺桿菌感染與過敏性紫癜關(guān)系的探討[J].四川醫(yī)學,2004,25(2):176-177.
[10] 張素桂,劉秀琴.兒童過敏性紫癜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關(guān)系初步探討[J].臨床兒科雜志,2005,23(5):303-304.
[11] 李 暉,丁甫月.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兒童過敏性紫癜的關(guān)系[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20):1398-1399.
[12] 李 晶,劉華林,葉 倩.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兒童過敏性紫癜相關(guān)性研究.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3):266-267.
[13] 李宇紅,朱 莉,邵曉珊.幽門螺桿菌感染與過敏性紫癜的相關(guān)性探討[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008,3l(4):398-400.
[14] 楊 光,李 鳴,何偉真,等.上腹部不適患兒幽門螺桿菌感染類型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7,17(10):1241-1243.
[15] 梅江華,王衛(wèi)力.小兒腹型過敏性紫癜胃鏡早期診斷及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治療療效觀察[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2,40(6):760-761.
[16] 史 學,李 歆.過敏性紫癜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關(guān)系的探討[J].北京醫(yī)學,2002,24(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