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小兒外科于2002年11月~2011年2月, 在微小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基礎上[1], 用微小切口治療小兒鞘膜積液, 取得了較好的美學和臨床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組病例721例, 均為男性, 年齡1~6歲(平均3.2歲)。雙側鞘膜積液130例,單側591例,其中右側451例,左側270例?;純壕鶠楦构蓽匣蜿幠夷[物,質韌,邊界清楚,可捫及上極,擠壓腫物不消失,透光試驗陽性。B超檢查提示囊性腫物,邊界清楚。
1.2 方法:采用氯胺酮靜脈麻醉加1%的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選取患側恥骨結節(jié)外上方,相當于腹股溝管外環(huán)皮膚投影處,沿腹橫紋切開長約0.5~0.8cm橫行切口(圖1),鈍性分離皮下組織至外環(huán)口下方。提起提睪?。ù颂幹挥胁G提肌才能提出切口上方,并且有明顯的肌纖維組織)。在精索的前內側打開精索外筋膜,鈍性分開提睪肌,見到白色鞘突管(圖2),將其與精索分離后切斷,(一般不切開鞘突管,完整鞘突管較結實,游離時不易撕破)。近端分離至頸部,高位結扎(圖3)。結束手術,切口不需要縫合,無菌粘貼貼對合即可(圖4)。
1.3 結果:全部病例均使用微小切口完成手術,手術過程順利,本組721例治愈,治愈率99.7%(719/721)。手術時間5~10min。手術當天麻醉清醒后可正常進食,術后6h下床活動,術后2~3天出院,全部病例術后均未使用抗生素,無切口感染現(xiàn)象及愈合不良情況發(fā)生。全部病例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為1月、6月、1年。2例在術后1年內復發(fā),復發(fā)率0.3%。其余患兒癥狀消失,陰囊、睪丸與正常小兒相比無異常,無睪丸發(fā)育異常,切口瘢痕微小。
2 討論
小兒鞘膜積液是小兒外科的常見病。由于鞘狀突閉合不全,使得鞘膜囊內的液體多于正常。1歲以內小兒鞘膜積液,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可不急于手術;但如果張力較高,可能影響睪丸血液循環(huán),導致睪丸萎縮,應行手術治療[2]。鞘膜囊(腔)與腹腔之間均存在未閉鞘突管,而不是纖維索與腹腔相通,位于精索前內側,為一透明薄膜,管徑粗細不一,一般2mm左右,粗的約5mm,極少超過10mm。小兒鞘膜積液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需要打開腹股溝管,于精索旁找到鞘突管,行高位結扎[3]。由于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有2條呈平行的髂腹下神經(jīng)和髂腹股溝神經(jīng)位于腹內斜肌上,二者纖維可相互交叉相連,有時成為一條神經(jīng),小兒由于發(fā)育不完全,腹外斜肌腱膜薄,解剖層次不是很清楚,術中容易損傷以上神經(jīng)。另外,精索旁有蔓狀靜脈縱在其前外側,輸精管和動脈在其內,提睪肌在其四周,且鞘突管管道細小,管壁很薄, 尋找困難。由于小兒腹壁薄弱,腹股溝管短淺,組織彈性好,于外環(huán)處解剖出鞘狀突,均可分離至內環(huán)口,行高位結扎,而無須解剖腹股溝管[4]。另腹股溝外環(huán)口位置固定,體表容易定位,局部組織彈性好,切開多可準確定位精索上方,采用微小切口能夠準確找到鞘狀突,基于以上理論基礎,采用微小切口行鞘狀突高位結扎,均能完成手術。本組病例治愈率99.7%,有2例復發(fā),均為早期開始微小切口時的病例,后行復發(fā)修補時,1例未找到上次殘留的縫線,估計為縫線脫落所致。另1例為鞘突管結扎不完全,故術中鞘突管不明顯,可行精索裸化,必要時行鞘膜翻轉術。采用微小切口治療小兒鞘膜積液除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的優(yōu)點外,因切口微小而且位于腹橫紋處,術后美容效果良好。另外因毋須破壞腹股溝管區(qū)解剖結構,可避免因精索血管和腹股溝神經(jīng)損傷而導致缺血性睪丸炎發(fā)生。該手術方式對器械無特殊要求,手術美容效果與腹腔鏡內環(huán)口結扎術基本相同,且住院費用低,易于在基層醫(yī)院推廣開展。
[參考文獻]
[1]陳宏雄,徐泉,劉國鋒,等.微創(chuàng)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7,16(8):1072-1072.
[2]王果,李振東.小兒外科手術學[M].北京:人衛(wèi)出版社,2000:893-966. [3]黃澄如.小兒泌尿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27-229.
[4]謝兵.小橫切口經(jīng)外環(huán)途徑在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中的應用[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28(4):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