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語文教學(xué)工作已經(jīng)二十多年,《廉頗藺相如列傳》也講了好多遍。無論教參還是我個人的講解,都把重點放在了廉頗和藺相如這兩個人物的身上。我們往往對勇武率直、知錯必改的廉頗贊賞有加,對智勇雙全、寬宏大量的藺相如充滿敬意,但我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人物,即趙惠文王,正是他的知人善任成就了這一代名將賢相;正是他的善納忠言使趙國轉(zhuǎn)危為安。文中對趙惠文王的描寫雖然著墨不多,但卻足以顯現(xiàn)出他的形象特點,說明他是戰(zhàn)國時期一位賢明的君主。
趙惠文王(約前307年—前266年),原名趙何,趙武靈王次子,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國君。在位時有藺相如、廉頗、李牧、趙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強大。
不以出身論貴賤,唯才是舉真明君
首先,趙惠文王唯才是舉,用人不分高低貴賤,這是他作為賢明君主的突出體現(xiàn)。廉頗“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有戰(zhàn)功,趙惠文王就封他為“上卿”。藺相如本來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門客,可謂地位卑微,就連后來與之同朝為官的廉頗都鄙視他的出身,而趙惠文王卻不計較藺相如的出身,當(dāng)他從繆賢的介紹中得知藺相如是“勇士”、“有智謀”以后,馬上召見藺相如,當(dāng)即委以重任,“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由于藺相如能夠完璧歸趙, “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在“澠池會”上,由于藺相如智勇雙全,跟秦王斗智斗勇,維護了趙國的尊嚴(yán),趙王有功必賞,“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在《廉頗藺相如列傳》后半部分記述的趙惠文王重用趙奢的故事也能反映趙惠文王唯才是舉的品格。趙奢原來是一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因大公無私,英勇善戰(zhàn),趙惠文王就封趙奢為馬服君,官列上卿。趙惠文王愛惜人才,重用人才,堪稱一代明君。
善納忠言不獨斷,從諫如流為國家
其次,趙惠文王善納忠言,從諫如流,這是成為一個賢明君主不可或缺的條件。歷史上的賢君圣主大都以此聞名,比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齊威王,他聽取了鄒忌的意見,廣納善言,使齊國成為了一個強盛的國家;唐太宗李世民善于聽取魏征的逆耳忠言,終于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局面;趙惠文王在為秦王要以城換璧而左右為難之際,能眼光向下,虛心采納宦者令繆賢的建議,召見藺相如,并接受藺相如的建議,“寧許以負(fù)秦曲”,爭取了主動。在澠池會前,趙惠文王“畏秦”,不敢去澠池赴會,廉頗藺相如進(jìn)諫說:“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壁w惠文王就接受了廉頗和藺相如的意見,以國家利益為重,置個人安危于度外,毅然去赴澠池會。當(dāng)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蓖踉S之。這一個“許”字,看似輕松,其實重如千鈞,他關(guān)系到趙王的生死存亡,但他義無反顧,遂與秦王會于澠池。在個人安危和國家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刻,趙惠文王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以國事為重,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一位封建時代的君王能做到這一點,確實難能可貴。
冷靜分析不盲從,審時度勢有主見
趙惠文王的納諫,并不是沒有主見,而是經(jīng)過比較分析后作出的正確選擇。當(dāng)秦王想以十五城和趙國交換和氏璧時,他既沒有屈服于秦國的勢力立即答應(yīng),也沒有被秦國的脅迫而慌作一團,而是“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尋找可以出使的人;當(dāng)繆賢推薦了藺相如時,王問:“何以知之?”趙王要問他推薦的理由;當(dāng)趙王接見藺相如時,曰: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fǒu)?”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蓖踉唬骸罢l可使者?”相如曰:“王必?zé)o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壁w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這些都證明了趙惠文王遇事冷靜、廣納善言、不盲從的特點。
由此可見,戰(zhàn)國后期趙國之所以能和秦國長期抗衡,不僅因為有廉頗、藺相如這樣的勇將和賢相,更是因為有趙惠文王這樣的明君。正是他廣召天下有才之士,從諫如流,廉頗“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有戰(zhàn)功,趙惠文王就封他為上卿才使得本來弱小的趙國在與強秦的較量中能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