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大陸政策轉(zhuǎn)型與否的問題,蘇貞昌可謂是「任重道遠」。此因民進黨內(nèi)部各派系為解決路線紛爭,目前已達成一項共識,就是不反對與大陸直接進行交流與溝通,唯在交流溝通模式方面,黨中央能制定相關(guān)規(guī)範,以收統(tǒng)合之效,而免黨同伐異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以謝長廷為例,謝訪大陸前曾向蘇報備,對謝訪談基調(diào)「憲法共識」,蘇也知情。經(jīng)黨中央同意,謝欣然赴大陸參訪,然而未待謝返臺,謝於大陸參訪言論突被黨內(nèi)同志批判,而黨中央?yún)s在此時發(fā)表「憲法共識乃是謝個人政見,不是黨內(nèi)主流意見」,令謝頗為氣餒,認為這是黨中央「落井下石」。待謝返臺意圖透過黨中央平臺向各派系成員解釋此行所獲成果時,詎料僅有蘇個人傾聽謝的「政見」,導致謝的破冰之旅成為「鏡花水月」的笑談,於此謝婉拒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委員可說是對蘇「瞻前顧後」的從政性格做某種程度的抗議。
以謝的事例,觀察民進黨各派系不反對與大陸直接打交道的共識,目的就是逼蘇表態(tài)。按理各派系既不反對與大陸打交道,位居黨主席的蘇貞昌就該趁勢進行路線辯論,以解決大陸政策的路線之爭。然而蘇卻認為,此時舉行中國政策辯論有可能造成難以收拾的政治後果,為避免內(nèi)訌局面的發(fā)生,蘇傾向?qū)⒙肪€之爭延後處理,從而使籌組中國事務委員會之事進入難產(chǎn)階段。中國事務委員會籌組至今已長達半年多,之所以無法進入決策階段,關(guān)鍵因素全因蘇「瞻前顧後」性格而起。
蘇貞昌成不了大器
依據(jù)民進黨派系共治的政治生態(tài),閉著眼睛想,能進入中國事務委員會決策圈成員,也只有張俊雄、謝長廷、游錫堃、蔡英文、柯建銘、吳乃仁(邱義仁)、姚嘉文及賴清德與陳菊兩位重量級市長。其中除蔡英文與蘇貞昌於2016年有競合關(guān)係外,其餘人士與蘇均有交情,是以籌組中國事務會對蘇而言「絕非難事」。可是蘇卻被籌組該委員會搞到「焦頭爛額」的地步,還提不出解決之道,可能與蘇「舉棋不定」的性格有關(guān)。
謝長廷、游錫堃拒絕出任委員,理由是蘇對大陸政策基調(diào)為何?總該給個說法,而非放任各派系各吹各調(diào),回想陳水扁當年參選,民進黨為求勝選,在黨主席林義雄推動下,寫出「臺灣前途決議文」。相對於位居主席的蘇貞昌連交流規(guī)範這種低層次的文件連碰都不敢碰,表明蘇於黨主席任內(nèi)想要完成「轉(zhuǎn)型」工程,無疑是緣木求魚。
面對大陸政策轉(zhuǎn)型的難題,蘇不該將隱而不顯的路線之爭持續(xù)下去,而應將路線之爭臺面化,透過辯論決定政策基論,畢竟蘇是爭大位的要角,如果連路線之爭都搞不定,難怪有人稱蘇是「科長」,成不了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