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 我們必須學會捕捉那些無法預見的教學因素、教學情景等信息,有效把握“動態(tài)生成”的契機,及時利用可生成的資源開展教學,使之成為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養(yǎng)成情感的催化劑。
[關鍵詞] 語文;課堂資源
“今后的語文教學不僅要加強語文課內與課外的聯(lián)系而且要加強校內外的溝通,學科間的融合,變封閉為開放,使語文教學成為一泓活水。在教學內容上,不唯書,現(xiàn)實生活中適合的語文教學資源皆可用。在教學形式、渠道上,一切有利于學生形成語文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思維、增長智慧才干的皆可行?!?/p>
由此可見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眼光絕不能僅僅局限于一節(jié)課堂,一本教材,而是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充分挖掘、利用課內外語文教學資源,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一、有效地利用“意外”中有價值的資源,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課例]:在《少年閏土》的教學中,教師指名學生朗讀“閏土講述雪地捕鳥并邀請‘我’一起去看瓜”一段時,學生讀得繪聲繪色,很有感情,只可惜多讀了一個字。當時教師沒有立即指出,而是讓他將本段讀完。在教案的預設中,教師并沒有想到這樣的一個小意外。但是在指名這個同學回答問題時,可能該同學有些緊張,多讀了一個字,必須要糾正,教師此時改變了預設,讓學生討論能不能要這個字,借此體會“我”跟閏土之間的深厚友情。
師:你剛才多讀了一個字,知道是哪個字嗎?
生:我將“你也去”讀成了“你也去嗎”,多讀了一個“嗎”字。
師:我們來討論一下,有這個“嗎”字與沒有這個“嗎”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了“嗎”字就是商量詢問的語氣了。
師:那這個“嗎”字為什么不要呢?如果要的話不就可以突出閏土很有禮貌嗎?聯(lián)系課文內容,說說為什么。
生(思考后):不能要。如果這里有“嗎”字,雖然突出了閏土有禮貌,但是也說明閏土跟“我”之間有距離。
生:不能要。沒有這個“嗎”字,表現(xiàn)了閏土樸素、直爽的性格。
生:不用這個“嗎”字,也反映了閏土沒有把“我”當作少爺,而是當成年齡相仿、親密無間的好朋友,所以說話不那么客套了。
在上述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多讀一個“嗎”字,雖然這樣的錯讀必須糾正,可是教者沒有簡單地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以此為契機,抓住了課堂上的生成資源進行點撥。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研讀的興趣,通過對“嗎”的品讀和思考,達到了對課文內容的深化理解;另一方面,教師雖未批評那位讀書的學生,卻在“嗎”字能不能要的討論中滲透了“讀書應該細心地讀正確”的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關注學生積極的態(tài)度和情感?!闭n堂教學的價值就在于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預設、不可復制的生命歷程。作為教師,要勇于直面學生的非預設生成,積極地對待,冷靜地處理,把學生的生成盡可能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資源。
二、有效利用課外資源,補充課文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心理學證明,人們的認識活動(思維活動),都是以已有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的。沒有這種基礎,也就沒有思維活動。“文章是無形的東西,只是白紙上的黑字,我們讀了這白紙上的黑字,所以會感到悲歡,覺得人物如畫者,全是想象的結果。作者把經驗或想象所得的具體事物翻譯成白紙上的黑字,我們讀者都要翻到過去,把白紙上的黑字依舊翻譯為具體事物。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來幫助?!庇纱丝梢姡Z言文字只有轉化自頭腦中的形象,才會有妙筆生花的效果。
但是,受年齡、經歷、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對課文中所描述的一些內容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他們頭腦中的表象是模糊的,這就需要學生盡可能多地獲得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經驗,豐富頭腦中的表象。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才容易最大限度地聯(lián)想、想象,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生活中,處處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育資源,其中很多可以引進語文教學中,為語文教學服務。
如小學語文教材《觀潮》一文,主要描寫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很少有學生親眼見過這一自然景觀,教學中僅靠語言文字的描述學生很難理解。而在生活中,關于這一自然景觀的視頻資源很多,因此,在教學中適時播放錢塘江大潮的視頻錄像,讓學生目睹這一天下奇觀的壯美景象后,學生對課文中大潮先“一條白線”,進而“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墻”;又“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最后“余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等文字描述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此時,在學生的頭腦中,產生了畫面與文字相結合的思維活動,錢塘江大潮就不僅僅是那些簡單的文字存在。文字描述了畫面的魅力,畫面印證了文字的精彩。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會更加深刻,想象力會更加豐富。當然,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體裁各不相同,特點各異,因此,需要老師在此過程中,補充一些相關知識,介紹相關材料。囿于篇幅所限,教參能提供的拓展知識不多,那么,注意有效利用課外資源,補充課文內容,努力喚起學生頭腦中的有關表象,對于教師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無疑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蔽覀冋Z文教師要真正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充分開發(fā)、合理利用課程資源,去演繹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課堂。
作者簡介:高春娣(1975—),女,常州市新北區(qū)新橋實驗小學,研究方向:語文課堂資源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