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日語教學存在很多弊端。如教師講得太多,在課堂上占據(jù)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學生說得太少,基本處于沉默狀態(tài),這種不均衡狀態(tài)極大阻礙了日語教學效率的提高。本文先揭示傳統(tǒng)日語教學的弊端,進而提出一套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決策,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 傳統(tǒng)日語教學;弊端;創(chuàng)新決策
一、引言
眾所周知,學習日語是一項智力活動,它既能鍛煉學生學習的意志,又能發(fā)展學生的記憶力以及分析、觀察、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日語教學必須得到重視,這也是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因為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日語人才也開始受到社會青睞。然而,從目前來看,傳統(tǒng)日語教學模式仍然占據(jù)優(yōu)勢,這有礙于日語教學效率的提高。改革傳統(tǒng)日語教學模式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本文先揭示傳統(tǒng)日語教學的弊端,進而提出一套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決策,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二、傳統(tǒng)日語教學的弊端
1、教學過程過于枯燥
我們都知道日語是一門語言課程,學生在學習之初就要接觸大量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比較枯燥,需要記憶,學生如果沒有良好的耐力,就容易失去興趣。但是不少日語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教學過程過于模式化和程序化,一上課,教師就直奔主題教授學生知識,學生的興奮度沒有被調(diào)動起來,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2、教學反饋不夠
提高語言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面的基礎知識掌握得牢固了,后面的學習才能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日語教師在教授知識之初,就要時常注意學生掌握日語知識的情況,考察學生掌握語音、語法等知識的程度,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夯實基礎。然而,從目前來看,由于教師在課堂上擁有絕對的權威,所以對學生的反饋不太重視。師生之間的關系比較僵化,“教師講+學生聽”似乎成了一種固定模式。這樣的教學氣氛可想而知。
3、教學手段落后
一支粉筆+黑板+教材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大優(yōu)勢,但這種枯燥的方式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生的思想比較活躍,想象力比較豐富,光依靠單純的文字和日語教師的語言確實難有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改進日語教學的創(chuàng)新對策
要改進日語教學,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追求講解藝術
語言是工具課,日語也是如此,就其內(nèi)容來說,日語不像歷史、文學課那樣能引起學生興趣。學習日語的初期、學生學習的多半是語音、單詞、句型、對話。如何使學生對這些枯燥無味的學習材料產(chǎn)生學習興趣,產(chǎn)生苦練外語基本功的毅力,這就要教師有講練藝術。
在講解語言材料時要創(chuàng)造情景、加強形象性、趣味性,在情景中講解枯燥的語言材料,能使學生逼真、具體、形象地理解語言材料,從而加深理解和記憶。在講解語法規(guī)則時,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抓住重點和難點,由已知到未知,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從語言現(xiàn)象中歸納出規(guī)則來。
在練習語言材料時要面對全班,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提高,要調(diào)動學生各種感覺器官,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不斷變化練習方式,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緊張熱烈的氣氛中生動活潑地操練日語。
2、運用表演藝術
一位有才能的目語教師同時也是個表演藝術家。在日語課堂上為了使學生不借助翻譯直接聽懂教師用日語講解的語言材料和課文,教師必須時而利用直觀手段,時而利用手勢、表情、動作,時而繪畫演示意義。在日語教學中,教師還應時常結合課文、詩歌、對話的內(nèi)容教唱日文歌曲。實踐證明,有的教師善于表演、唱歌、繪畫,因而課堂搞得生動活潑、氣氛活躍、引起學習興趣,使學生興致勃勃地學習。
3、運用分析藝術
教師上完課之后要對課堂教學進行科學的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總結經(jīng)驗,檢查存在的問題,以便改進教學。課堂分析有自我分析與集體分析之別。自我分析是教師對上過的課進行自我反省。課前盡管教師認真?zhèn)湔n,精心設計教案,但這些預想是否合乎實際,要通過教學實踐檢驗。上過課之后教師要檢查教案完成的情況,分析教學中的成績與問題。集體分析是大家聽過課后的集體評議,猶如醫(yī)生的會診,肯定優(yōu)點,指出缺點,提出進一步改進教學的意見。通過課后分析,教師可以知道自己日語水平及知識方面的不足,從而明確今后提高業(yè)務的努力方向。
4、運用現(xiàn)代技術
21世紀是個全新的世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日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積極應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多媒體集文字、聲音、視頻、音頻等于一體,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日語原聲電影,日語歌曲等,讓學生沉浸在日語氛圍中,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學習日語文化,為更好地使用日語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束語
日語教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歷史短、基礎薄弱,尚處在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中。日語教學工作者是日語教學的實踐家。實踐出真知。日語教學工作者不僅要學習、運用現(xiàn)有的教學法理論,還要通過自己的實踐或教學實驗活動改進教學過程,并能不斷創(chuàng)新,為發(fā)展日語教學這門科學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福貴;日語專業(yè)基礎階段傳統(tǒng)教學法的探索[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03期;
[2]肖傳國;傳統(tǒng)日語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聯(lián)動[J];《科技信息》,2008年第28期;
[3]李偉,劉萍.多媒體和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日語詞匯學習策略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 2011(10);
[4]李惠娟.以人為本的日語教學模式探討——日本基礎教育實踐報告的啟示[J].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醫(yī)學版). 2005(04);
[5]張曉燕,王運麗,侯銘鐸.多媒體輔助日語教學的設計、應用及效果[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2)。
作者簡介:王玄里(1984—),男,江西贛州人,贛南師院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日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