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西方兒童小說中,作家以藝術(shù)的方式塑造了一些智障兒童的形象,本文以《你是我的寶貝》和《我是跑馬場老板》為例,從兩部同是書寫智障兒童的小說中發(fā)現(xiàn),中國作家更多的是采用仿真的現(xiàn)實筆觸,突出智障兒童身上“異”的特質(zhì);而西方作家更關(guān)注的是他們身上的“同”的特點。因而,兩者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突出”和“隱去”,即突出智障的特點和有意隱去智障的特點。
[關(guān)鍵詞] 兒童小說;智障兒童;形象書寫
在中外兒童文學作品中不乏對智障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書寫,以智障兒童作為小說主人公,如何去塑造和表現(xiàn)人物形象勢必會帶來一些無法避免的問題:作家該以何種姿態(tài)走進這類特殊兒童的世界?如何對其情緒體驗感同身受?作家如何把控自我理解的尺度?這些問題,都將是考察作家對這類特殊群體生命狀態(tài)的理解和關(guān)注的姿態(tài)。《你是我的寶貝》和《我是跑馬場老板》都是以智障兒童為主人公的兒童小說,從不同國度、不同的視角和筆觸來比較這兩部兒童小說,以此對智障兒童形象的書寫作一個比照。
一、“異”和“同”
《我是跑馬場老板》問世于1968年,是澳大利亞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帕特里夏·賴特森(Patricia Wrightson)的代表作之一。《我是跑馬場老板》的主人公安迪是一個智障男孩。他面對三個流浪漢的調(diào)戲和捉弄,沒有正常人的抵觸和防備,他們要把跑馬場用三塊錢賣給他,安迪信以為真,并以此作為動力,努力賺錢,最終買下跑馬場。安迪身邊的四個朋友怕他受傷害,他們費盡心思想讓他明白這只是一個游戲。而安迪身邊的成人,一直在努力去保護他的這個夢想。
黃蓓佳于2008年出版的《你是我的寶貝》一書中,主人公貝貝也是一個智障男孩,與奶奶相依為命。十歲那年,奶奶因心臟病去世,貝貝被送往福利院。后來,貝貝的舅舅把他從福利院接回家,兩個大人、兩個孩子、外加一條叫“妹妹”的大狗從此生活在一起。
安迪和貝貝同樣是智障的孩子,兩位作家都敏銳地捕捉了他們身上異于正常孩子的特質(zhì)。在黃蓓佳的《你是我的寶貝》中,作家雖沒有刻意去強調(diào)貝貝殘障的特質(zhì),只是用“白白胖胖,鼻子扁平”等詞語輕描淡寫了貝貝的外部特征,但在后面的文本描述中,作者終究是無法抑制地描寫了貝貝存在的先天不足:“孩子不光走路朗朗蹌蹌,他一開口,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口齒也不清楚,舌頭堵在齒縫里一樣,嘴唇合不到位,發(fā)出來的聲音像一團摸布,松松散散的,皺皺巴巴的,嗚里嗚嚕的。他在喊‘妹妹’的時候,聽上去好像在喊‘慢慢’,像是要求那狗慢一點。他的臉型也奇怪,鋪展、扁平、呆板,兩眼分得極開,眼角斜著往上挑,眉間卻過于寬坦,簡直就是一片一馬平川的開闊地?!?/p>
二、“突出”和“隱去”
在《你是我的寶貝》中,作家對主人公貝貝采取的是高仿真的特質(zhì)描寫,從文字中讀者便可勾勒出一個極具特色的智障兒童形象:走路困難,存在行動障礙;同時,他無法和正常人進行正常交流;另外,長相上也迥異于正常人。這些人物形象外部描寫對特殊性的彰顯中可發(fā)現(xiàn),作家是在“突出”人物異于常人的特質(zhì),強調(diào)人物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在文本中其他人物身上是沒有的。作家通過這樣直接而突出的描寫先為人物形象定下基調(diào),通過敘事進行聚焦,從而讓讀者相信,文本中的智障兒童形象是接近真實的。這樣的書寫策略更方便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相對的,在《我是跑馬場老板》中作家對安迪的外部形象描寫比較少,作家似乎更傾向在文本敘事中慢慢展現(xiàn)安迪作為智障兒童的形象特質(zhì)。作家并沒有在文本一開始就呈現(xiàn),沒有過早地給這個人物形象定下基調(diào),而是更多地從人物的具體行動出發(fā),立體地將人物形象貫穿到作品中去,從而使得人物形象更為鮮明。如此,對智障兒童的描寫沒有過多的局限在他們的障礙特質(zhì)上,對人物的外部描寫也不再局限于對差異性的書寫,更不再局限于對不足的強調(diào)??梢哉f,主人公身上的障礙被作家刻意地壓制了,其目的是為了下面更為自由的形象塑造。同時,也避免了讀者因同情和憐憫的情感而對主人公生成定位:身殘志堅、尋求人們認同的弱者形象。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方作家在對智障兒童的形象書寫中,存在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突出”和“隱去”,即突出智障的特點和有意隱去智障的特點。這兩種書寫方法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shù)效果。中國的作家在敘事中,更傾向于站在智障兒童的身邊,文本中更多含有保護和贊揚的成分。而西方的兒童文學作家對于智障兒童形象的塑造,偏向于通過層層遞進的發(fā)展方式在文本內(nèi)部實現(xiàn),作家并不急于讓讀者為智障兒童形象進行定義,而是通過文本內(nèi)在的情節(jié)發(fā)展,通過細節(jié)展示他們的局限與不同。這樣的書寫策略,能夠使讀者在接受過程中自我形成一個豐富和立體的智障兒童形象,在讀者對人物形象的二次加工中更多的把自由還給了讀者,更易于讀者從無差別的角度形成客觀的認識,而不是一味盲目的憐憫。這也可以看出,西方作家對這類特殊兒童形象采取了無偏見的書寫姿態(tài),作家更多的是從兒童作為主體的人角度,從兒童的成長與發(fā)展的角度試圖去還原,這樣的角度,更易于客觀地塑造這類特殊兒童形象。
基金項目:本文為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2010年青年教師專項課題“特殊兒童文學形象塑造研究”(項目批準號[院]2010/立項/0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孫會,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研究方向: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