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堂吉訶德》的中譯本至今大概有二十幾個之多,目前市面上能見到的是董燕生、劉京勝、孫家孟、屠孟超、楊絳、張廣森的譯本。很多讀者提起《堂吉訶德》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哪個版本最好,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也是莫衷一是,卻很少見有文章客觀的比較各版的差異。本文將以小說的第一段為例從譯文的精準度、流暢性和文化背景方面對各譯本進行一番比較。
[關鍵詞] 翻譯;西班牙語;對比
一、《堂吉訶德》的中譯本
《堂吉訶德》的中譯本最早于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是林紓和陳家麟合譯的兩卷本《魔俠傳》,用的是文言的形式,只翻譯了上卷。1959年又出版了傅東華全譯本,而后,還出版過劉云、伍實、常楓等人多種不同形式和不同書名的譯本;不過這些譯本都是從英文轉譯的,直到1978年出版的楊絳的譯本被認為是首個從西班牙原文譯出的版本。在這之后,又有冰晶、羅其精、陳伯吹、張世春及殷國義、陳建凱及郭先林、董燕生、屠孟超、劉京勝、孫家孟等人出版了《堂吉訶德》的全譯本或縮寫本。
二、幾個譯本的特點對比
先看一下飽受贊譽同時又存有爭議的楊絳譯本。楊先生先找了英、法、德文五六種譯本,發(fā)現(xiàn)有些地方差別很大,不知選哪種為好。為保證忠實,她決計直接從西班牙原文翻譯。于是自學了西班牙語,根據(jù)《西班牙古典從書》最權威的“馬林編注本”翻譯的。她的譯本的確比其他各家在文辭優(yōu)雅、語言流暢上做的要好些,但也不乏有讓人不解地方。對比原文后會發(fā)現(xiàn)這些不解之處大多都是對原文理解錯誤造成的。楊譯本的優(yōu)勢在于化境,有專家稱贊她巧妙的在把很長的句子通過自己的理解翻譯成短句,以使人讀起來感覺不那么晦澀難懂。其實這是我們翻譯課上反復對學生強調的一點基本的翻譯技巧。在進行中西互譯時,一定要注意在做到準確傳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盡量使譯文符合所譯語言的文法習慣。個人認為楊先生的譯本中自己的發(fā)揮多了一點,就譯文的精準度而言的確不如后來者,然而翻譯家的文學功底不可小覷,可謂雅矣達矣,信則未必。
張廣森的譯本在“信”方面做得不錯,也通順,只是句子過長的情況多一些。西語文學作品中長句是很常見的,如果完全按照原文的斷句來組織譯文,顯然要被讀者抱怨“看起來累”。作為中國西語界的掌門人,董燕生的譯本還是相當不錯,通達流暢、文采飛揚。錯誤也比先前的版本少很多。其他幾個版本沒有仔細看過,不便作評價。
三、以第一段為例比較幾個中譯本
下面我具體就《堂吉訶德》第一章第一段對6個譯本進行比較:
1、Que trata de la condici€髇 y ejercicio del famoso hidalg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其中對condici€髇一詞的譯法各家有較大分歧。對照el Diccionario de la Real Academia Espa?ola(RAE) ,此處可選的意思大致有:1.本性,本質 2.品德,品質3.性格4.(社會)地位,身份。董燕生譯為稟性(1+3),劉京勝譯為品性(2+3),孫家孟譯為脾性 屠孟超和楊絳譯為性格(3) 張廣森譯為身世(4)。根據(jù)這一段內(nèi)容——它敘述了堂吉訶德的財務收支狀況、家庭情況及日常起居,所以個人比較喜歡張廣森的意譯。
2、Una olla de algo m€醩 vaca que carnero…lantejas los viernes, alg€鷑 palomino de a?adidura los domingos...
1.Una olla de algo m€醩 vaca que carnero這一子句的翻譯,劉京勝的譯文相對較為簡潔,但似乎沒有體現(xiàn)olla(大雜燴)一詞的意思。董燕生、楊絳和張廣森的譯文相對原句較長,增詞較多。其中董燕生、孫家孟和屠孟超將其譯為轉折句,劉京勝、楊絳和張廣森將其譯為比較句。如將其譯為轉折句,則表明堂吉訶德幾乎只吃得起牛肉而吃不起羊肉。堂吉訶德是紳士,不過已經(jīng)沒落,飲食上只好偷工減料,因為羊肉貴,少放一點兒罷了。
2.就lanteja一詞來說,董燕生、劉京勝和楊絳均將其譯為“扁豆”,但張廣森將其譯為“蕓豆”,屠孟超將其譯為“濱豆(小扁豆)”,孫家孟將其譯為“刀豆”?!段靼嘌阑始艺Z言學院詞典》譯為“濱豆”說它屬于Papilion€醕eo(蝶形花科),花白色,小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跟扁豆不是一個科目。
四、結語
塞萬提斯本人對翻譯也有過極為精辟的論述,他在《堂吉訶德》第一部第六章里曾假借神父之口說過:翻譯作品,“無論怎么用心,無論多有本事,永遠也不可能具有原來的韻味?!倍诘诙康牡诹轮校麆t更進一步讓堂吉訶德作出了這一著名論斷:“將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猶如反看佛蘭德壁毯,雖然看得見花紋圖案,但卻綴滿使之大為失色的線頭,見不到正面的光潔與絢麗?!??不同的譯者對同一部原著的解讀和處理會千差萬別,從而傳達給讀者的信息就會多少有些不同。如果大家非要問《堂吉訶德》的哪個中譯本最接近塞翁心目中真正的堂吉訶德,我只能說各有所長,相信諸家譯者都已經(jīng)用了心、盡了力。
參考文獻:
[1]《名家書信·出版史料》2004年第2期,話說我國首部從西班牙文翻譯的《堂吉訶德》
[2]《堂吉訶德》(上下冊),楊絳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2月第2版
[3]《堂吉訶德》,董燕生譯,漓江出版社,2012年4月
[4]《堂吉訶德》,屠孟超譯,譯林出版社,2002年7月
[5]《唐吉訶德》,劉京勝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10月
[6]《堂吉訶德》,孫家孟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4月
[7]《堂吉訶德》,張廣森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10月
作者簡介:孫曉彤,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研究方向:翻譯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