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 四個階段 提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3A-
0029-02
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師生進行思想交流的主要方式。它既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一環(huán),直接關系到課堂的成敗。
語文課堂提問必須依據(jù)語文自身的教學規(guī)律,設計問題時必須講究技巧,講究藝術,同時還應找準時機,結合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設計問題,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在四個階段,即導入課文階段、整體感知課文階段、理解課文階段、整體深化課文階段設計問題,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yǎng)他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導入課文階段時的提問策略
一堂語文課有效與否,跟導語息息相關,如果教師的導語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于一體,就能創(chuàng)設美的意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明顯提高整個課堂的效率。在導入課文時,可從以下五點入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式提問
課文導入時通過營造一種氣氛,或再現(xiàn)一個場面,把課文描繪的意境再現(xiàn)出來,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審美意識和追求美的情趣,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順利進入到課文學習中去。如教學《草原》時,筆者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欣賞,后問:“聽了這首歌,你有怎樣的聯(lián)想?草原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暢談后,這樣導入:“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老舍先生去美麗的草原看一看吧!”
(二)巧設懸念式提問
小學生好奇心很強,教師可根據(jù)教材內容,設置懸念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筆者如此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種花嗎?你們種花是為了什么?德國人也非常愛花,更喜歡種花,但他們種花是為了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新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讓我們細讀課文,找到其中的秘密吧?!惫P者設置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吸引到懸念上來,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從而為整堂課的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三)激趣式提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興趣作為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對增強學生學習動機,達成教學目的具有重要意義。教學中,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勝,能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欲望。如教學《長城》一文時,筆者先給學生聲情并茂地講述“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后問:“秦始皇修筑的長城,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風吹雨打后,現(xiàn)在是什么樣子的呢?同學們想不想親自去目睹呢?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去游覽萬里長城?!边@樣的導入,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四)新舊知識鏈接式提問
新、舊知識過渡時,教師通過設計適當?shù)匿亯|性提問,可以啟發(fā)學生運用遷移規(guī)律,找出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達到舊知識向新知識過渡的目的。如在學習古詩前,提問一下以前學過的古詩,對學生知識的遷移很有幫助,并可使他們將知識縱向聯(lián)系起來,利于記憶。
(五)抓題眼式提問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達意、揭示主題的突出作用。對于每一篇文章的題目,都應設計一些耐人尋味的問題,引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如教學《蟋蟀的住宅》一文,提示文題后,教師緊緊抓住題目,提出一系列問題:蟋蟀的住宅是怎么樣的?它是怎樣挖掘自己住宅的?這樣的問題一提出,學生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產(chǎn)生了解讀文本、了解文章的求知欲。
二、整體感知課文階段時的提問策略
整體感知是學生閱讀文本后形成的感性認識,是對文本形成感受和感悟的基礎,是學生認知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必經(jīng)階段。因此,設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學情預設,依據(jù)不同的體裁和內容設計教學流程,通過談話激趣和情境設置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還要根據(jù)不同課型和班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教材,手法要多變。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采用疏導式提問。疏導式提問的實質是把一個較復雜、困難的問題分解為一系列較容易理解的小問題,逐一引導學生作答。這是一種化難為易的提問技巧。如教學《草船借箭》,在學生初讀感知課文時,筆者拋出問題:草船借箭,是誰出的主意?他為什么要利用草船來借箭?他怎樣借?結果能借到箭嗎?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又如教學《石頭書》一文,在初讀感知課文時,可要求學生思考:課文中的問句特別多,請大家認真讀一讀課文,細心找一找共有哪些問句。川川和磊磊提出的六個問題,叔叔是怎樣一一回答的?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有目標地閱讀,可以快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理解課文階段時的提問策略
(一)在關鍵字詞處提問
一篇文章、一段文字一般都有一兩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詞語。閱讀理解時,教師可抓住這樣的詞語,設計恰當?shù)膯栴},采取層層深入的辦法,幫助學生弄懂文本的要點。如果教師問題設計得巧,學生往往會對這樣的段落印象深刻,重難點會迎刃而解。如《白鵝》一課的第一自然段有“好一個高傲的動物”,教師可以抓住“高傲”這個關鍵詞提問:從哪些句子、詞語可以看出白鵝很高傲呢?學生通過讀、畫、交流、表演,再品讀感悟,就能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二)在細微處提問
教材內容規(guī)范,選文多是經(jīng)典之作,這些優(yōu)秀作品中的一個標點、一個詞語、人物的一個細小動作、一句似乎無關緊要的話,往往都能體現(xiàn)作者的匠心,蘊含深刻的含義。教師可以在這些容易被學生忽略卻對表現(xiàn)主題有密切關系的細枝末節(jié)處設問質疑,啟發(fā)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如《鳥的天堂》中有一句話: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P者問:“在這句話中,‘鳥的天堂’這個詞出現(xiàn)幾次?第一次為什么要加上雙引號?指的是什么?第二次出現(xiàn)又指什么?”經(jīng)過思考、討論、交流,最終學生悟出作者對“鳥的天堂”的贊美之情。
(三)在課文的重難點處提問
圍繞課文的重難點設計課堂提問,這對突破文章中的難點作用很大。教師要緊緊抓住文章的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問題,為學生理解文本鋪平道路。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課文的重點是通過文本了解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根據(jù)這一重點,筆者設計的問題是這樣的:12歲那年,周恩來來到沈陽時,伯父對他說了什么?他聽后有什么想法?周恩來闖進租界地,親眼看到什么?體會到了什么?學生帶著問題去朗讀課文,去思考和討論,感悟到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四)在矛盾處提問
課文中有許多看似存在矛盾的地方,在該處設點,通過提問直接展現(xiàn)矛盾的對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如《白公鵝》一文,描寫的是一只白公鵝的所作所為,表現(xiàn)了鵝的海軍上將派頭,表達作者對白公鵝的喜愛之情。但文中卻寫道:“有多少次,它徑直把我罐頭筒里的魚餌咽進了肚里,有時還拖走掛著魚餌的釣繩。干這種勾當它從不偷偷摸摸,總是從從容容、不緊不慢的,因為它自認為是這條河的主宰?!边@句話寫白公鵝很霸道、為所欲為,很令人討厭,這與文章的主題不是矛盾了嗎?這樣的質疑,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明白作者善于運用反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是寫作的一種方法。
(五)優(yōu)美詞句處比較提問
課例:《頤和園》教學片段
出示句子:
A 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
B正前面,昆明湖很靜,很綠。
師:讀一讀這兩句話,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認為哪句好?為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A句是比喻句,B句是一般的陳述句。A句寫得好,因為作者用上比喻的手法,不但生動地寫出了昆明湖靜和綠的特點,還把作者對頤和園的贊美之情也體現(xiàn)出來了。
以問題為線索,通過句子比較,讓學生在認識共性的基礎上,掌握事物的特殊性和不同的表達方式,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準確理解、靈活掌握知識,而且有利于他們養(yǎng)成前后聯(lián)系的學習習慣。
(六)在情節(jié)的拓展處提問
一些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本該結束了,但是學生學完后還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時如果對情節(jié)進行拓展,會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更加深入,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師要抓住情節(jié)拓展這一契機,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如教完了《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文,筆者動情地問:“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臺灣青年說些什么呢?”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使教學內容得以加深和拓寬,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升華,并有效地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整體深化課文階段時的提問策略
(一)總結式提問
旨在使學生對課文表達的思想體會得更加深刻,對課文中的規(guī)律性知識掌握得更加系統(tǒng)。如教學完《橋》這篇課文后問:“這篇課文主要寫什么?文章以‘橋’為題,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呢?學習課文后,你有什么收獲?可以從思想內容上談,也可以從表達方法上談?!?/p>
(二)鑒賞式提問
在高年級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欣賞評價好詞佳句、體會文章感情色彩的能力,課堂提問在這方面應該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如《冬陽·童年·駱駝》的結尾可問:“你最喜歡哪些句段,為什么?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它背下來嗎?”
語文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對待課堂提問,要求教師心中有學生、有目標、有策略。成功的提問能給教師帶來無盡的教學樂趣,同時也能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快樂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教師只要善于從教學實際出發(fā),隨機而變,就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責編 黃鴻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