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高年級 備課 教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3A-
0065-02
備課是上好課的關(guān)鍵。備課包括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目標、備過程、備教法等。隨著教師角色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備課的要求不再是教材內(nèi)容的簡單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展示,其性質(zhì)、功能、方法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fā),以學生發(fā)展為總體目標,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習慣和能力,防止學習活動流于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一、備課標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了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教學目標。
新課標對高年級學生識字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學習任務重,一節(jié)課里只有幾分鐘用于學習生字。因此,教師只需提醒易錯、難寫、難記的字,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掌握識字的規(guī)律和方法,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同時課標里有用硬筆和毛筆書寫楷書的要求,因此教師一定要抓學生的書寫,要求正確、端正、整潔,力求美觀,還要著眼于寫字姿勢和習慣的養(yǎng)成,幫助他們有效提高書寫質(zhì)量。
在閱讀方面,課標對朗讀、默讀及聯(lián)系上下文領悟文章等方面作了相關(guān)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即把讀書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
在習作方面,課程標準要求加強對平時練筆的指導。讀寫結(jié)合是提高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最佳途徑。如《師恩難忘》,習作訓練可為擴寫《四十年后相見》;《陶校長的演講》的訓練可為模仿文章中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寫法寫《每天我還要問自己》;學古詩,習作訓練可為展開想象編寫故事等。對這些訓練,教師在上課時要有意識地進行指導,以便降低難度,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
在口語交際及綜合性學習方面,課標都列出了詳細的要求,教師在這些細節(jié)上都要具體實施到位。
課程標準是學科的靈魂,研讀好課程標準,我們的教學才不會偏離方向。
二、備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了解了主體的情況,教師才能因材施教。因此,高年級的老師要多渠道地去了解學生的情況。如向原班主任、家長了解。學生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基礎、語文功底、學習興趣如何。
2朗讀水平,閱讀興趣、習慣,課外閱讀量等。
3記筆記的習慣、速度和方法。
4學習習慣、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此過程中要注意,既要了解學生整體,又要有個別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在學習時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作出充分估計。此外,對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間的聯(lián)系進行分析,努力尋找“最近發(fā)展區(qū)”,并根據(jù)把握的情況形成多種對策預案,使設計的教學起點與實際的學習起點相吻合,這些都是“備學生”的手段。
如筆者一接班就了解到班上學生總體情況不錯,但在教第一課《師恩難忘》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歸納能力、思維能力、理解句子含義的能力有待培養(yǎng)和訓練。于是,教授第二課《陶校長的演講》時,筆者就緊緊抓住了課文特點:總—分—總順序,同時開頭結(jié)尾都有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句子。筆者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抓住中心句、總起句、總結(jié)句,歸納主要內(nèi)容,他們的歸納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了解學生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三、備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師向?qū)W生系統(tǒng)傳授知識,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jù)。要想教得好,全在于運用;要想運用得好,全在于吃透。教師只有熟悉課標,吃透教材,才能將教材的精神內(nèi)化為自己的教學思想,上課才能揮灑自如,得心應手。備教材要做到:
(一)通盤考慮。必須根據(jù)年段目標,制定學期授課目標,然后通覽教材,根據(jù)課標要求、學生特點,確定每一類每一課的教學目標及訓練重難點。
(二)單元備課。在一個單元或一類課型的教學之前,還應進行單元(或課型)備課,擬出一個單元(或課型)的教學計劃。單元備課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1進一步熟悉與掌握教材內(nèi)容,領會本單元編排的目的與意圖,確定單元(或課型)的教學目的與要求。
2了解教材特點,確定訓練重點。此處應注意:訓練重點不宜多,盡量做到一課一得;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所以,訓練時一定要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書、思索、交流、討論去感悟,從而獲得知識和能力,掌握學習方法和技能,培養(yǎng)自學能力。教師要切實抓好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不要包辦代替。如對寫人的文章,要引導學生領悟如何通過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特點,同時緊緊抓住刻畫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環(huán)境等細節(jié)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讀欣賞,感受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又如對寫事的文章,要弄清文章六要素。對寫景的文章,要了解文章結(jié)構(gòu)特點,抓住關(guān)鍵詞句品讀欣賞,感受中華語言文字之精美,培養(yǎng)審美情趣。對說明文,則重在了解事物特點,明確說明方法及表達效果。這樣,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將有利于他們?nèi)姘l(fā)展和終身受益。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備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等。閱讀教學應重在研究作品“怎么說”而不是“說了什么”。這就要求教師教學時要注意從學生“學方法”的角度出發(fā)設計課堂教學。因此,教師備課時就要充分考慮好,每節(jié)課要讓學生學會哪些閱讀方法和技巧。教學時一定要堅持“三個維度目標的融合”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教師在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從具體的語言文字應用入手,讓學生探索文本的意蘊,認真經(jīng)歷閱讀的過程,體會感悟閱讀的方法,從作品所用的語言文字中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態(tài)度、意圖等,逐步形成閱讀的技能,從而有效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總之,教師在備課過程的這些步驟環(huán)節(jié)上多加留意,就能促進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學生學習的效率自然會有所提高。
(責編 黃鴻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