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軸能真實呈現用戶更加個性化、隱私化、立體化、互動化的數據和信息,各類相關形式的創(chuàng)新產品和應用,被認為將蘊含巨大的商業(yè)價值。
一年前,Facebook、Path等諸多國外的互聯網公司都開始運用了時間軸(TimeIine)功能。簡單說,Timeline是用戶自我編輯的個人時間軸,用來記錄用戶的行為軌跡,并可以控制個人信息只給想展示的人。時間軸應用讓Facebook用戶可以與朋友分享他們的各類活動。創(chuàng)建一個動態(tài)的時間軸主頁。時間軸賦予用戶一個載體,將其在互聯網上的零散時光串聯起來,用全新的方式詮釋個人在社交網絡的角色。
時間軸能真實呈現用戶更加個性化、隱私化、立體化、互動化的數據和信息、用戶可以靈活方便的與不同身份的人分享不同的東西,熟人、同事、同學、家人抑或陌生人。因而,Facebook得以完全準確地呈現出用戶的完整個人生活——甚至不再僅僅局限于注冊帳號后發(fā)生在記錄身邊的事情,在時間軸上可以隨意“回到過去”添加更多相關信息。
人人公司董事長陳一舟表示:“社交網絡的使命就是記錄所有人類生活中的點滴,把所有人的生活結合在一起,然后把所有內容串起來,變成一部人類的歷史?!?/p>
有了Tineline,也就象扎克伯格說的,“自此,你的生活,全部都在網上了”?!痘ヂ摼W周刊》主編姜奇平把這里的“生活”理解為“生活中與意義相關的部分”,Tineline將讓每一張“face”生成專屬自己的“book”,而這一本本承載意義的book將是Facebook未來重要的商業(yè)價值所在。這些book中蘊含了用戶消費傾向,Timeline有助于對“數據”挖掘分析,大幅提升廣告的精確投放效果,也有利于Facebook開發(fā)對用戶更具吸引力的應用,并且可以通過用戶行為預測多個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開發(fā)一對一的消費驅動模式,因而蘊含巨大的商業(yè)價值。
社交網絡的進化
去年,Facebook上市時被很多人當作SNS概念,但在某些投資人眼中卻是大數據,比如。中信證券發(fā)布的《Facebook上市引領互聯網進入大數據時代》報告,就認為其上市價值實為非結構化信息處理的大數據概念。而Facebook發(fā)布Timeline,被業(yè)內最前沿的觀察人士認為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
事實上,對于大數據而言,社交網絡理論上有先天的進化基因和廣闊的戰(zhàn)略發(fā)展空間。
2012年底,在美國上市時曾打出“中國的Facebook”口號的人人網,也高調推出了新版?zhèn)€人主頁——人人時間軸。
人人公司官方消息稱,在時間軸上,用戶可以添加各種故事,例如上學、工作、結婚、旅行等。它可以通過生活的各個方面展示自己,用一種新的方式來表達你是誰,且直接追溯到出生的那一天。通過人人網的時間軸,用戶一生中所有的故事都得以凸顯和展現,多維度地呈現了每個人的個性,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告訴別人你是誰。
陳一舟對此表示:“用社交網絡記錄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并提升每個人的幸福感是人人公司的價值所在。時間軸的出現,大幅提高了溝通效率,對于整個互聯網行業(yè)甚至人類歷史發(fā)展來說都將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未來,沒有時間軸或者類時間軸的社交網站終究會因為溝通和分享的效率低下而被用戶淘汰。”
對于人人網的這次重大改變,業(yè)內人士第一種普遍的分析觀點認為,時間軸是為了讓人人網更為契合SNS的本源:即打造真實的個人與真實的社交關系。當用戶登陸新版?zhèn)€人主頁的時候,會發(fā)現自己的線下生活正在被一點一點復制到線上來,它讓人們生活的信息更加具形化。人人賬戶甚至會成為用戶的個人名片,如果有陌生人想要認識你,去你的人人主頁上看看就會了解你是個怎樣的人。
第二種判斷則認為,時間軸是為了配合人人未來的移動端戰(zhàn)略,打造類似微信的“朋友圈”。時光軸結合LBS進行實名交友,可以方便用戶群的擴張,并以記錄回憶的方式找回老用戶。而細分用戶關系,可以建立更合適的信息傳播;通過地理空間的區(qū)分,則能建立更快的相同地域用戶間信息聯系通道。
第三種觀點是,時間軸是人人網吸引更多白領用戶、增加用戶活躍度的策略。據悉,圍繞著時間軸這個社交圖譜,人人網還在繼續(xù)完善興趣圖譜,目前已有的電影、旅行(足跡)、音樂等都被整合至個人主頁最上方,多方面地展現用戶的愛好和生活。借助時間軸,盤活用戶,使白領用戶更活躍,時間軸應該成為專屬的個人領地,讓用戶回溯過去并展望未來。
另外,對于廣告主來說,時間軸的出現無疑是一個好消息。時間軸在社交網絡上建立了一種更好、更準、更快的信息傳播方式。好友關系、信息隨時間的全標注更無縫的展示,應用了動態(tài)的HTML5技術、開放性的接口,使用戶能引入其它網站的信息,以至成為個人展示門戶。這些邏輯的綜合應用效果:全方位了解另一個用戶,產生更多的話題、分享。以此刺激產生更多的內容、更頻繁的交互、更多的關系建立,擴展商業(yè)信息傳播的方式與效率。
在Facebook上,時間軸的出現對用戶的個人愛好進行了重新概念化的分類,通過時間軸,積累用戶興趣,暴露更多用戶的口味、興趣、心態(tài)、性格,讓廣告主知道自己在與誰對話。據介紹,如今的時間軸不再是按時間順序顯示用戶的內容更新,而是根據圖表排名(Graph Rank)機制聚合基于內容相關度的各種內容。因此,當用戶“贊”某個品牌頁面時,這次操作更新顯示不會再長時間的停留在用戶個人頁面首位?!百潯边^的品牌會聚集顯示在一組基于時間段的操作中。當用戶把頁面往后拉,可以看到更多過去的內容。同樣,由于時間軸功能讓查看用戶歷史操作記錄變得更加簡單,所以用戶幾個月甚至幾年前“贊”過的品牌都可能被挖掘出來。雖然顯示在主頁的贊助商廣告數量和格式都還沒有任何改變,但是個人頁面的廣告顯示數量已經在減少了。這樣,就讓用戶放更多的注意力在時間軸頁面上,增加了對時間軸內容信息精讀的時間,也讓個人頁面的推廣營銷變得更有價值了。
一組調查數據顯示,Timeline讓Facebook的廣告獲得了更多的注意。比如,“Sponsored stories”參與者由43%顯著上升到63%。品牌主Facebook時間軸還加入企業(yè)歷史的可視化敘述,品牌商添加并描述那些對企業(yè)成長非常關鍵的大事件,還可以強調消費者可能錯過的有關品牌的重要活動信息。除了這些特點,Facebook采用了一種稍做修改、特定的時間軸廣告模式,讓消費者可以自己決定在Facebook廣告中看到哪些內容。
人人網作為中國知名的實名制社交網絡,沉淀了大量真實的社交關系和人生記錄,官方數據稱,人人公司截止到目前擁有1.72億激活用戶,月獨立登陸用戶達到4800萬,人人網相冊頁每天約有800萬張照片被上傳,每天發(fā)布的狀態(tài)超200075條。
這種大數據的積累也成為人人網一筆寶貴的財富,大量的真實數據為人人公司提供了精確把握用戶群體和個體網絡行為模式的基礎,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就可以探索個人化,個性化,精確化和智能化地進行廣告推送和服務推廣服務,創(chuàng)立比現有廣告和產品推廣形式性價比高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全新商業(yè)模式。
同時,人人公司也可以通過對大數據的把握,進一步尋找增加用戶粘性,開發(fā)新產品和新服務,降低運營成本的方法和途徑。
因而,盡管人人網用戶是否對“時間軸”呈現形式買賬、“時間軸”是否能帶動用戶更多分享生活的動力,尚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但迎合和把握大數據時代給SNS帶來的新機遇,似乎是人人網下一步無法動搖的戰(zhàn)略?;ヂ摼W上的“生死簿”
在國內,今年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時間軸產品。比如,華揚聯眾通過對微博行為和數據的大量分析推出的“邁銳寶時光巡禮”應用,打造出微博用戶的個人成長史詩,為微博用戶提供了一份有趣的心理和行為分析,總結用戶發(fā)微博的時間、行為、情緒和性格特征,并以數據視覺化的方式,總體呈現我們在微博上的行為模式與性格特征。有網友感嘆“看倦博的邁銳寶時光巡禮,看的都要哭了”;有網友在這段巡禮后,翻出了自己的舊照;也有網友感嘆,“時光巡禮最牛的就是居然能選出哪些微博的內容是高興的,哪些是悲傷的,太神了”。
目前,QQ空間、人人網、愛樂活等社區(qū)都已經相繼推出了自己的時間軸。而記者發(fā)現,國內一些傳統(tǒng)的新媒體網站也開始了自己的求變和探索,比如母嬰門戶搖籃網,讓用戶(媽媽)在社區(qū)記錄孩子的成長史,增強互動效果,如相互交流、分享、提供育兒建議等,并通過對用戶(包括媽媽和孩子)積累的數據分析,讓專家為孩子提供一對一的專業(yè)咨詢,包括母嬰產品的選擇、心理發(fā)展是否健康、興趣愛好和性格適合做什么職業(yè)等等。
美國《連線》雜志曾這樣評價時間軸:“人們通過這些應用進行的一些活動,包括聽歌、閱讀、跑步、烹飪、捐贈等,都將被永久保存,這實際使Facebook成為一個遙控的自傳?!?/p>
姜奇平這樣形容時間軸:讓別人去評價“你是個什么樣的人”,這是非常難以準確回答的;但如果一個從小到大跟你一長大的人,對這個問題腦子的反應的正是這樣一個Timeline。它比人事檔案還檔案,因為它可以控制個人信息只給想展示的人。
在數據挖掘幫助下,從理論上說,可以在一個人挑選皮鞋時,只展示出他一生中與皮鞋相關的歷史數據來進行營銷分析,商家通過這些數據可以預測客戶的行為,從而提供有別于他人的個性化服務,甚至還可以提供給第三方的生活方式設計師,為該用戶一對一提供選鞋的咨詢建議。
這樣一個時間軸,因而也被姜奇平比喻為神話中的勾魂系統(tǒng)——“生死簿”。時間軸聯系了用戶生活中與意義相關的部分,即“魂”這一部分的生存?!盎辍痹谏钫w中,是管錢包如何花錢的系統(tǒng),是管四肢如何行動的系統(tǒng),管住了一個人的魂,就把這個人的指揮權接管了。有了勾魂系統(tǒng)(即個人意義系統(tǒng)),把大量數據采集來,下一步難題是破解靈魂,考慮如何讓海量數據更有價值。
姜奇平認為,時間軸與Lifelinear等代表著人工智能實踐的新進展,大數據不會使人類陷于宿命,大數據只是把人性中可預測的部分外包給機器,讓人將自由更聚焦于只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部分。有了從四處搜集來的信息,我們不會再把人類的行為視為互不相關、隨意偶然的獨立事件。相反,它們應該是相互依存的奇妙大網的一部分,是相互串聯的故事集中的一個片段。它們會在不經意時顯示次序,在意想不到之處偶然出現。人類行為遵循著一套簡單并可重復的模型,而這些模型受制于更加廣泛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