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功能型學生組織的干部隊伍建設,是高職院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通過系統分析高職院校、功能型組織以及學生干部隊伍的特征,基于文獻資料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Z學院學生干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與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干部;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282-02
高職院校對學生一貫采用深入的全方位、半封閉式管理模式,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功能型學生組織是高校各級黨團組織和學生管理職能部門聯系學生的紐帶和橋梁,是高校各項教育管理工作的具體參與者和實現者,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得好壞,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學生工作質量的好壞和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能否實現。因此,建設高素質的功能型學生干部隊伍是高職院校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程。文章闡述了高職院校功能型學生組織建設的現狀和不足,根據高職院校功能型學生干部隊伍的特征,分析了產生問題的原因,并探索解決路徑。
一、高職院校功能型學生干部隊伍的特征分析
如今,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高等職業(yè)院校也備受人們青睞,學生的規(guī)模劇增,對于教育實用化、服務細致化、管理全面化的高職院校來說,直接負責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的人員擔負的任務更加繁重、工作開展的難度加大。因此,進一步拓展與開發(fā)學生人力資源,加強功能型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對于高效、優(yōu)質地做好學生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此同時,這一舉措也是高職院校全面實施綜合素質教育,實踐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必然選擇,是高校創(chuàng)建優(yōu)良校風、學風,鑄造優(yōu)秀品牌的良策。
本文研究的是功能型學生組織,這一組織類型的學生干部隊伍最典型的特征是在組織成員之間建立起嚴格的上下隸屬關系和正式的職位規(guī)范,設立目的是能夠長期穩(wěn)定地滿足組織自身及外部環(huán)境必不可少的常規(guī)性工作需要[1]。目前,根據現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模式,高職院校的功能型學生組織主要包括分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聯合會、黨支部、團支部、以專業(yè)為單位的班集體等。其中的學生干部隊伍具有如下特征:
(一)流動性較強
一般而言,高職院校實施的是2~3年制的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要求視專業(yè)設置為期1/2年至1年的頂崗實習或實訓,而學校對學生干部的選拔往往是基于一年一度的選舉,同時需要較長一段時間的考察和培訓。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干部高流動性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校對他們的長期培養(yǎng)和系統教育,同時也阻礙了學生干部職能的長效發(fā)揮。
(二)培養(yǎng)難度較大
高職院校的學生干部也是經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精英,他們往往在思想、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比普通學生表現得更加優(yōu)秀。但是,就高校所處的層次來說,高職院校的學生整體基礎較薄弱、知識水平不高,綜合素質與本科院校的學生還存在一定差距。相對來說,對他們的培養(yǎng)難度較大。
(三)進取心較急迫
這充分反映了高職院校學生干部在性格方面的特點,在中小學時代的積累雖未能夠讓他們進入本科院校,但是積極樂觀、自信向上的他們迫切希望在大學時代能夠提升自己,實現自我價值,期望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富有進取心。
(四)合群性較突出
與普通學生相比,高職院校學生干部性格上更加開朗大方,正義感和友誼感在他們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正是這種豐富的情感,使他們自覺地結交朋友,而處于大學時期的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也促使他們的交際范圍進一步擴大。因此,高職院校學生干部樂于交友,喜歡交際,樂于組織并參與群體性活動,且合群性較突出。
(五)主動與創(chuàng)新性缺失
功能型學生組織擁有健全的工作體系并受到學校和教師的大力支持,該類型組織中的骨干也多以組織協調能力突出而成為名副其實的“學生干部”,但這類學生干部在開展活動過程中習慣遵守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有時甚至會發(fā)生為了迎合上級的意圖而放棄新穎創(chuàng)意的現象。長此以往,功能型學生組織的骨干會缺乏主動性以及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2]。
二、學生干部管理中的問題分析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干部隊伍建設與工作的現狀,提高研究的信度與效度,本文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在Z學院學生工作管理者、功能型學生干部隊伍、普通學生中隨機抽取了部分樣本進行深入訪談,以利于豐富并準確掌握研究信息。
(一)基本情況
Z學院是一個發(fā)展了二十余年,擁有700多名教職工、萬余名在校學生的高職院校,其中近1/3的學生肩負學生干部職務,全校已形成比較完備的學生干部組織系統,構建了校院(系)團委和班團支部、校院(系)學生會和班委會、校院(系)學生社團聯合會和各學生社團組織的三線一體、交叉著力的網絡體系,并建成完善的“黨委統一領導、團委歸口管理、相關部門協作”學生干部管理體制。
(二)基于普通學生的調查
調查發(fā)現,該校學生對功能型學生干部隊伍的基本情況是認同的,但總體評價并不高,一是學生干部對廣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力不夠;二是學生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發(fā)揮得不夠充分;三是對學生干部滿意度評分半數以上僅處于基本滿意狀態(tài)。
(三)基于學生干部的調查
1.自身認識不足,心態(tài)浮躁。Z學院功能型學生組織的干部隊伍價值觀主體上是積極、健康、上進的,但部分學生干部反映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如學生爭當干部的動機非常復雜,工作表現急于求成、缺乏實干和獻身精神等。
2.時間管理失控,難以應對。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在校時間短,理論課和實訓課的安排均較為集中,學生干部一方面要面對緊張的課業(yè),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煩瑣而細致,學生干部除了分攬具體工作外,常常要應付大量的臨時性工作,與此同時還要處理個人事務,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之間難以找到平衡點,造成時間的管理失控。
3.工作主動性不強,缺乏總結思考。高職院校功能型組織中的學生干部大多是被動工作型,缺乏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重具體工作,輕思考與分析。正如谷裕、吳翠珍[3]所說:“有的學生干部干起事情來很有章法,而讓他去介紹經驗、交流心得時卻講不出所以然來,這樣的學生干部,充其量也僅是一臺工作機器?!?/p>
4.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缺乏全局意識?,F如今,高職院校學生干部處于獨生子女的時代背景下,逐漸形成了個人主義思潮增長、集體主義觀念削弱的思想傾向。除此之外,小團隊觀念仍占主導,維護學校整體利益的全局意識不強。
(四)基于學生工作管理者的調查
1.在指導學生干部隊伍建設時全局觀念淡化。Z學院功能型學生組織干部的管理條例雖已成文,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具有針對性、系統規(guī)范的學生干部教育和隊伍建設的總體戰(zhàn)略仍有待進一步規(guī)劃與完善。
2.系統培養(yǎng)功能型學生干部的整體方案有待開發(fā)。學生工作管理者對學生干部可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重使用、輕培養(yǎng)問題,缺乏思想和方法上的緊密引導,或者是理論和業(yè)務培訓不及時、不到位的情況,缺乏一套系統的、完整的培養(yǎng)方案。
3.全面的評價與反饋機制不健全。對功能型組織中學生干部的評價通常以學生活動為中心,而忽視對干部的日??己耍瑫r,單一甚至是不健全的評價制度將不利于學生干部的全面提高。評價信息常常不能及時、準確地予以反饋,有待通過制度的形式建立正式的溝通與反饋渠道。
4.校級學生組織與院(系)脫鉤。院(系)是管理學生的基層單位,但是由于上下脫鉤,盡管學生干部特別優(yōu)秀,學校無法把信息反饋到院(系),得不到院(系)的承認或認可。于是,“回到系里去,為本系效力”往往成為學生干部的現實選擇。
三、思考與建議
鑒于以上調查與分析,高職院校必須建立自上而下、統一系統的高職院校功能型學生組織的干部隊伍建設體系,真正做到用好的制度選拔人、培養(yǎng)人、使用人、教育人。
(一)建立以綜合素質為核心的高效的培養(yǎng)與開發(fā)機制
明確高職院校各級功能型學生組織、部門及個人的職能定位,制定科學的培養(yǎng)目標,以培養(yǎng)綜合素質為核心,以量化和可操作的手段,實現學生干部的梯隊式培養(yǎng);做到培養(yǎng)方式的多元化,充分利用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以及新老學生干部傳幫帶等渠道,把對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和引導深化到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對于功能型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要做到培養(yǎng)內容的豐富化和系統化,注重思想政治素質、身心素質和職業(yè)素質三方面的有效結合,實現學生干部培養(yǎng)的高效性、系統性和層次性。
(二)積極引導,鼓勵創(chuàng)新
對于高職院校的功能型學生組織來說,一方面要針對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目標和工作任務,定期要求和組織學生干部進行公開述職,并以答辯的方式匯報工作,接受監(jiān)督和考評。這一制度的創(chuàng)建在鞭策學生干部工作的同時,促使他們的思想得以碰撞和交流,主動尋找差距、樹立典型、學習先進。另一方面應鼓勵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和陳舊的工作方法,鼓勵學生干部獨立開展創(chuàng)新活動,使其在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自己摸索工作規(guī)律,組織活動有序開展,樹立其創(chuàng)新工作的信心。與此同時,注重全局觀和主人翁意識的培養(yǎng),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骨干關注民生、關注校情、關注院系發(fā)展和學生培養(yǎng)的方方面面,讓高職院校的功能型學生干部們也能夠積極參與到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中來,營造和諧團結、積極向上的氛圍。
(三)完善全方位的評價與反饋系統
一是建立起包括學生工作管理者、普通學生、學生干部自身及其組織成員在內的全方位評價體系,分別以日常工作和學生活動為載體,接受考評者的監(jiān)督與提議。二是要建立及時、準確的學生工作信息反饋系統,運用恰當的方式將考評結果反饋給本人,讓學生干部知曉自己的優(yōu)缺點以及在工作中表現出的不足之處,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在廣大學生中也要注意樹立學生干部的威信,讓學生廣泛了解學生干部為同學服務的真實情況,理解并支持學生干部的工作,為功能型學生組織開展工作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王娜,王平.高校學生組織類型與學生骨干能力塑造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6(218):75-77.
[2]孫鵬燕.新時期高校學生骨干培養(yǎng)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2,(16):33-34.
[3]谷裕,吳翠珍.淺析新時期高校學生干部的隊伍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10,(11):18-19.
[4]劉瑛.淺談高校學生干部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J].中國高等教育,2003,(3):61-62.
[5]何玉潔.高校學生干部輪換制初探[J].中國高教研究,2000,(4):49-50.
[6]羅惠玉.調動大學生干部積極性的組織行為學思考[J].經濟師,2004,(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