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首選的教學手段,案例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發(fā)揮出案例教學的最大優(yōu)勢,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充分做到“得當”、“精當”、“適當”、“恰當”、“妥當”,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內容更易于為學生接受,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取得最佳的效果。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五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220-02
長期教學活動經驗表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案例教學中,只有在“內容選擇”、“案例選編”、“課堂討論”、“總結提升”、“教學反思”這五個方面分別做到“得當”、“精當”、“適當”、“恰當”、“妥當”,才能夠真正發(fā)揮出案例教學的優(yōu)勢,最終收到良好的教學預期效果。
一、內容選擇要“得當”
所謂“得當”,就是選擇適合的教材內容,以案例教學的形式講授。在概論課第一章第一節(ji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采用案例教學的形式進行講授,有以下四個原因:
首先,本部分內容反映的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功經驗和最新成果,分析了當今中國現實所面臨的諸多問題,解惑了當今中國所面臨的諸多困難,為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提供了行動指南。而案例教學就要選擇與本章內容具有切合性、針對性的現實案例,以當今中國典型的人與事為構件,面對現實、針對問題直接呈現,體現出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這部分內容中理論豐富,采用案例教學法,運用具有時代特征、內容鮮活、現實針對性的典型案例,能夠把枯燥的理論轉換為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易于學生接受的知識,這也體現了從具體到一般,從具象到抽象,從案例到理論的自然銜接。
再次,采用案例教學法,選取恰當的教學案例,通過具體的比如“奧博”、“高鐵”這些簡潔且同學們熟知的案例,將深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這一理論和當今中國的現實緊密結合,讓學生輕松感受到本章理論的親切性,縮小理論和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
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fā)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化,理論也會不斷發(fā)展。案例作為實踐對理論的反映,在靈活的討論教學中,師生往往能碰撞出理論之外的思想火花,而本部分內容具有開放探索的魅力,恰好成為本課選擇案例教學的理由。
因此選擇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案例教學符合“得當”的要求。
二、案例選編要“精當”
所謂“精當”,意為精確恰當,就是指根據具體章節(jié)的教學要求、內容構成、邏輯結構對案例進行必要的取舍,使呈現出的案例精確地指向教學內容,而不是冗長散亂甚至與教學內容毫無聯系的一段段新聞或故事。選擇教學所使用的案例是案例教學中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合適與否決定了整個案例教學的成敗。
以概論課第一章第一節(ji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例,本章節(jié)的主旨是展示中國發(fā)展的偉大成果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開創(chuàng)的本質,針對這一教學目的,所選擇的案例應該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宏觀。案例應選擇時間跨度大、空間廣度闊的宏觀題材,以適應本章內容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縱貫歷程和橫蓋全國的特點。案例題材應是主導全局、影響廣泛的事件人物題材。案例選擇應當能夠展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全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側面,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一個重要側面。
二是客觀。要避免理論性和說服性的文字,首先應注意案例與案例點評的區(qū)別,案例應注重真實和生動;案例點評應注重議論與思考。可以選擇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關理論的看法的羅列,也可以選擇對于中國特色道路所取得巨大成就和影響的羅列。
三是近觀。案例要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熱點,要近距離觀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尤其是當代中國歷史性的巨變、社會各領域的改變以及正進行的瞬變,并包含對未來圖景的前瞻。
四是旁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選擇國外或海外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人物和理論的述評,包括對當今中國領導人的述評;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運動與現象的品評;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中國實際尤其是變化的點評。要注意的是,僅對這些觀點進行羅列,不涉及對這些觀點的評價。
三、課堂討論要“適當”
所謂適當,就是要把握好課堂討論的尺度,討論的廣度要合適,不可過分。課堂討論是案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案例教學的生命力所在。學生們各式各樣的觀點在這個階段中迸發(fā)出來,而教師的作用是保證學生討論的內容符合課程的教學目的。
在案例討論中,首先請在案例準備環(huán)節(jié)中做主要發(fā)言人的學生談自己的認識。接下來讓學生分組討論,集中意見,讓個別學生做主題發(fā)言,對所討論問題進行深入認識,并要提前預見有些學生會提出當前中國道路中面臨的種種問題與挑戰(zhàn),捕捉學生的亮點,消解學生的誤點,形成精彩的課堂。對于在討論中產生的疑惑和問題,某些問題老師可不給結論,讓學生在探索爭論中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還可以適時將學生的關注點引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上。
對于概論課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案例討論而言,學生是討論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引導學生去探討案例中復雜的、深層次的、有爭議性的問題。通過學生的互動和參與,讓他們自己去體會如何思考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本章節(jié)討論的重點在“中國奇跡”的氣勢與思考上。在討論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能對案例有不同的見解,要允許學生中有不同的聲音出現,但是授課教師要控制好課堂討論的整體方向,不能使討論內容走向偏激。
四、總結提升要“恰當”
所謂“恰當”,就是指總結提升要合適,要做到恰到好處。優(yōu)秀的總結提升能夠結合前一環(huán)節(jié)的課堂討論,通過對案例的深入理解將所要教授的課程內容逐漸引出。
以概論課第一章的案例教學為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會達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在案例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哲學的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來看待問題。中國奇跡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故而如何認識和看待中國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是一個重要的維度。
首先,應全面地看。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好不好、有沒有優(yōu)勢,應該看全局、看整體、看本質,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只盯著一些枝節(jié),防止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粗袊厣鐣髁x制度是否具有優(yōu)勢,關鍵要看它是不是總體上符合我國基本國情,是不是有利于維護我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是不是從根本上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
其次,應具體地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由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具體制度、體制、機制組成的,大到國家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法律,小到一個領域、一個地區(qū)、一個部門的規(guī)章。制度優(yōu)勢也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通過各個具體方面的制度、體制、機制的優(yōu)越性表現出來的,它實實在在地體現于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每個人都能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當然,在某些具體方面、具體環(huán)節(jié)上還有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對此也應該具體分析,而不能因此一概否定整個制度的優(yōu)勢。
最后,應發(fā)展地看。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有一個發(fā)展完善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相對于西方發(fā)達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幾百年的歷史來講,時間還很短。同時,中國社會是發(fā)展的、前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是發(fā)展的、前進的,需要通過改革來不斷完善,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各方面的制度將越來越完善,優(yōu)越性也將愈加顯現出來。
通過這樣的總結提升,可以將案例和教學目標很好地結合起來,達到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反思要“妥當”
所謂“妥當”,意為穩(wěn)妥貼切,要針對案例教學進行具體的反思。教學反思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對案例教學過程中產生的不足進行改進,從而提高案例教學質量。教學反思是對本節(jié)課所講授內容、學生們存在的疑惑以及案例教學效果的反思,而不是對課程整體的反思。如果教學反思不是緊緊圍繞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而將未曾講授的內容也一并涵蓋進來,那么就無法達成教學反思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案例教學中必須要“妥當”地進行教學反思。
概論課第一章的案例教學總體是比較成功的,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而在這次案例教學的教學反思中,主要總結了四點經驗和不足:
一是本次案例教學比較成功關鍵在于選擇了恰當的案例,而缺憾便是“中國奇跡”的選材,有待拓寬至政治、文化、社會領域,增加新的題材,更全面地展現“中國奇跡”的魅力。
二是本次案例教學比較成功前提是課前準備。在案例教學前,教師把有關本次上課內容的電子文檔發(fā)給學生,并要求學生通過網絡、電視、報紙雜志等媒介,了解“中國奇跡”,強調所有同學都要參與課堂分組討論,并明確具體的發(fā)言同學,形成課前準備動力,為案例教學的成功奠定基礎,達到本案例教學預接受的目的。
三是本次案例教學比較成功根本在討論深入。在案例準備環(huán)節(jié),學生發(fā)言,談自己的認識,然后分組討論,集中意見,讓個別學生做主題發(fā)言,在深入討論中提出當前中國道路中面臨的種種問題與挑戰(zhàn),最后由老師進行解惑。
四是本次案例教學比較成功靠精辟剖析提升。通過本章所選案例,學生可以較全面地、具體地、發(fā)展地認識、分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實踐,清晰地認識和看待“中國奇跡”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明確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通過學生自覺的剖析和教師畫龍點睛的精辟提升,進一步凸顯了案例教學的效果。
在分析提升過程中,還需借助人文社會科學的諸多分析方法,甚至自然科學的分析方法,如中外比較法、歷史文獻法、計量統(tǒng)計法等,結合本章所選案例進行深入的分析,提升對本部分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使本部分的案例教學再添風采。
由此可見,本章節(jié)案例教學后的反思,總結了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并認為將這些成功之處繼續(xù)堅持和發(fā)揚是根本。同時,教學反思是針對每一個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反思,是對最佳教學手段的反思,并沒有涉及本次案例教學之外的內容,是十分妥當的。只有這樣妥當的教學反思才能使得下一次的案例教學更加成功。
綜上所述,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中,教師只要做到了這“五當”,就一定能夠使案例教學體現出它的優(yōu)勢,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