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談話》的幾點異見"/>
摘 要: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我國大規(guī)模建設的進行,毛澤東多次倡導領導干部要多學一點政治經濟學。1959年7月廬山會議前期,毛澤東要求人們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他讀后在《談話》中表明的一些觀點,如關于矛盾是否能說成是可以調和的、關于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幾點意見,筆者談上幾點異見。
關鍵詞:毛澤東;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中圖分類號:B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136-02
一、可以調和的矛盾即非對抗性矛盾
《教科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然而,同以剝削為基礎的社會形態(tài)不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這種矛盾不是對抗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毛澤東認為這種說法不合乎辯證法,他說“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調和的,哪里有什么可以調和的矛盾?只能說有對抗性的和非對抗性的矛盾,不能說有可以調和的和不可調和的矛盾?!?/p>
首先,辯證法對矛盾的定義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對抗的關系?!惫P者認為毛澤東所說的“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調和的”,這種表述本身就不符合辯證法,他只片面肯定了矛盾雙方對抗性的一面,而完全否定了其存在相互依存的一面,沒有用辯證的方法看待矛盾本身。
其次,筆者認為矛盾關系中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依存度大于對抗度的條件下,這種關系(矛盾)是可以調和的,這種調和并不是否定了對抗的存在,而是當依存的需要大于對抗的需要時,該關系中便包容了對抗,融合了對抗,即可以調和的。它常常存在于事物前進過程之中,是推動事物向前發(fā)展,引起事物發(fā)生相對的量變的矛盾。筆者認為可以把它等同于毛澤東所說的非對抗性矛盾。而對抗性矛盾則是指事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對抗需要大于依存需要時,不打破現存狀態(tài),事物就不能向前發(fā)展甚至會走向滅亡。它常常存在于事物發(fā)展的相對而言的終端,引起事物發(fā)生相應的質變。
因此,筆者認為矛盾是可以調和的,只是要看它是處于事物發(fā)展的哪一個階段的矛盾,若是處于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則可稱之為可以調和的,即毛澤東所說的“非對抗性矛盾”。若是處于事物要發(fā)生相對的質變的情況下,則稱之為不可調和的,即毛澤東所說的“對抗性矛盾”。社會主義制度的矛盾是前進道路上的矛盾,這是毛澤東自己也肯定的,同時也印證了筆者的上述觀點。
二、關于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
《教科書》書中說:“在某些國家中,隨著推翻剝削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革命立刻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1971年俄國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在無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同時徹底解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在另外一些脫離了資本主義體系的國家中,最初主要是解決一般民主主義的任務,同時,在許多情況下,革命在最初階段是資產階級民主性質的,只是后來逐漸地發(fā)展成為社會主義革命。這要由每個國家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水平、有沒有資本主義前的形式存在、階級力量的對比和政治情況等來決定的?!泵珴蓶|認為,“我們經過解放戰(zhàn)爭,贏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我們立即沒收占全國工業(yè)、運輸業(yè)固定資產百分之八十的官僚資本,轉為全民所有。同時,用三年的時間,完成全國的土地改革?!币虼?,毛澤東認為新中國成立后,“革命最初階段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的,只是后來才轉變成為社會主義革命”是不對的。筆者并不完全同意毛澤東的觀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結束,這一點沒有問題??梢哉f它同時標志著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則不太確切。
首先,從哲學含義上講,革命是指被壓迫階級用暴力奪取政權,摧毀舊的腐朽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進步的社會制度,它能破壞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的發(fā)展??梢哉f是一種下對上的廢舊立新的質的變化??尚轮袊闪⒁院?,無產階級已經不是被壓迫階級,而是作為統(tǒng)治階級存在著的了,此時的資產階級處于被統(tǒng)治的地位,所以無論是對官僚資本的沒收,還是對民族資本的改造,都已經不是一種下對上的奪權性的革命,而只能算是一種社會的變革,即新的統(tǒng)治階級掌權后,對社會生產關系的一種強力調整。
其次,從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上講,革命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一個革命取得勝利后,接下來便是建立與該革命目的相一致的社會。俯瞰人類歷史,如果說革命是一個點的話,那么此后建立的社會應是由該點引出的一條線段,終點是下一次革命的開始,隨之又會建立與下次革命目的相符的社會形態(tài),當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革命的范疇也在擴大,它既可以指暴力革命,也可以指產業(yè)、技術革命等。因此,如果承認1949年前的數十年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那么便必須承認1949年后隨之建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無論其時間長短,它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不能將其省略掉。所以毛澤東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是不確切的,這樣表達容易使人忽視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存在發(fā)展需要,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社會主義革命上,犯冒進主義的錯誤。因為任何一次革命都應該是從上一層社會形態(tài)充分的發(fā)展中孕育起來的,這是一個客觀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用個通俗的比喻,逆子也是由母親生下的,并且經過數十年的養(yǎng)育之后才能成為逆子。所以社會主義革命的開端必不能從1949年算起。正如《教科書》中也說:革命發(fā)展到哪一階段,是什么性質,應由這個國家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水平、有沒有資本主義前的形式存在、階級力量的對比和政治情況等來決定。筆者同意書中的觀點。
三、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問題
毛澤東認為社會革命是工業(yè)化的前提條件,無產階級必須先奪取政權然后解決所有制問題,再大大發(fā)展生產力。這是一般規(guī)律。他說:“從世界歷史來看,資產階級工業(yè)革命,不是在資產階級建立自己的國家以前,而是在這以后。都是先把上層建筑改變了,生產關系搞好了,上了軌道了,才為生產力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為物質基礎的增強準備了條件。當然,生產關系的革命,是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引起的。但是,生產力的大發(fā)展,總是在生產關系改變以后?!薄笆紫戎圃燧浾摚瑠Z取政權,然后解決所有制問題,再大大發(fā)展生產力,這是一般規(guī)律。在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以前,不存在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而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中已經成長起來。在這點上,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有所不同。但是,這個一般規(guī)律,對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都是適用的?!薄耙磺懈锩臍v史都證明,并不是先有充分發(fā)展的新生產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生產關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輿論,進行革命,奪取政權,才有可能消滅舊的生產關系。消滅了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新的生產關系,這樣就為新的生產力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先奪取政權,然后解決所有制問題,再大大發(fā)展生產力是一般規(guī)律?!惫P者并不完全認同毛澤東的這一觀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關系的適時變革確實可以大大推進生產力的發(fā)展,但是我們更應看到生產關系的變革應該是“適時”的,即與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情況相適應的情況下的變革,而不能是主觀臆斷的變革。毛澤東說資產階級工業(yè)革命是在資產階級建立自己的國家以后,即改了生產關系,才發(fā)展生產力的。筆者認為毛澤東只看對了一半(生產關系的反作用),沒有看到資本主義發(fā)展情況(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以英國為例,17世紀中葉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在這之前,它的資本主義經濟就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當時商人們的資金全部投向了商業(yè)、海上探險與殖民地開拓及工礦企業(yè)。通過這些活動,他們與早期資本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既提供了最初的資本,又參與其中,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因素的發(fā)展,隨之也就加速了英國社會轉型,即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說:“16世紀和17世紀創(chuàng)造了社會革命的一切前提……這兩個世紀為英國建立了殖民地、海軍和貿易,并使新興的而且已經相當強有力的資產階級和貴族并列?!?/p>
所以,筆者認為一場革命在孕育它的物質條件具備之前發(fā)生,不一定具有徹底的客觀進步性。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后生產力得到了大的發(fā)展,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他們的革命之所以能夠產生,都是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力已經有大發(fā)展的前提下,即在生產力充分發(fā)展條件下社會的一種“自覺”要求,從而進行的變革社會生產關系的革命,這也就體現了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性作用。隨著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力的大發(fā)展也就接踵而至,這才體現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也便是毛澤東所說的要先改生產關系,再發(fā)展生產力的緣由了。所以,筆者認為毛澤東只看到了一半,因為他能放眼世界,在中國社會內部本身要“自覺”變革生產關系之前他就看到了變革的巨大效用,所以他就用這個框架來發(fā)展中國的生產力,這就是毛澤東先搞人民公社運動,再搞大躍進的理論源頭,也是后來錯誤發(fā)動文革的源頭之一。但個別領導人自覺后的變革社會生產關系的活動,和整個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自覺”要變革生產關系的活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個是自覺而為,一個是鑒他而為,因此他們造成的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我們應該借鑒世界的歷史,更要尊重本國的國情,從實際出發(fā),才能做出正確的歷史抉擇。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對于再偉大的人來說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后人既要繼承前人留給我們的正確理論成果,同時又要敢于質疑,與時俱進地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見解。雖然我們的認識未必是正確的,但至少也在探索的路上留下了自己尊重真理、認真鉆研的足跡。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新中國成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3]新中國成立以來毛澤東文稿[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
[4]政治經濟學教科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5]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M].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