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通過對唇腭裂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研究該病的發(fā)病特點,為唇腭裂的預防及治療提供臨床參考。方法:統(tǒng)計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手術治療的1386例唇腭裂患者,分別從患者診斷、性別、年齡、出生地,唇腭裂裂型分布情況等方面進行回顧性調查。結果:本組病例中,單純唇裂356例(25.69%),唇裂合并腭裂580例(41.84%),單純腭裂450例(32.47%);男809例,女577例,男:女=1.40:1;單側唇裂伴或不伴腭裂明顯多于雙側者,兩者之比為5.67:1,其中左側多于右側(1.82:1)。結論:唇腭裂發(fā)病以唇裂合并腭裂居多,男性發(fā)病多于女性,在腭裂患者中女性發(fā)病高于男性;單側發(fā)病多于雙側,左側多于右側。
[關鍵詞]唇裂;腭裂;臨床統(tǒng)計
[中圖分類號]R7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3)04-0454-03
唇腭裂是口腔頜面部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在我國的發(fā)病率約為0.182%[1],據統(tǒng)計僅次于神經管畸形的先天性缺陷,且病因不明確。為了探討唇腭裂發(fā)病特點,筆者對1386例唇腭裂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07年1月~2010年1月延安市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和第四軍醫(yī)大學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收治的唇腭裂患者1386例,排除其他面裂畸形、病史病情資料記錄不全和診斷不明確病例(如在外院已行手術,裂型無法判斷者)。
1.2方法:分別從患者診斷、性別、年齡、出生地,唇腭裂裂型分布情況等方面進行回顧性調查。唇腭裂各類型的分類標準參照國內慣用臨床三度分類法分類[2]。
1.3統(tǒng)計學處理:將統(tǒng)計結果錄入表格后轉換成SPSS格式文件,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計數資料構成比比較用χ2檢驗,檢驗水準a=0.05。
2 結果(見表1~4)。
共收集唇腭裂患者共1386例(男809例,女577例),男:女=1.40:1;單純唇裂(cleft lip,CL)356例(25.69%),唇裂合并腭裂(cleft lip with palate,CL+P)580例(41.84%),單純腭裂(cleft palate, CP)450例(32.47%),共接受手術1704次,平均1.23次/人;來源于城鎮(zhèn)243例(17.55% ),農村1109例(80.01%),福利院患兒(出生不明)34例(2.46%)。
唇腭裂患者男性809例(占58.4%),女性577例(占41.6%),在具體分類中有所差異??傮w病例性別比較經卡方檢驗χ2 =38.05,P<0.05,有顯著性差異;腭裂患者的男女性別比為0.70:1,單純性腭裂與唇裂伴或不伴腭裂之間性別有顯著性差異(χ2=79.59,P<0.05)。根據不同地域性別分布,城鎮(zhèn)和農村患者均是男性多于女性,城鎮(zhèn)患者男女性別無顯著性差異(χ2 =1.47,P>0.05);農村患者男女性別比較(χ2=43.81,P<0.05)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2)。
單側唇裂與雙側唇裂之構成比(11.28:1),而唇裂伴腭裂的單側與雙側構成比(4.09:1),各類型唇腭裂均為單側明顯較雙側多。裂隙左右側分布分別為523例和288例,其中單側唇裂左右側之比為1.92:1,單側唇腭裂左右側之比為1.75:1。對于單側唇裂、單側唇裂伴腭裂均是左側多于右側。單側唇裂與單側唇腭裂左右側比較:χ2=0.37,P>0.05,兩者之間差異無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左右側差異低于趙志榮[3]有關資料報道,與張芳真[4]結果相近(見表3~4)。
3 討論
3.1 總體唇腭裂患者中男性發(fā)病多于女性,構成比數據與國內外的統(tǒng)計數據基本一致[3-5],經χ2檢驗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類型唇腭裂患者性別構成比,經χ2檢驗除雙側唇裂患者外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雙側唇裂患者性別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可能由于雙側唇裂患者樣本量小的原因(需用確切概率法)。腭裂患者中男女性別比例為0.7:1,與Palomino[6],趙志榮[3]有關報道一致,單純性腭裂與唇裂伴或不伴腭裂之間性別有顯著性差異(χ2=79.59,P<0.05), 提示兩者之間病因的異質性,這符合Woolf[7]提出的唇腭裂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兩類疾病的結果。
在統(tǒng)計的1386例患者中,農村患者發(fā)病男性明顯多于女性,男女性別有顯著性差異,原因可能是國內部分相對貧困落后的地區(qū),由于重男輕女思想觀念陳舊,造成一些有出生缺陷女性患者出生后不能生存或得不到治療有關,這也可能是造成總體唇腭裂患者男女比例差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否隨經濟文化及思想觀念變革,患者性別比例差異會逐漸縮小,這方面缺少相關文獻報道, 但由于本研究調查時間跨度短,以后在這方面還需進一步研究。
3.2 據國內有關資料報道,左側多于右側,比例約為2:1。本研究調查裂隙左右側分布分別為523例、288例(1.82:1), 經檢驗唇腭裂患者左右側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低于趙志榮[3]的報道。唇腭裂發(fā)病左側發(fā)病多于右側,Sesgin[8]曾解釋原因可能是在胚胎早期,心臟發(fā)生于左側,心臟的搏動使胎頭向右側轉,以致面部的左側朝向下方。宋儒耀[9]認為,左側面部朝向下方以后,可較右側更易遭受外來的損傷,故左側發(fā)病多于右側。本研究統(tǒng)計的患者裂隙側別與性別關系發(fā)現,左右側裂隙中均是男性多于女性,經χ2檢驗右側裂隙中男女性別無顯著性差異,左側裂隙中男女性別有顯著性差異,與Bellis[10]結果一致,與Gregg[11]報道的唇腭裂裂隙側別與性別關系無顯著性差異結果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史曉泓,唐慧,梁怡.新生兒唇腭裂畸形的致病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7):1006-1007.
[2]趙秀君.唇腭裂的分類及其ICD-10編碼[J].中國病案,2004,5(5):31-32.
[3]趙志榮,石冰,王大章.2447例唇腭裂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3,13(1):40-43.
[4]張芳真,鄭蒼尚,鄧永強.1320例唇腭裂患者臨床統(tǒng)計分析[J]. 口腔醫(yī)學研究,2008,24(1):82-84.
[5]Coupland MA.Seasonlity,incidence and sex distribution of cleft lip and palate births in Trent region 1973 ~1982[J].CleftPalateJ,1998,25(1):33.
[6]Palomino H,Guzman E,Blanco R.Familial.Recurrence of 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 in Chilean populations[J].Rev Med Chil,2000,128(3):286-293.
[7]Woolf CM.Congenital cleft lip:A genetic study for 496 propsiti[J].J Med Genet,1971,8(1):65-83.
[8]SesginMZ,Stark RB.The incidence of congenital defects[J].J plast Reconstr Surg,1961,27:261.
[9]宋儒耀.唇裂與腭裂的修復[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4-5.
[10]Bellis TH,Wohlgemuth B.The Incidence of cleft Lip and Palate Deformities in the South-east of Scotland(1971-1990)[J].British Journal of Orthodontics,1999,26(2):121-125.
[11]Gregg TA, Leonard AG,Hayden C,et al.Birth Prevalence of Cleft Lip and Palate in Northern Ireland (1981 to 2000)[J].The Cleft Palate-Craniofacial Journal,2008,45(2):141-147.
[收稿日期]2012-11-10 [修回日期]2013-01-25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