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武則天的長相是怎樣的?不少人大概答不上來。大家當然知道她是個美人,但“美”只是概念,與具體的長相難以聯(lián)系?!顿Y治通鑒》載:“太平公主方額廣頤……太后以為類己?!碧焦魇俏浜蟮呐畠?,母女相像(“類己”)很自然。如此說來,武則天也是“方額廣頤”了。而方額頭、寬下巴正是唐朝崇尚的美人形象。
再問:孔子又是什么模樣呢?
2011年1月11日上午,“孔子”塑像落戶天安門中國國家博物院北廣場。他濃眉長須,方臉大嘴,這很可能是孔子的“標準像”了。但是,孔子有沒有濃眉長須,自古以來就是有爭議的,有的書上甚至說孔子根本就不長胡須。
然而,武則天和孔子都沒有留下照片或影像,即使有點記載也很簡單(譬如,僅憑“方額廣頤”四個字就能說是美女嗎),且所記不一定一致,質疑難免,實在是沒辦法的。
所謂“長相”,主要指的就是臉長得怎樣:我們的臉,長短寬窄,美丑不一。那決定一個人長相的緣由是什么呢?
1974年,一支由法美兩國組成的聯(lián)合探險隊,在非洲發(fā)現(xiàn)了一具史前年輕女子的骸骨化石。化石距今約有320萬年,女子死時的年紀為18~20歲,她被命名為“露西”。
雖說“露西”之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更古老的直立行走的猿人化石,但研究人員仍然把“露西”看作是“人類的最早祖母”。看看這位復原的“最早祖母”長相,盡管她很年輕,可也不敢恭維,因為她基本上是張猿臉,和今天人類的面貌無法相提并論??墒?,不管你是否愿意,我們的臉畢竟來自往日的祖先。臉實際上是人類進化的最醒目的證據(jù)。
研究人員認為,在300多萬年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腦量的增長是推動猿臉向人臉演化的最重要一環(huán)。由于腦量的逐漸增長,腦顱向上發(fā)展,頭顱變圓了,顱頂抬高了,前額也變寬變高了,這才有了與猿臉明顯不同的人臉特征。與此同時,語言促進了舌肌的發(fā)達,舌肌又推動了下巴的進化。寬而發(fā)達的下巴則是人臉與猿臉區(qū)別的要素之一。豐富的語言功能與人際關系的復雜化,進一步發(fā)展了表情肌的功能,這也有利于向塑造人臉方面的變化。
當然,還有自然選擇的功勞。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同人種的臉,正是不同人種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產物。
我國專家根據(jù)考古出土頭骨的研究,認為生活在中國北方和南方的人類有著明顯的差異,說是北方人要比南方人擁有一張更長的臉,眼睛更高,鼻子更窄。不過,千百年來的基因交流(通婚和繁育后代),已使南北方人群的體質差異越來越小,實際上,現(xiàn)在已很難找到一個純正的南方人或北方人了。
飲食也歸類于環(huán)境因素。有報道稱,偏愛柔軟飲食的日本人,臉開始變小變瘦而鼻子卻高了起來,這會影響牙齒的發(fā)育和導致顎關節(jié)疾病。日本科學家為此建議,要從幼兒時期起就培養(yǎng)他們喜愛有嚼頭(如魚干)的食物,以“復活”往日的長相。
除了遺傳基因、自然選擇以外,人們還提出了其他關于“長相”的說法。
國外有種觀點認為,人的長相并非與生俱來,更多是在出生以后從大人那里“學來的”。另有研究報告稱:夫妻越恩愛,長相越相似,原因是夫婦雙方通過互相模仿后改變了相貌。然而此等說法難以讓人信服。某些表情是可以學來的,若謂整個長相是學來的那就牽強了。
不過,醫(yī)生的警告值得注意:從小就用嘴呼吸的人,長年只用一邊牙齒咀嚼食物的孩子,還有常食手指、常咬下唇與喜歡向外吐舌的,愛啃指甲、咬鉛筆的,都能或輕或重地影響到長相。
俗話說,“女大十八變”,其中當然包括長相的變化,這時期的變化往往以內因為主,加上種種外因,于是才有由孩童稚氣的長相轉變?yōu)榍啻毫聋惖拈L相。在這個過程中,有理由認為,其中會有這樣那樣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