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爺已是耄耋老人,然而卻精神矍鑠,身體健康。古人講,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老人的精氣神十足,講起話來底氣十足,走起路來依然穩(wěn)健。說起老人的長壽之道,他并非懂得養(yǎng)生之道,也無萬貫財產(chǎn)。但是,老人有三件不離手的“老寶貝”:泥壺、毛筆、收音機。這三件寶貝既傳統(tǒng)又普通,論價值不值幾個錢,可卻蘊藏著老人的長壽之道。老人用壺水煮人生,用筆書寫人生,用收音機歌唱人生。
張大爺一生性格平淡,不管社會變革,還是大難來臨,他都內(nèi)斂守靜,內(nèi)心不為外界所驚擾。就說他不離手的這把泥壺,壺身有些許記錄著歲月痕跡的小磕碰。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泥壺就跟隨老人,老人耘田除草,躬耕田間,這把注滿茶水的泥壺就放置田間地頭,以供解渴補水。老人進入古稀之年,不能從事繁重體力勞動,更是壺不離手,在家門口的大樹下,經(jīng)常見到乘涼安坐的老人身邊有這把老泥壺相伴。
說起老大爺?shù)拿P來,可是老人的鐘愛。老人接受過私塾教育,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無所不通。雖然后來由于戰(zhàn)亂而輟學,讀書寫字的習慣卻從沒有丟過,因而練得一手好字,村中誰家紅白喜事,或逢年過節(jié),他都大顯身手,義務(wù)幫忙。如今,寫字已經(jīng)成為他的習慣,每日都要寫上一篇。站立懸腕,兩腳微微叉開,目光專注,神定氣閑地練習寫字,而且追求字的質(zhì)量,力爭寫出自己滿意的字。他最愛書寫的內(nèi)容是千字文,三字經(jīng)。由于老人每日筆耕不輟,字越寫越蒼勁。至今村里誰家辦喜事,有時還邀請他寫上幾幅喜聯(lián),老人樂此不疲。
老人的收音機,是老人的逍遙世界。年輕時愛聽天下大事,年老時愛聽戲劇評書。茶余飯后,老人說起名家袁闊成、劉蘭芳的風格,會做精彩評述;談起戲劇,更有說不完的話題,評說起京劇、河北梆子、黃梅戲的各等特色,儼然一位戲劇評論家。夏日里,老人喜歡坐在門口的大樹下,沐浴著清風,打開收音機,悠閑自在邊品茶邊聽優(yōu)美的戲劇。還招來其他老人一同分享。一時來了興頭,還要模仿某段唱腔,唱上兩句,四座的老人不時發(fā)出嘖嘖贊嘆聲。
張大爺?shù)娜氊惤o他的晚年生活帶來了健康和快樂,也成為他養(yǎng)生長壽的好伙伴。
(編輯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