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的社會是一個紛繁復雜,發(fā)展十分迅速的社會,生長在這個時期的青少年,由于各種原因,常常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狹隘,不懂得關心,缺乏責任感;常產(chǎn)生焦慮、失眠、煩躁、自卑、冷漠、感情脆弱等心理問題。由心理素質不良,發(fā)展到厭學、逃學、離家出走等現(xiàn)象相當普遍,甚至自殺,犯罪等嚴重問題也時有發(fā)生。因此,對中小學生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關鍵詞]:健康 初中 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學健康學科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分析
(一)心理素質及其地位作用
1、心理素質的含義
心理素質就是一系列穩(wěn)定心理特點的綜合,包括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其中智力素質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與注意力等五種基本心理素質,非智力素質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與性格等五種基本心理素質。
2、心理素質的地位和作用
人的整體素質由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三大要素構成。各種素質都有其特定的地位和作用。生理素質是先天遺傳的,是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社會文化素質是后天學得的,在人整個素質結構中居于主導地位。心理素質是先天遺傳因素與后天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所產(chǎn)生的“合金”,在整體結構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它決定著社會文化素質的水平,也制約著生理發(fā)展的速度和質量。
(二)中學健康學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優(yōu)勢
學科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加強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開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健康學科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健康教學中加強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中學健康學科屬于基礎教育中的必修學科,在中學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學科由于其特殊性,在實施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是其它任何學科無法比擬的。
(三)中學健康學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當今世界競爭日趨激烈,其實質是人才的競爭,世界各國都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和規(guī)格,重視提高人的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居核心地位和起關鍵作用的是人的心理素質。美國學者戴爾·卡耐基調查了世界許多名人后認為,一個人事業(yè)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們的學識和專業(yè)技術,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善于處理人際關系。
因此,我們的基礎教育,應該加大改革力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新世紀所需的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才。健康學科有責任、有義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去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xiàn)代化。
2、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質。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我們可以根據(jù)素質結構的三類要素(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來確定素質發(fā)展的目標: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是對應社會文化素質提出的;體育是對應生理素質而提出的,對應心理素質的要求我們應該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育之間有交叉重疊之處,但又有各自的目標、內(nèi)容,不能相互替代。過去的教育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沒有心理健康教育,學生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其素質是片面的,畸形的。
3、可提高健康教師的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教育不僅是心理學教師的義務,也應是每一位課任教師的責任。然而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教育是一件很有藝術的、艱難的事。為了承擔健康學科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和重任,健康教師不僅要加強專業(yè)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學習,不僅要更新觀念,不斷優(yōu)化自身的心理素質,而且還要提高教學藝術,提高心理教育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才能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二、中學健康學科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策略
(一)科學設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設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對于卓有成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健康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設置相應目標。一是宏觀目標?!爸行W協(xié)同教學與心理發(fā)展”課題主持人鄭和鈞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總目標——“六個學會”,這也可以作為健康學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觀目標?!傲鶄€學會”即“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關心”、“學會自我教育”。其中,“學會生活”主要是學會交往,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學會自主自強;“學會學習”是適應知識經(jīng)濟社會,終身學習社會的需要;“學會思考”才能真正會學習,會生活;“學會創(chuàng)造”是“學會思考”的高級形態(tài);“學會關心”即學會做人是生活的準則,是人類社會生存和持續(xù)發(fā)展的精神支柱;“學會自我教育”即能正確評價自我,激勵自我,完善自我,是“六個學會”的最高發(fā)展形態(tài)。
二是微觀目標?!傲鶄€學會”是學生終身努力的目標,是學生努力的方向。實際上,由日常教學體現(xiàn)出來的“健康教學教育目標”才是最“現(xiàn)實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設定每節(jié)課的具體目標(微觀目標),并將此環(huán)節(jié)明確地體現(xiàn)在教案中,作為檢驗心理素質教育的標準。
(二)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
課堂心理氛圍是指班集體在課堂上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課堂教學是學校中的基本活動,也是一種獨特的社會交往方式。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認知和情感的雙向交流過程。因此,努力在課堂這個特定的活動環(huán)境中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不僅是教學成功的保證,也是學生形成積極學習態(tài)度、正確學習動機、愉悅的學習情緒的重要途徑,是實施學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由于在中學各年級,絕大部分學生對健康學科學習不夠重視。再加上健康教學一般授課班級多,每班課時相對較少,師生接觸、溝通交流少。因此,對健康教師來說,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提高有限時間的教育教學效果尤其重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引發(fā)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需要的動態(tài)表現(xiàn)形式,是學習動機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興趣推動下的學習,能使心理活動處于積極狀態(tài),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成績的取得又進一步使學生產(chǎn)生愉悅感、榮譽感、價值感,促進學習興趣的深化和豐富,并產(chǎn)生新的學習需要。
2、鼓勵成功
每個人都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渴望和需求。滿足成功的需要不僅會產(chǎn)生快樂情緒,而且會產(chǎn)生自信心和勝任感,促進個體朝著成功的方向繼續(xù)努力。
教師要經(jīng)常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和環(huán)境,讓學生不斷嘗到成功的喜悅。如教師不宜用同一種期望值衡量不同的學生。課堂提問、布置作業(yè)應結合學生不同層次,提出不同的要求,考試不宜過難,不強求統(tǒng)一答案,因為健康學科有它的特點,很多答案并非唯一性,教師應允許學生保留個人見解、鼓勵創(chuàng)新,若過分強調標準答案,學生很難嘗試成功。當學生取得成績時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對其錯誤、不足之處,應給予誠懇的批評和忠告,而不是懲罰、打擊。
3、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合作關系
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前提和關鍵。一個與學生關系十分緊張的教師是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教學計劃的。
中學生興趣廣泛,獨立性和成人意識不斷發(fā)展,自我意識增強,渴望別人理解、尊重、信任自己。因此教師應當本著尊重信任、熱愛學生的原則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只有尊重學生,學生才會尊重教師,接受教師,喜歡教師。當學生喜歡一個教師后,對這個教師所給予的教育影響會產(chǎn)生很大的接納感,會帶著良好的情感來正面理解教師的語言,接受教師的要求。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應多使用鼓勵、贊許的語言,創(chuàng)造一種生動活潑的師生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來,才能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各種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討論與思考
結合健康教學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是健康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健康學科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但學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全新的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結合健康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但其作用也是有限的,不能片面夸大其功用。心理素質教育應結合其它模式進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不僅健康學科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它學科也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才能達到教育效果。
教育是一種未來的事業(yè),它要為未來培養(yǎng)人才,未來社會最寶貴的資源就在于人類心理潛能的開發(fā)。面向未來,必須立足現(xiàn)在,加強心理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決不是一種權宜之計,而是一項民族振興的戰(zhàn)略措施。健康教學擁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有必要而且可以在這一領域大顯身手。不論是教學環(huán)境、教學內(nèi)容、教學評價或是教師自身素質,都具有教育性,都可以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fā)揮其心理素質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 宋德如:《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檢視》,《中小學教育》,2002年第2期,第58頁。
[2] 燕國材:《論心理素質及其教育》,《云夢學刊》(岳陽),2000年第3期,第71頁。
[3] 鄭和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tǒng)協(xié)同構建的理論與實踐》,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