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人曾形象的形容師生關系就象兩個齒輪,需要有潤滑劑來調節(jié),用的好了,就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順,甚至會有事倍功半的效果,一旦用不好,兩個齒輪就會相互對抗互不相讓,最后達到暴發(fā)點。因此,作為班主任,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那么我們該如何定位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呢?就此問題,本人作了以下幾點分析:
[關鍵詞]:師生關系 教育學生 尊重學生
一、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關系
前蘇聯(lián)教育家霍姆林斯曾指出:“世界上沒有別的職業(yè)比醫(yī)生和教師更富有人道性了”師生關系不應是從屬、服從、壓制的關系,而應當是民主平等的關系,是雙方在人格平等基礎上的合作關系。可是在目前的教育工作中,很多老師對班主任的工作都存在一些誤解,認為班主任一定要威嚴,只有讓通過高壓和懲罰讓學生害怕,才能贏得學生的敬重,我們應該明白,所謂“師威”是在教育活動中由于自身品質修養(yǎng)在學生心目中所產生的效應,即學生對老師具有的品德、智慧以及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和認真負責的精神所折服,并不是讓學生害怕和屈服得來。
在班主任與學生處理問題時,班主任應樹立一個基本理念是:師生之間是平等的,盡管班主任是教育者、管理者,可學生同樣需要得到老師的尊重和信任。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可能建立起師生的友情,尊重學生最重要是尊重他的人格,讓每個學生都有自信心,尤其要注重對后進學生的人格尊重問題。因為后進生一般都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也希望自己能夠被人重視或成為有尊嚴的人。因此,作為班主任,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其次,要建立、健全現代教育教學觀念,特別是建立正確的學生觀。再次是關于學生觀,要明確下列觀點:1、學生渴望獨立與自主;2、學生主動發(fā)展的心愿是強烈的;3、承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大小之分,智力正常的學生都能夠完成正常學業(yè);4、學生具備自我教育與主動發(fā)展的能力;5、學生的個性傾向、心理特征及其特長各有所別;6、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的武器,更不是消極的聽眾。
作為班主任要想贏得學生就要經常深入到學生中去主動與他們溝通,去關心他們,了解他們的思想,融入他們的世界。同時教師心靈的窗戶要始終向學生敞開著。如果教師的心靈對學生是一個未知的世界,學生就不可能主動靠近教師,更不可能與教師交朋友。教師應該經常同學生一塊開誠布公地探討對社會、對人生、對班級工作和教學工作的看法與認識。只有學生信任了教師,才會接近教師,才會和教師說真話,說心里話,才能和教師交成知心朋友,才能真正的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二、建立“我們是一家人”的關系
霍姆林斯在他的教育生活中,把教師熱愛學生作為了“教育的奧秘”他的座右銘是:“把整個心靈奉獻給孩子們”這也充分說明了我們的教育不能沒有愛,否則就像池塘沒有水。教師也只有用一顆真心去熱愛這一群孩子,才能教導他們茁壯成長。從班主任的角度來看,這個要求就更高了,家長把孩子交給了我們,我們就是學生在學校最親的人,我們只有把他們視同一家人,用真誠和愛心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去打動學生。因為只有一家人才會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只有一家人才會對彼此真誠和充滿愛心;只有一家人才會無私奉獻;只有我們把他們當成一家人,才能得到學生更多的愛。
三、注重言傳身教,樹立榜樣關系
教師不應僅僅是傳授知識給學生,更應樹立自己的形象,言傳身教,以看書的實際行動成為學生的榜樣。作為班主任,要讓自己的學生心悅誠服地信任自己,以自己為榜樣,首先需要博學,韓愈在《師說》中提道:“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作為班主任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文化水平。以扎實的專業(yè)底子去“征服”自己的學生。其次寬容,“尊師愛生”長期以來一直是儒家中的所提倡的道德行為準則,但在現實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受至于“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過多強調了“尊師”而忽視了“愛生”。其實每個學生都是孩子,正因為他們都還小處理事情和問題都有偏激和犯錯誤的時候,班主任應有一顆寬容仁愛之心去面對每一個孩子。對他們循循善誘,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再次是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和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一個認真負責的老師是令人信服的,一個生活態(tài)度樂觀積極的老師,是令人喜歡的。如果我們真心愛護我們的學生,以高度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處理學生所出現的問題,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處理學生的問題。那么,學生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往往我們處理問題或事情的方法會影響到學生今后的處理事情的方法。從某一方面來說,我們就成了他們學習的榜樣。
對如何處理好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有一顆真誠的心,相信只有教師對學生付出真心,學生一定會感受到、也會用同樣的真心去回報我們,最終達到和諧的師生關系。
參考資料:
《教育學術月刊》200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