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為探索音樂教育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應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 對310名高職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前后進行測量和比較。研究顯示有28.71%的高職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接受音樂教育后其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問題得以明顯改善。結果表明音樂教育對促進高職學生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 音樂教育 高職學生 心理健康
Abstract: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 of advanced professional students is seriou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music education to thos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ntegrity, a sample of 310 students in a professional college were selected and assessed by the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before and after the misic education course. It is revealed that 28.71% of the participants have suffered mental health problem. The students’ symptoms of sensitivity on human relationship and depres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receiving the music educ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proper music education could promote higher profess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近年來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大,校園環(huán)境越來越繁雜,大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處理的壓力越來越多,而由此導致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尖銳。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財富,其心理健康是社會、學校、家庭面臨的重大亟待解決的課題。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學生既是普通大學生,又是大學生中具有鮮明特色的特殊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值得關注。在大學校園里,預防心理疾患遠比治療更有社會意義,而預防大學生心理疾患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音樂教育。目前關注音樂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文獻很多,但多著眼于理論研究。尚未見通過開展音樂教育來促進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實證研究。本文通過嚴格的研究設計,探索音樂教育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以求為科學開展該類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提供依據(jù)。
1 對象和方法
1. 研究對象:重慶市某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選修了《合唱與指揮》課程的非藝術類大二學生,共320名。
2.研究工具:
2.1 《合唱與指揮》課程
用于對研究對象心理狀況進行調(diào)節(jié)。內(nèi)容包括合唱、指揮的理論與實踐內(nèi)容,從而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協(xié)調(diào)與配合能力,具有一定的組織與指揮合唱的能力。音樂與心理調(diào)適課程形式多樣:有聲樂訓練課、樂器訓練課、音樂欣賞課等,豐富多彩的音樂形式給音樂心理調(diào)適提供了基本條件。
2.2 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用于測量研究對象的心理狀況。量表包含90個條目,12個因子(分量表)。每一個條目均采取0-4級評分,依次為沒有、很輕、中等、偏重、嚴重。12個因子評分中所有因子得分均<2為心理健康;有一個因子分值≥2,同時<3為具有輕度的心理問題;只要有一個因子分值≥3,為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
3. 心理健康狀況測量時間:在《合唱與指揮》課程開始之前和課程結束之后分別對研究對象進行SCL-90測量。
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8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方法:①與常模比較,采用單樣本與總體比較的t檢驗;②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檢驗水準為P<0.05。
2 結果
2.1 研究對象一般情況
發(fā)放了320份問卷,回收的問卷中有310份完整問卷,有效率97%。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20±1.1歲,其中男性164名(43%),女性146名(67%)。
2. 2高職學生接受音樂教育前心理健康狀況
310名研究對象中有89人(28.71%)存在心理問題,20.12%存在輕度心理問題,8.59%存在中度或以上心理問題。各因子中,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三個因子得分高于全國常模,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因子得分與全國常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高職生接受音樂教育前SCL-90各因子與全國常模比較結果(平均分±標準差)
因子高職學生(n=310)全國常模(n=1338)P值
軀體化1.40±0.411.37±0.480.275
強迫癥狀1.59±0.521.62±0.580.126
人際關系敏感1.79±0.561.65±0.610.021
抑郁1.80±0.511.50±0.590.006
焦慮1.68±0.421.39±0.430.012
敵對1.49±0.491.46±0.550.273
恐怖1.20±0.481.23±0.410.436
偏執(zhí)1.45±0.611.43±0.570.318
精神病性1.30±0.431.29±0.420.759
其他1.51±0.391.48±0.460.487
2.3高職學生接受音樂教育后心理健康狀況
接受藝術教育后,310名研究對象中有65人(20.96%)存在心理問題,其中17.16% 存在輕度心理問題,3.8%的學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各因子中,人際關系敏感和抑郁得分高于全國常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因子得分與全國常模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高職學生接受音樂教育后SCL-90各因子與全國常模比較結果(平均分±標準差)
因子高職學生 (n=310)全國常模(n=1338)P值
軀體化1.38±0.441.37±0.480.295
強迫癥狀1.58±0.531.62±0.580.189
人際關系敏感1.72±0.531.65±0.610.039
抑郁1.62±0.231.51±0.590.032
焦慮1.41±0.151.39±0.430.216
敵對1.45±0.421.46±0.550.765
恐怖1.24±0.491.23±0.410.487
偏執(zhí)1.37±0.511.43±0.570.890
精神病性1.29±0.231.29±0.420.745
其他1.50±0.271.48±0.460.450
2.4高職學生接受音樂教育前后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接受音樂教育后,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和偏執(zhí)得分低于接受音樂教育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各因子得分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見表3。
表3高職生接受音樂教育前后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平均分±標準差)
因子接受前(n=310)接受后(n=310)P值
軀體化1.40±0.411.38±0.440.512
強迫癥狀1.59±0.521.58±0.530.475
人際關系敏感1.79±0.561.72±0.530.061
抑郁1.80±0.511.62±0.230.011
焦慮1.68±0.421.41±0.15<0.001
敵對1.49±0.491.45±0.420.213
恐怖1.20±0.481.24±0.490.129
偏執(zhí)1.45±0.611.37±0.510.045
精神病性1.30±0.431.29±0.230.556
其他1.51±0.391.50±0.270.412
3 討論
在市場經(jīng)濟背景下, 多元文化沖擊著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是非標準、生活方式,這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平衡。大學作為人才的培養(yǎng)基地,不但在人才智力方面,而且在人才身心健康方面也擔負著艱巨的任務。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經(jīng)成為高校領導和教師特別是政工人員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職院校的學生是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面臨的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相對于普通大學生更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更大。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接收音樂教育前28.71%的高職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其中8.59%存在中度或以上的心理問題,尤其以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和抑郁更為突出,得分均高于全國常模,提示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需要采取相應的心理指導措施。這些問題如不能及時得到解決, 不僅影響學校教育工作任務的完成和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而且嚴重的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焦慮等心理問題有可能會引發(fā)沖突、犯罪、自殺等社會問題。
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為手段, 以審美為目標的一種教育活動,對于調(diào)節(jié)大學生的情緒,緩解壓力,陶冶情操,完善其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在這一年齡階段特有的心理特征使他們具有特別敏銳的感知力,因而他們也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因此采用音樂教育方式比傳統(tǒng)單純的理論說教更容易為大學生所接受,其作用也更容易顯現(xiàn)。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音樂教育方式,對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高職院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藝術教育前,高職生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和抑郁;接受藝術教育后,調(diào)查結果顯示這三種問題均有明顯的改善,與孫麗娟等[2]的研究結果相近,提示音樂教育對于心理健康狀況有積極作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音樂可以影響人的身體和大腦,同時也能使人產(chǎn)生興奮、鎮(zhèn)定和平衡三種情緒,不同的音樂會使人具有不同的感知體驗,可以消除大腦工作所帶來的疲勞和緊張[3-4],具有調(diào)節(jié)情緒和舒緩心理功能。吳薇等[5]的研究表明,音樂干預能有效提高心理治療的效果, 有助于縮短不良情緒的體驗時間,可明顯緩解焦慮等不良情緒。音樂本身還是一種集體參與的群體性活動, 如合唱、合奏及歌舞表演等,在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diào)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交換意見和看法增進理解, 從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增進高職生對群體生活的適應性,如史瓊等[6]研究表明音樂系統(tǒng)脫敏療法可以有效消除或緩解大學生交流恐懼。在音樂創(chuàng)造的增強親近感、減輕個人孤獨感的友好氛圍中, 高職生們可以消除交往中的緊張心理,逐漸培養(yǎng)起一種消化和控制情緒的修養(yǎng),同時音樂也給高職生提供了很好的情感宣泄的途徑。
總之,通過開展寓教于樂,豐富多樣的音樂教育課程與音樂審美活動,合理應用音樂對高職生情感情緒的影響,合理利用音樂特有認識方式調(diào)適大學生心理環(huán)境,可以緩解高職生心理健康問題,促進高職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Endnotes)
[1]陳昌惠.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增刊):31-35
[2]孫麗娟,王琰,馮麗芝,林勇.音樂與心理調(diào)適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中國大學教學,2008,7:75-77
[3]張蓮,李敏. 音樂欣賞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征的影響.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15(12):1135-1135
[4]詹薇. 音樂欣賞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25(9): 401-402
[5]吳薇,柳子伯.大學生創(chuàng)傷后焦慮癥狀的音樂治療效果觀察.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9,20(3):217-218
[6]史瓊,樊嘉祿.音樂系統(tǒng)脫敏治療大學生交流恐懼效果分析.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12):1074-1075
作者簡介:
王麗,講師,研究方向:中國音樂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