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十年代開始的聲勢浩大的教學改革,到現在已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是有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仍然困擾著廣大的語文老師,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的語文老師。農村中小學生基本功普遍很差。就拿我校近幾年來語文試卷分析和平時學生做的語文、政史類的作業(yè)分析統計來看,試卷、作業(yè)書寫端正,字跡清楚字形較美觀(而這些都不得是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的要求)的不到4%,而書寫潦草,字形較差的將近70%,其中有15%的試卷,字跡令人難以——分辨,字形“面目可憎”。作文中錯別字現象也十分嚴重,錯別字在10個以上,不堪設想,這些初中畢業(yè)生走上社會后,我們年輕公民的文化素質將是怎樣的狀況,我們社會的文化整體水平將會降到怎樣的地步。
要提高我們的民族素質,就要從教育入手,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這是學校中一切教育和教學活動的根本任務。那么,語文教學中需要進行哪些素質教育呢?我認為主要應全面提高學生思想素質、思維素質、心理素質和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素質,這幾個方面缺少任何一項都將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又不是語文素質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可想象,一個書寫似滿紙涂鴉,作文錯別字連篇,講話則詞不達意的人,能在今后聽社會上站穩(wěn)腳跟嗎?
為什么教改搞了幾十年,農村中小學生語文基本功差的現象至今仍如此嚴重地存在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思想上不夠重視。有些教師,特別是是有些青年教師,把教改跟語文基本功訓練對立起來,在他們看來,提倡訓練語文基本功,這是傳統教育的做法,認為搞教改就是要打破這些“傳統”。于是不少教師只追求語文教學課堂中的熱熱鬧鬧,而不肯引導學生扎扎實實訓練基本功。
其次,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意識模糊,據了解,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六年約2160課時,占上課總時數的五分之二,初中三年約500課時,占上課總數的六分之一左右。安排這么多的課時教學語文,能說主陣地不在課堂?而現在的實際情況是,由于從所周知的原因,從大面積來看主陣地意識己經相當模式糊。課堂教學效益不高,有一些老師便于工作從課內損失課外補上打主意,致使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久重不減。我認為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是:強化主陣地意識,努力上好每堂課,使學生每堂正課都有所得。至于課外主要不是用來做習題,而是為他們提供學習和運用語文良好條件,促其全面發(fā)展。
再者是方法上指導少,訓練量不足,任何一種基本功的訓練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姑且以書定來講,如何執(zhí)筆,如何運筆,如何結體,如何布局,都有一些科學的方法,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有計劃地指導。點撥的語言不在多少,而在于要讓學生真正開竅??墒窃谖覀儸F有的日常教學中,有不少教師自己就沒有很好地掌握書寫的基本方法,結果當然只能以己之惛惛,使學生惛惛了。說實在的,當前,學生的作業(yè)量是不輕的,但幾乎者是對準確了中考的“模擬訓練”,學生整天泡在這類題海中,真正屬于語文基本功的訓練量量是不足。古往今來,曾能收到一定的成效,可是今天的學生練字,一天打漁三天曬網;即便是坐下來練字,也是心不在焉地亂涂幾筆交差了事。就算這樣的訓練量,也少得可憐。
最后是未能把握語文教學的主攻方向在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能力考核成績的培養(yǎng)上。目前,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不是過了頭,而是有所忽視。例如從一些學校開設的“公開課”,不引導學生查字、釋詞、煉句、讀篇可以略見一斑,對語文基本能力考核成績的培養(yǎng)是厚此薄彼,考試內容考多的,讀寫能力考核成績就是層層加碼,考試內容考勤制度很少的聽說能力則不屑一顧。其實,讀寫聽說能力是語文的基本能力,這些能力考核成績的形成又離不開基礎知識——字、詞、句、篇,以及包含在文章之中的語法、修辭、邏輯和文學常識。這是由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語文教學形式上的單篇性和內容上的綜合性相結合的特點所決定的。抓住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這個主攻方面,就能為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打下了厚實的基礎,思想教育的滲透,智力的開發(fā)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就是各有所本,就能一一落實。
我覺得,要真正解決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諸多老大難的問題,出路只有一條:語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要落實處,而這個實處,也是只有加強語文基本功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