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大學生作為社會的重要群體,尤其大學生他們的心理壓力不斷加大,及時掌握他們的心理現狀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幫助他們擁有正確的心理狀態(tài),才可以使他們更積極的心態(tài)適應社會的進步。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問題 解決途徑
目前,全國各大高校已逐漸迎來了新一代的大學生“90后”,由于他們成長的社會大環(huán)境存在顯著差異,他們的思想特點和行為方式也相比于“80后”甚至“70后”大學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0后”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家長的羽翼保護下,成長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但同時,由于“90后”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缺乏經受挫折的經驗,致使他們的心理普遍比較脆弱,容易受到傷害,遇到無論學業(yè)、生活、感情各方面的挫折時不知如何是好,又不善于主動詢問或接受他人意見,往往不能及時解決問題。
大學生的心理常見問題幾乎遍布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普遍化,這使得我們必須去注意這一特殊群體,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來救助他們,使他們早日走出困境,坦然面對生活。對于如何更好解決好大學生普遍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建立合理科學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已被科學研究所證實。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用十六字概括為“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戒酒、心理平衡”,這是我們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礎。大學生一般有很重的學習負擔,心理壓力也很大,為了長期保持高效率的學習,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更有規(guī)律性。
二、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學校是教育的大環(huán)境,學校不僅要抓好專業(yè)知識上的教育工作,同時也要抓好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讓學生不但在學問上有所收獲,與此同時,心理上也能得到完善和發(fā)展。通過每科的教學進行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方法,同時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含非常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的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guī)范、思想價值觀念為主導,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要深入挖掘知識內涵的教育意義[1],這樣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巧轉化為自己的寶貴精神財富,也就是說轉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并使這些優(yōu)點在他們身上持久扎根[2]。這樣潛移默化的教育更讓學生容易接受,可以更好的引導同學正確看待成敗,不斷提高自己的承受挫折能力。遇到失敗和挫折后要能夠正確而冷靜的分析主、客觀原因。雖然有時的失敗與挫折是由于某些客觀原因和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但是更多時候卻是由于設定的期望值不當或者過高造成的。
三、提早發(fā)現,重在預防
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很多時候往往自己沉浸在其中并不會去理會。學校作為一個學生學習、生活的公共場所,可以設立各級關注體制,盡早發(fā)現學生的異常,及時對其進行修正和調整,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并且要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fā)現與預防。
四、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huán)境
大學生的茁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huán)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提高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多彩的業(yè)余課外活動不僅使大學生的生活更加豐富,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良好機會。大學生可通過參加各種各樣業(yè)余活動,來培養(yǎng)自己的多種興趣和業(yè)余愛好,從而更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以到達緩解緊張情緒,維護身心健康的效果。
只要肯積極地參與,就會不斷客服自卑,從而增強學生自身的能力和自信,最終擺脫缺乏自信心理的束縛,走出自卑的陰影和誤區(qū),健康地參與學習和社會活動,并且最終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一個有益于家庭、社會的人。但要注意活動要盡可能覆蓋德智體美勞方方面面,讓性格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有展現其才能的平臺和機會,避免部分學生產生自卑心理。
五、家庭配合關注學生
家庭對學生來說所帶來的影響是很遠的,家長要做好與孩子之間的全面溝通,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并及時留意孩子出現的異常情況,與學校做好密切的聯系,早發(fā)現、早糾正,以確保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整,控制好自己的負面情緒,做到心理無障礙。首先要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目標,有了求知欲就能夠自覺地涌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吸取新知識,開發(fā)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其次,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愉快開朗的心情,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遇到悲傷和憂慮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整,適度地表達和控制不良情緒。
六、社會為大學生減壓
當代大學生在高中階段幾乎是全身心投入學習。所以,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都會使這些學生心理比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另外,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都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fā)展中的失衡狀態(tài)。大學生是一個即將邁入社會的新群體,他們可以為社會的建設添加新的活力,因此,社會應該為大學生擇業(yè)、就業(yè)提供更多的崗位,以減輕大學生的就業(yè)壓力,使大學生更充分地展現自己、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
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提高跨世紀人才全面的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面臨的迫切任務。我們相信,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密切合作、攜手努力,一定能夠打造一個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和團結友愛的人際氛圍,真正培養(yǎng)出即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和身體素質,又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孫英梅.貧困大學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對策探討[J].健康研究,2009,(29):67-69.
[2]方鴻志.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1):101-103.
[3]張曉荒.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10,175(1):157-160.
參考文獻:
史琳琳,女,碩士,沈陽藥科大學,輔導員,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qū)文化路103號 沈陽藥科大學,1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