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感恩教育是小學生思想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懂感恩就難以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本文通過解析感恩教育的內(nèi)涵,結合目前小學生思想教育的現(xiàn)狀,提出了一系列針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 小學生 思想教育 感恩教育
要成才,先成人。小學生的思想教育問題一直是小學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感恩教育作為小學生思想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與。一個孩子從降生到長大成人,無時無刻不接受著來自家庭、社會、自然的關懷,每個孩子都應該學會感恩。
一、 感恩教育的內(nèi)涵
要了解感恩教育,首先要明白何謂感恩,所謂感恩,就是指人隊自然、社會以及他人向自己提供恩惠的由衷認可,甚至以真誠之心去回報幫助過自己的人的一種認識。
而感恩教育,則是指教育者遵循教育和道德規(guī)律,通過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讓受教育形成感恩意識,對恩惠施與者識恩、報恩甚至圖報的一種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小學生思想教育的現(xiàn)狀
(一)不良社會風氣導致道德缺失
雖然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過上了優(yōu)渥的生活,但是這也導致人的精神傾向物質(zhì)化。許多孩子從小嬌生慣養(yǎng),缺乏對現(xiàn)實的充分認識,對父母的辛勞熟視無睹,轉(zhuǎn)而攀比奢華的生活,在吃穿用度上一味跟風效仿,追慕虛榮,對父母缺乏體貼,以個人為中心,沒有奉獻精神。網(wǎng)絡文化泛濫,幼小的心靈被各種不良思想充斥,網(wǎng)絡為新一代灌輸?shù)闹R改變了他們的價值觀。這些不良的社會風氣都很容易造成小學生的道德缺失。
(二)父母在教育中缺席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道德培養(yǎng)尤其是感恩教育,最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熏陶。然而,很多家長卻恰恰忘記了這一點,很多家長缺乏作為一個教育者應該有的意識和責任心,有些家長頑固的奉行“唯成績論”,只要孩子成績好,品德好壞都不那么在乎了,無休止的嬌慣孩子,久而久之導致孩子缺乏道德教育這一重要一環(huán),過度的溺愛漸漸養(yǎng)成孩子偏激的性格,做任何事都是“任我行”,不會體諒父母、感恩父母,要知道,父母可是孩子最該感恩的人,如果連父母都無法感恩,那么對社會、對自然的感恩精神便無從談起。
(三)學校教育缺乏引導力
當心的學校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這種教育與學生的道德教育相比,更重視學生的知識教育,學生能否獲得一個較好的成績,成為衡量“好學生,壞學生”的唯一標準,學校這種應試教育思想,直接給學生產(chǎn)生了誤導,很多學生只知道一味的學習,一旦獲得了好的成績,也沒有感恩意識,一味夸大自己的功勞,不會存有對父母、市長的一絲感激之情。學校應該反思這種教育方式,知識和品德孰輕孰重,不能存在偏頗,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思想,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恩。
三、如何開展小學生的感恩教育
(一)用案例啟迪學生的感恩意識
這里的案例可以是短小精悍而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要表現(xiàn)出感恩的哲理,讓學生們意識到感恩的意義,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如農(nóng)夫與蛇、東郭先生與狼、農(nóng)夫與狼等故事。之所以選擇講案例講故事的方式去教育學生,主要是因為故事對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通過聽故事可以做到寓教于樂,讓學生打破對學習的排斥,獲得對感恩的共鳴。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教師要循循善誘,啟迪學生多思考,發(fā)表感悟。用情境熏陶學生,在自然的情境中形成感恩精神。
(二)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感恩意識
通過一些圍繞感恩主題設計的情境,要求學生在情境中自由表現(xiàn)自我。這種情境要接近日常生活,結合生活中的要素,要有較強的人際互動性,讓學生在情境演練中表現(xiàn)出自己的感恩情懷。
注意,為了提高情境教學的效果,教師在設計情境時應該依據(jù)感恩精神包含的要素,適當分類,比如說感恩包含體諒、感謝、報恩等幾個方面,那就應該分成三種情境分別作重點訓練。
(三)實踐鍛煉強化感恩行為
感恩教育必須付諸實踐,哪怕從一些小事做起,也應該如此。比如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雖然事情也許微不足道,但卻是不計回報的感恩行為。感恩教育的實踐方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是針對特定的對象進行特定的感恩活動,比如母親節(jié)送花;也可以是學習一首感恩歌曲,制造一張簡單的感恩圖片,強化自己的感恩意識。
(四)家長要發(fā)揮好作用
感恩教育要取得實效,家長也要積極配合好學校的活動。感恩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家長的責任,感恩行為不僅應只在學校里,還應該在家庭里。教師的言傳身教固然能對學生起到較好的教育效果,但家長的一言一行亦是學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因素。
(五) 營造感恩氛圍
一種文化或者精神氣質(zhì)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圍,良好的氛圍可以讓人更好的獲得其中的知識,感恩教育同樣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社區(qū)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這些環(huán)境必須要為感恩教育營造出一片天地,供受教育者去感悟、學習。
(六)了解教育對象的特點
感恩教育也要因人而異,不能一味的灌輸感恩思想,教師應該去盡量了解每個學生的內(nèi)心想法,根據(jù)其性格、對感恩的認識,采取不同的方法實施感恩教育。教師也要主要導學生的年齡、身心狀況,不能一味強求學生。在進行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讓學生明白感恩教育的意義,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切實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性。
參考文獻:
[1]薄偉英 點燃感恩的火焰——新時期小學生感恩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科研論壇2010(12)
[2]張愛國 小學生\"感恩教育\"的問題及對策[期刊論文]-新課程(教研版)2010(12)
[3]愛麗 手[J]-少年文藝(閱讀前線)2011(1)
[4]課題組 \"地震遺產(chǎn)挖掘、賑災經(jīng)驗總結\"子課題中期研究報告——對災區(qū)學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10(2)
[5]韋濤.李振強.董偉群 鋼板厚度測量系統(tǒng)的設計[J]-硅谷2011(4)
[6]程麗偉 \"感恩教育\"——邁出小學生品德教育的第一步[J]-能源技術與管理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