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營利性是經(jīng)典教育理論難以接受的。概覽中外教育史,私立大學堅持非營利性辦學性質是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然而,隨著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擴大,教育財政危機始終存在,發(fā)展營利性教育已成為世界性課題。
同時,教育成本增長也是全球高等教育的普遍困惑。許多國家不斷爆發(fā)因學校收費上漲而導致的學生激烈抗議。中國民辦高校在初創(chuàng)階段“借”字當頭,除場地費、教職工工資外基本沒有其他支出。但現(xiàn)在從土地征用、校舍建設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加之物價上漲和風險防范成本的增加,純粹依靠學費收入舉辦的民辦高校已無法承受這一負重。爭取拓展社會資金投入渠道成為高校的一種選擇。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這里關注的營利性大學是指真正意義上以教育服務為宗旨的私立大學,而不是指那些以辦學為名,牟取暴利,以騙取錢財為目的的奸商。
營利性大學源于20世紀中期。目前,美國、英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都有營利性大學,不少國家營利性大學的發(fā)展勢頭優(yōu)于非營利性大學。其原因在于這些國家或地區(qū)教育政策比較寬松,競爭處于平等地位,教育市場開放,進入資本市場便利等。
日本私立大學近年面臨生源下降,收支惡化。以上市公司創(chuàng)立的私立大學成為日本高教改革的一個重點,這類由上市公司運營的私立大學資金雄厚,經(jīng)營靈活,對現(xiàn)存的私立大學造成很大威脅。
自1990年以來,美國具有學位授予權的營利性大學從350所增加到750所。與此同時,有200所非營利性大學關閉,非營利性大學成為高等教育產業(yè)中唯一發(fā)展緩慢的部分。
通常來看,營利性大學有以下特征。一是產權明晰。舉辦者擁有在辦學期間對剩余資產的索取權和決策權,在學校停辦時擁有最終剩余財產的分配權。二是擴大了社會成員接受多樣化教育的機會。三是注重規(guī)模發(fā)展。學校多注重采取兼并、新建、擴建等手段,擴張校園,多點辦學。如美國的鳳凰城大學1976年成立時只有8名學生,到2006年已達28.2萬人;美國的阿波羅教育集團擁有82個校園,137個學習中心,在校生25.5萬人。四是注意吸納社會資金。學校多通過上市或吸引投資獲得大量社會資金。
人們對營利性民辦大學的理解仍有許多偏頗。這種理念上的危機,比民辦學校在辦學中運作層面所帶來的不良后果更為嚴重。事實上,營利性大學是一個不以法律是否允許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印度是禁止營利性高校存在的,實際上禁而不止。中國的法律法規(guī)也限制營利性學校的存在,但辦學者通過各種資金運作變相獲取利益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顯然,對營利性高校的存在與其禁而不止或暗箱操作,不如公開透明、正確引導。
當然,在中國開展營利性民辦高校試點,不可一哄而上,也不可急于求成??梢赃x擇的范圍:一是新成立的民辦高校。這類學校因無歷史包袱,有利于從一開始就按新體制、新機制運行,矛盾少,成功率高。二是新轉制的民辦高校。這類學校多從獨立學院轉設而來,在此期間必然要進行財產清理,學??梢岳眠@一機會,提出進行營利性民辦高校試點,少走彎路。三是由教育集團舉辦的學校。集團辦學一般實力較雄厚,亦有經(jīng)營意識和營利傾向,操作過程可以充分借鑒辦企業(yè)的經(jīng)驗,試點風險小。四是高等教育機構。
對一些辦學歷史悠久,多以滾動發(fā)展成長起來的民辦高校進行營利性試點,則要持謹慎態(tài)度。
(本文根據(jù)李維民發(fā)表于2012年第1期《民辦教育研究》的論文《營利性民辦高校初探》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