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話話波折
記得第一次拿到《珍珠鳥》這篇文章,粗粗讀課文,我便從一位語文老師的立場看出作者要表現(xiàn)的主題是——信賴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墒怯钟X得教學這篇課文有些別扭:因為作者是把珍珠鳥養(yǎng)在自家籠子里,既然要贊頌人與鳥的和諧,人又怎能把鳥關在籠子里呢?因此,我告誡自己,授課時要避開“籠子”這個話題。
我在讓學生讀懂課文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讀了這篇課文,你們認為珍珠鳥擁有了它應有的自由嗎?學生都說:沒有,馮驥才應該放了珍珠鳥,人不能因自私而把珍珠鳥關在自家屋子里,這種尊重是建立在自私基礎上的尊重,這種信任是建立在自私基礎上的信任,這種和諧是建立在自私基礎上的和諧。
此后很久,我洋洋自得于深化了主題的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心。可是有一天當我無意中拜讀了郭初陽老師的《〈籠外之籠〉——我是如何解讀〈珍珠鳥〉的》一文,我豁然開朗了。郭老師為迷茫中的我們打開了一扇窗:
如此有責任感、有良心與擔當意識的作家,為什么會寫出像《珍珠鳥》這樣的文章——透過文本,人們看到的是雙重的悲?。盒▲B被囚而不自知,反以為安全;人作惡而不自知,反而欣賞把玩。
小鳥——因為歷史涂改,教育掩飾而喪失苦難記憶的中國文人。
大鳥——有著苦難記憶的老一輩自由主義知識分子。
“我”——權(quán)力擁有者。
在為郭老師“叛逆”解讀擊掌叫好的同時,也為郭老師大膽而智慧的教學設計而激動。
然而,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老師,我究竟該怎樣指導學生閱讀《珍珠鳥》?避開“籠子”牽著學生去感受“信賴,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是尊重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反叛”作者的自私?
但是我已經(jīng)不感到迷惘了,因為課堂是什么?就是引發(fā)同學們更多的思考,才是我們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獲。記錄下上面的教后思考,收獲的不僅僅是我,更是學生。只有思考,才是提升自己、發(fā)展自己,專業(yè)獲得真正成長的“源頭活水”。
二、談談教法
1.美讀。我是喜歡朗讀的人,因而這樣的美文不讓學生美美地讀,簡直是生命的缺憾。美的畫面,美的意境,引發(fā)學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進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這是我對這篇美文授課的基點。
“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 如在教學第6自然段時,告訴學生“一段精致的文字,往往蘊含著一片深深的情意”。用心去讀讀第6自然段,在讓你感動的詞句上做記號,并多讀幾遍。學生交流體會后,“多美、多溫馨的時刻,真令人羨慕!讓我們再美美地朗讀課文,用心體會這份美好,留住這份美好!”《搖籃曲》的音樂緩緩響起,學生伴著音樂美美地讀文。這樣,通過自讀、引讀、配樂美讀,學生充分感受到了人鳥情,擷取了珍珠鳥和自己心靈碰撞出的最動人、最向往的美。
2.想象。如在教學中,提出“小鳥探出了腦袋,它會說些什么?”,“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著了,它夢見了什么?”讓學生馳騁想像,學生憑著對課文的理解,對作者與小珍珠鳥之間友誼的多元解讀,發(fā)言不時閃現(xiàn)充滿個性、智慧的語言,或莊或諧,或智或趣,一只人見人愛的小珍珠鳥了然心中,一幅溫馨的感人畫面浮現(xiàn)眼前,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并且,教師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一一褒獎,學生思維開闊,無拘無束地表達,享受到了課堂學習的快樂。
3.比較。如在教學第3自然段時,引導學生找出作者對珍珠鳥的獨特稱呼“小家伙”,再出示句子進行比較,“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只小珍珠鳥?!薄皳荛_綠蔓一看,正是這個小家伙!”通過讀、比較,學生感受到了“小家伙”是對人的稱呼,此時作者已把珍珠鳥當作自己的小寶寶、小朋友,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不言而喻。通過比較,學生領悟語言的意蘊的語感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鍛煉。
4.體驗。讓學生走進馮驥才的書房,化身于那只可愛的珍珠鳥,就更易于走進珍珠鳥的內(nèi)心世界,體驗珍珠鳥信任我的漸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