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言文字是豐富多彩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語言的品味,引導學生通過誦讀賞析,推敲揣摩,結合語境等方法品味語言,努力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 語言 誦讀 品味 感知
人們每天都要用語言進行交流。精練得當?shù)恼Z言,能準確表達個人的思想情感;機智巧妙的語言,有時會幫助人們擺脫困境;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活躍平靜的生活;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能愉悅我們的身心。而語文又是語言的藝術,生動形象的記敘,精辟入理的議論,繪聲繪色的描寫,沁人肺腑的抒情,無一不傳遞著美的信息,美的藝術?!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同時,課標中提出的階段目標要求也提出閱讀時要“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語言”等。而這一切目標的實施都需要以“品讀語言”為核心,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強大的表現(xiàn)力和美妙的神韻,讓語文課散發(fā)它真正的魅力。因此,語文課就應該在濃濃的語文味中,在滿懷詩意的情境中,在豐富的語言想像中,讓學生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享受語言的魅力。
那么如何來品味語言呢?
一、加強誦讀,整體感知文章的語言魅力。
歷代的教學者都十分重視誦讀教學,古人不是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入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之說嗎?誦讀是品味語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級教師洪鎮(zhèn)濤也說過:“采用朗讀的方法,讓學生比較、推敲、品味語言的妙處,形成語感?!崩首x文章其實是了解文章的前提,多讀也能增強語感。語感靠死記語言材料,靠教師的講授都難以獲得,只有靠自己的反復誦讀、品味而習得。辨得出語言的正誤,是有語感的開始,識得語言的優(yōu)劣,說明已有良好的語感。與音樂一樣,語言同樣也有聲音,也是表情達意的。如果不僅能感覺得出用詞、組合的正誤優(yōu)劣,甚至連詞語的平仄、句式的長短、整散處理得是否恰當都感覺得出,那么這種語感就是很細膩的了。
二、誦讀精彩語段,感受語言的豐富性。
人們歷來認為,真正的語文能力就是語言能力,真正的語文教學就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教育活動。可以說,研究語言、品味語言是語文課的關鍵。學生通過精彩語段的反復誦讀,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發(fā)展語言的連貫性,領悟語言表達的規(guī)律性,增強對語言的規(guī)范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
(一)推敲關鍵詞語的精當。
很多文學作品之所以傳世,是因為語言使用的精當。我們學習文學作品,欣賞精彩語段,也可以從品味關鍵詞語著手。當然,文體的不同,語言的特點也不同。如詩歌語言的凝練形象,記敘性語言的生動具體,說明性語言的準確生動,議論性語言的嚴密準確等,各有特點。品味語言便可從品味不同文體的語言特點入手,體會作者遣詞用語的匠心。
(二)體會句子的深層含義
閱讀文章,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和作用是品味語言的一個重要方面。要理解句子的含義自然要結合語言環(huán)境,從表面意思著手再去理解其深層含義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如《土地的誓言》,怎樣理解“當我記起故鄉(xiāng)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等語句?這幾句確實較為費解,因為它包含了好幾個層面的意思。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的深層,都涌動著沸騰的巖漿,這些巖漿就是文中所說的“紅熟的漿液”。這一表層含義必須理解。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有這一種聯(lián)想呢?因為他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似乎正要噴涌而出!這時,充滿激情的作者就進入了寫意的層面:他用詩一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并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fā)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
(三)比較不同句式的選擇
1.句式的變化。如教學《陋室銘》時,我讓學生先把開頭的三句話,改成排比句。然后問學生:“作者為什么不用我們的這一句式?這樣的排比不是更有氣勢嗎?”排比有整齊之美,而變化則有搖曳之美,作者追求的是后者。這就是駢句與散句的各自妙用。
2.長句與短句。長句包容量大,能表達豐富而復雜的感情;而短句則短促有力,感情更激越昂揚。因此長短句式的選擇往往是因為表達的需要而令我們了解作者的情感。
3.雙重否定句和反問句。這兩類句式,都可以起到增強感情和加強肯定語氣的作用。作者為了表達更為強烈的感情而選擇使用這些句式。這類句子非常常見,這里就不一一舉例。
(四)體會標點的妙用。如《為學》一文中有兩句“子何恃而往”,前者用的是“?”,后者用的是“!”。這前后標點的變化,恰恰是富僧對貧僧的態(tài)度和情感的變化。前者的“?”,表達出富僧對貧僧“欲去南?!敝碌膽岩蓱B(tài)度;而后者的“!”,則顯露出富僧對貧僧一如既往地堅定目標去南海的鄙夷態(tài)度。
而最為經(jīng)典的標點的使用的妙處,大概首推《荷花淀》中水生嫂的一段話了: “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丈夫參軍去打鬼子,她沒有阻攔,在“小家”和“大家”發(fā)生矛盾的時候,她選擇了“大家”,說明她能顧大局。但她畢竟是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自然會聯(lián)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產(chǎn)和生活的擔子該有多重??!這是她的顧慮。但如果把“我不攔你”一句改為“。”的話,則表達的意思就發(fā)生了變化,強調的是她的憂慮而不是深明大義。
三、尋找文中的微暇之處,展現(xiàn)學生的自我風采。
抓住這些“瑕疵”來組織學生查找資料,交流看法,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獲得更科學的認識,養(yǎng)成“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質疑精神,另一方面,通過對各種解釋的梳理、辨正,養(yǎng)成一種批判和科學和嚴謹?shù)膶W風。有不少學生都體驗到科學精神不僅僅在理科學習中,語言表達本身就具有嚴謹?shù)膬群?/p>
四、憑借語言再造想象,創(chuàng)造語言描繪的圖景。
再造想象就是根據(jù)語言文字的描述或根據(jù)圖樣、圖形、符號記錄等的示意,而在頭腦中構造出來的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例如,當讀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詞句時,就在頭腦中形成一幅草原情景的圖畫。又如,看小說《紅樓夢》時,腦海中便隨之產(chǎn)生了寧、榮兩府中的各種人物形象及其活動的情景等。這些就是再造想象所產(chǎn)生的結果。再如,學了《賣炭翁》之后,根據(jù)賣炭翁的生活遭遇,想象“賣炭翁之死”,要求具體描述他臨死前的狀況和心理。
漢語言的豐富性,決定了品味語言的形式的多樣化。上述方法的運用并非孤立單一,有時幾種方法交融使用,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楊再隋. 語文課程的新理念和語文教學的新策略。教育研究2004(5)
2. 葉瀾 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