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多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對自己的語文閱讀教學不斷地進行反思,總結(jié)出自讀感悟閱讀模式,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閱讀,從而內(nèi)化成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下面就如何進行自讀感悟閱讀指導,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方法很多,諸如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電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學《周總理借書》一課前,翻閱了大量資料,寫了一篇充分體現(xiàn)總理一生鞠躬盡瘁、大公無私精神的短文。當我聲情并茂地讀完時,自己都感動得流淚了。學生也受到了老師的感染,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深刻地體會總理精神的偉大,他們體會詞句的那種精細程度是以前沒有過的。孔子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內(nèi)驅(qū)力被極大地激發(fā)起來,產(chǎn)生極強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xiàn)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
但是,學生的興趣往往是不持久的,還需要教師注意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一是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tài),不愿意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fā)他們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就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他們沒有想到的問題,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受益終生。
在小學階段,應要下氣力培養(yǎng)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等等。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有所獲。
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比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一是學生對周總理不太熟悉;二是人們自發(fā)地聚集到長安街送別總理的感人場面學生沒有親自經(jīng)歷,這對他們理解課文內(nèi)容有一定難度。我校一位老師在講讀課之前,讓學生從報刊上收集有關(guān)的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課上得非常成功。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對于學習其他課文,就會主動查找相關(guān)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
三、培養(yǎng)質(zhì)疑解疑的能力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zhì)疑問難,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哪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起到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思維及養(yǎng)成求知興趣的作用等等。
教師要教給學生在何處質(zhì)疑。一般來說,應在難點處、困惑處、關(guān)鍵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一位教師在講《蝙蝠和雷達》一課時,學生提出了“為什么課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沒有用,它還長眼睛干什么呢”等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誰來解疑呢?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 去思考,去感悟,想辦法解決。同時要注意發(fā)動學生互助解疑,著力培養(yǎng)學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合作探究,汲取營養(yǎng)。
在給學生充分的自學空間以后,小組進行學習,交流感悟,解決疑惑。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完善自己對文本的賞悟批注。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既要學會傾聽,又要在傾聽的過程中學會鑒賞,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對不同的理解可以爭,可以論。對文本的點睛之處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感悟欣賞,達到文本、作者、師生之間的共鳴。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個人與教師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展開各種學習競賽,以激發(fā)學生自讀感悟的學習熱情。另外,開展讀課外書,寫讀書心得比賽,引入各種競爭機制,促使學生多讀書,會讀書,愛讀書。
五、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由于家庭環(huán)境不同、經(jīng)歷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學生在認知、情感、思維等方面存在差異。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學目標要適度靈活,課堂提問要分出層次,練習設計要難易有別,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反饋評價等等。
六、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關(guān)愛、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學,主動地去探索。
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問答、互相討論的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
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意見,使學生在課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參與。有位年輕教師,在講完《麻雀》一課后進行小結(jié)時,她說;“讀了這篇課文,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文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話音剛落,一位男同學立刻舉起手,大聲而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是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還是母的!”老師聽后,馬上笑著說:“你讀得真認真,想得也好。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么怎么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同學們總結(jié)出:這篇課文表現(xiàn)了一種親子之情。
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fā)揮出來,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
經(jīng)過教師有意識的強化閱讀訓練指導,自讀感悟閱讀就會成為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學生自讀感悟的閱讀能力也就悄然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