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研究性學習與語文的學科整合研究,以問題為中心,通過對相關(guān)資料的收集分類、觀點整理、分析研究,來對文本教學中所涉及的文學現(xiàn)象進行理解、闡釋、發(fā)現(xiàn)和探究的文化行為。也是現(xiàn)行課程中的一大亮點。雖然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進行設(shè)計并運用,但效果卻不盡人意,究竟什么是研究性學習?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有效性途徑有哪些?只有切實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才能將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推向深入,提高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有效性。
關(guān)鍵詞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策略
一、單篇課文的研究性學習
單篇課文的研究性學習,比較適合于課本中講讀課文的學習。比如《內(nèi)蒙訪古》,作者翦伯贊以其獨特的視角記游內(nèi)蒙,借古喻今,旁征博引,記游中處處流露作者的歷史觀,這就使此文的教學有了一個獨特的切入口:《內(nèi)蒙訪古》的史學意義,也自然成了本篇課文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又如《祝?!罚@是一篇經(jīng)典課文,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來學習這篇課文,教師不再從課文局部著手,而是組織學生先確定研究課題:課文標題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意義、祥林嫂的反抗之我見、祥林嫂死因分析;再分組討論、研究課題;最后完成研究報告并交流。這里所說的“課題”實際上是一個學習的專題。上述兩個專題,前者需要學生在“面”上廣泛涉獵(至少需要閱讀翦伯贊《內(nèi)蒙訪古》的全文),后者需要學生在“點”上深入推進。廣泛閱讀積累,深入研究探索,符合語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
二、研究性預習
預習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傳統(tǒng)的學生預習幾乎離不開文章的字、詞、句、篇。即學生的著眼點僅是教材中的文章。而教師讓學生預習,大多以“了解”、“懂”文章為目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走進自己的講讀課,才有可能讓學生配合自己的教學,從而營造出——個所謂生動活潑,氣氛熱烈的課堂,所以傳統(tǒng)的學生預習作為學生是被動的,常常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似的;再者學生對近乎一成不變的預習形式,往往會產(chǎn)生一種厭倦心理,長此以往,學生預習效率差,這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我認為關(guān)鍵在于教師的引導。
三、研究性上課
1.指導學生閱讀《名作欣賞》,從中尋覓自己感興趣的“課題”
比如,在《項鏈》的教學中,我就將顧農(nóng)等先生的九篇論文(參見《名作欣賞》2002 6;2003 2——說明:下面只注明年份和期號)復印給學生,學生在閱讀作品的同時閱讀了這九篇論文,不但對《項鏈》有了比較全面的準確的認識,還能夠根據(jù)所讀的文章來形成自己的理解。不少的同學由此對莫泊桑產(chǎn)生了興趣,并選擇了莫泊桑的作品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
2.指導學生閱讀《名作欣賞》,從中收集自己需要的資料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中國當代詩歌中的名作,現(xiàn)選入高中《語文》第二冊。同學們對這首詩歌非常感興趣,但同學們手頭的資料太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學習這首詩歌,我將《名作欣賞》上的七篇關(guān)于海子的論文介紹給學生(參見《名作欣賞》2002 4;2003 1;2003 4)。同學們不但比較準確地理解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意蘊,還從中感受到了海子的理想主義精神。在學習穆旦《贊美》時,我將《肉體、心靈與玄思的交響》(李俏梅,2002 3)和《現(xiàn)代文化的讀本:中國新詩的幾個文本》(李怡,2002 4)介紹給學生自學,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和研究提供參考資料。在教屠格涅夫《門檻》時,我將《〈門檻〉的象征意蘊質(zhì)疑》(2002 3)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體味和比較。
三、研究性作業(yè)
其實真正能體現(xiàn)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是上完課后的作業(yè)。我常采用以下二種形式的作業(yè)。其一是布置片段式的小論文、小評論。要求學生以自己在課堂上最滿意的發(fā)言為內(nèi)容基點,進行整理、擴充,形成一篇有一定數(shù)量的,行文通暢的小文章。其二是或是從文章的中心入手,或是從文章的寫作特色入手,或是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角度入手,提出自己的論題,然后寫一篇論文。自然對于前一類小文章應讓學生及時完成,而后一類論文,教師應給學生充足寫作的時間,事實上學生對課文的預習,上課交流,僅僅是為他們選題打下扎實的基礎(chǔ),要讓學生能寫出論文,尤其是寫出好的論文,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看更多的課外書,了解更多的別人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