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通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來體現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讓學生從“觀眾”與“聽眾”的角色變?yōu)椤爸鹘恰?,在課堂上真正做到用眼看、開口講、用腦想、動手練、盡情地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充分發(fā)揮自己學習數學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參與;主體作用
一、在活動中參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數學實踐活動,這在活動內容、活動方式以及教學方法的設計、運用上都是一種新嘗試。數學實踐活動是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他們主動探索精神的自由天地,也是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yǎng)數學意識,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全面提高素質的一條新途徑。
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的數學知識,必須到生活實踐中去運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三年級學習了面積和統計的知識后,老師可向學生提出一個實踐問題:學校進行標準化建設,其中有一項需要計算出學校生均占地面積,想請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運用所學知識求出我校生均占地面積。課后,學生自發(fā)組成小組,著手探討有關的數學問題。他們討論計算此題所需的有關條件,然后分工合作,開始搜集有關數據:有的同學逐班詢問人數;有的同學開始測量學校占地面積……在這樣一個以參與者身份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實際計算、測量能力。在體驗活用知識的快樂中,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二、在質疑中參與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思維從問題開始,問題是激發(fā)求知欲的內驅力。要啟動學生的內驅力,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發(fā)揮學生學習數學的主體作用,教師就必須善于設疑、激疑,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可先復習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后,再請同學們說一說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學生思考后,會有人回答:個位上的數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教師不要急于表態(tài),可出示如下一組數字“3、6、9、19、15、18、21、24.27、30……”,讓學生觀察后問:這些數字都能被3整除嗎?學生就會提出:有好幾個數字能被3整除,但它的個位不能被3整除。經過小組討論,共同確定: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不能只看個位上的數能否被3整除。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高度集中,教師再引導學生提出:能被3整除的數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調動。然后,教師再一次引導學生去觀察這些數。讓學生作深入地探索,再提問題,從而獲得新知。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障”,布“疑”,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置懸念,把學生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讓學生在質疑問難中主動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在討論中參與
討論能集思廣益,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培養(yǎng)學生的協作精神。例如學過乘法的初步認識后,可設計了這樣的題目讓學生討論:“6+6+6+3”能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呢?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說不能的理由是:因為不是求相同加數的和,所以不能改為乘法算式;說能的理由是:如果把6分成3+3,相同加數都是3,有7個3連加,可以寫成3×7。這樣,通過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四、在操作中參與
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思維和動作之間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發(fā)展。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等操作活動,主動參與學習,架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梁,增強實踐能力,活躍思維。例如在教學面積單位換算(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時,首先讓學生準備好100個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分組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很快他們就能體會到每行要擺10個小正方形,共要擺10行,才能把面積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擺滿,這樣學生就懂得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五、在比較中參與
“有比較才有鑒別?!痹跀祵W教學中充分運用比較法,不僅有助于學更好地理解知識,而且能使學生通過比較掌握思維方法,掌握獲得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在比較中參與,還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例如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常見到“增加到”與“增加了”等容易混淆的詞。特別在分數、百分數應用題中種種情況尤為明顯。如“一桶油30千克,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 千克,還剩下多少千克?”題中的“ ”與“ 千克”,只是有無單位名稱的區(qū)別,學生很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比較題中“ ”與“ 千克”,讓學生講出它們所表示的意義,弄清楚它們的區(qū)別,解題就不會出現差錯了。
總之,讓學生參與的方法有多種多樣,以上幾種只是在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方法。今后將更加深入地研究,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被動獲取”為“主動探究”,在參與中獲得知識,做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