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強迫癥已被認為是中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強迫癥認知行為模型在成人研究中得到了大量實證支持,但這個模型在中學生群體中研究相對較少。認知行為療法被廣泛認為是治療中學生強迫癥的有效心理治療方案。文章從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強迫癥的角度出發(fā),對強迫癥病因,臨床表現(xiàn)及認知行為療法進行綜述。
關(guān)鍵詞 強迫癥;中學生;認知行為療法
一、強迫癥的概念及表現(xiàn)
1.強迫癥概念
強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以無法控制的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為特征的神經(jīng)癥性障礙,常常干擾個體的社會功能,對家庭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中學生患強迫癥由于他的特殊病因、臨床表現(xiàn)、治療和預后,作為青少年時期情緒障礙的一個亞型,已經(jīng)受到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
2.臨床表現(xiàn)
強迫癥癥狀多種多樣,大體分為強迫觀念,強迫意向和動作。
3.診斷和表現(xiàn)
(1)癥狀反復、持續(xù)出現(xiàn),患者完全能夠覺察;
(2)癥狀具有“屬我性”,即非外力所致,但又“非我所愿”;
(3)癥狀往往令自己內(nèi)心焦慮、痛苦;
(4)患者明明知道癥狀表現(xiàn)是不應(yīng)該、不合理、不必要或無意義,并有強迫抵抗的欲望、但難以控制和擺脫。
二、病因研究
1.遺傳學
OCD的遺傳學研究集中在雙生子及其家庭方面。QCD具有一定的遺傳基礎(chǔ)。Billte等人的一篇綜述復述了14篇有關(guān)雙生子研究的文章,在80對同卵雙生子中有54對共同患了OCD,在29對異卵雙生子有9對共同發(fā)病.據(jù)Rauls等(1995)的研究,患者的一級親屬中OCD的患病率為10.3%,遠遠大于一般人群的1.9%;與此同時,Rauls發(fā)現(xiàn)有明顯遺傳基礎(chǔ)的Tourtte’s綜合征的患者中,23%的人同時被診斷為OCD。國內(nèi)楊彥春等(1998)對90例OCD患者進行家系研究發(fā)現(xiàn),OCD患者一級親屬中多種心理障礙的患病率(5.9%)明顯高于一般人群(0.3%)。
2.心理分析理論觀點
心理分析學派認為,強迫行為來源與被壓抑的攻擊性沖動或性欲望。OCD患者沒有處理好性器欲階段的本能沖突,他們的性驅(qū)力要么退行至肛欲期,要么這一時期無法順利發(fā)展?;仡櫥颊叩膫€人史,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自幼年起就受到了過于嚴厲的管教,攻擊沖動及性欲往往受到壓抑。由鐘友彬創(chuàng)立的認識領(lǐng)悟療法則認為,OCD的根源在于小時受過的精神創(chuàng)傷,這些創(chuàng)或幻想引起的恐懼體驗雖然被壓抑到無意識中而被遺忘,但并沒有消失。成年后在一定的誘發(fā)因素作用下,這種幼稚的恐懼情緒即再現(xiàn)出來,患者不自覺的用幼年方式來排除這種幻想和恐怖情緒,此時患者表現(xiàn)出的就是恐怖癥狀。
3.行為主義理論的觀點
Mowrer用來解釋恐懼和回避行為的獲得和維持的二階段理論通常也用來解釋OCD。該理論認為,在第一階段,一個中性事物當它與能夠引發(fā)焦慮或者軀體不適的刺激同時出現(xiàn)后,這個事物就與恐懼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條件反射,諸如想法和意象等一些中性事物就具備了讓人不舒服的能力。在第二階段,為了減輕痛苦,回避和逃避行為就產(chǎn)生了,而且如果回避和逃避能成功降低焦慮,這些行為就能得到強化,一直保持下來。研究顯示,大多數(shù)OCD患者暴露于能激發(fā)強迫觀念的情境會產(chǎn)生痛苦,并持續(xù)相對長的時間才能逐漸消退。如果在強迫觀念被激發(fā)的情況下允許患者馬上采取強迫性儀式行為,其焦慮水平通常也會下降((Butcher,et al,2004a)。
4.認知理論觀點
認知理論觀點認為,大多數(shù)人都會有重復性的、闖入性的、消極的念頭,比如傷害他人、不能接受的性行為、被細菌污染等,通過忽略這些想法或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念頭自然消失,就不至于發(fā)展為OCD。然而,某些人難以消除這些想法,他們就可能發(fā)展為OCD,原因是(Comer,2002;Nolen-Hoeksema,2004):(1)他們經(jīng)常處于抑郁或者焦慮狀態(tài),因而一些輕微的消極事件就能引發(fā)闖入性、消極的念頭。(2)他們對品行和道德持有僵化的、過高的標準。(3)他們持有過高的責任感(4)他們認為應(yīng)該極好的控制所有的想法和行為。
三、認知行為療法研究
Benazon等的研究以CY-BOCS(耶魯-布朗強迫量表)評定分數(shù)減低45%~65%來判定認知行為療法是否對強迫癥狀有顯著改善,結(jié)果表明,單獨使用CBT對強迫癥的干預效果好于CBT與藥物聯(lián)合使用的效果。值得提出的是,CBT的使用方式并不影響干預的效果。Franklin等比較了每周一次的認知行為治療(平均16次)與高強度的認知行為治療(1個月18次),治療效果用CY-BOCS的分數(shù)降低來評估。結(jié)果表明,兩種治療方式?jīng)]有顯著差異,且兩種治療方式的效果都維持9個月左右。Barrett等比較團體認知行為治療、個體認知行為治療、等待治療組進行比較,結(jié)果表明,團體與個體認知行為治療沒有顯著差異,但前兩者的治療效果均好于等待治療組。
四、行為療法治療方法
被廣泛應(yīng)用于治療中學生強迫癥的認知行為治療技術(shù)是基于March及其同事制定的治療標準[13]。這個治療標準包括三個部分:(1)心理教育,焦慮管理訓練,認知治療;(2)暴露和反應(yīng)阻止(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ERP);(3)防止復發(fā)和獎勵。
1.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中學生及其家人正確認識“強迫癥”。其主要包括強迫癥起病的原因,發(fā)病率、預后、維持因素及其有效治療的方法。心理教育的信息很大部分依賴于對強迫癥認識的理論框架。
2.暴露與反應(yīng)阻止
暴露與反應(yīng)阻止是使患者對抗引起焦慮的情境或刺激,通過真實暴露或想象暴露的方式,同時抑制強迫行為,減少痛苦的一種治療方法。暴露練習一般從適度的令人痛苦的情形、刺激開始,逐步升高至最令人痛苦的情形。暴露與反應(yīng)阻止法的有效機制是逐步延長對恐懼刺激的暴露時間,通過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調(diào)節(jié)焦慮的生理成分。暴露的成功進行可以促成對恐懼情境或刺激的正確認知信息的建立或存儲。
3.焦慮管理訓練
焦慮管理訓練包括增加中學生由暴露與反應(yīng)阻止所致的一些強烈情緒體驗的容忍力。這種治療技術(shù)是讓中學生更好地學會管理好暴露前、暴露中、暴露后的情緒反應(yīng)。一般的干預技術(shù)包括放松訓練(如漸進式的肌肉放松)和呼吸控制訓練(如腹式呼吸)。
4.認知治療策略
主要是讓患者認識到強迫癥產(chǎn)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侵入性思維本身所致,而是由于對侵入性思維的錯誤解釋所致。認知策略幫助中學生區(qū)分侵入性思維和對這些思維評估之間的差別,并矯正患者對侵入性思維風險和責任感的評估。認知策略鼓勵患者對錯誤的思維進行挑戰(zhàn),并以行為實驗去驗證強迫性思維的正確性。
5.行為獎勵計劃與家庭干預
行為獎勵計劃用來獎勵那些完成階段性任務(wù)和家庭作業(yè)的中學生。行為獎勵計劃被認為能有效增加治療的依從性。家庭干預包括父母焦慮管理和放松訓練,對中學生的行為強化技術(shù)及問題解決技術(shù)。
五、小結(jié)
認知行為療法對成人研究較多,而對中學生的研究相對滯后。已有的研究表明,暴露與反應(yīng)阻止是治療中學生強迫癥的有效成分,而對于認知治療策略、焦慮管理訓練、行為獎勵計劃與家庭干預等治療成分的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希望能夠盡快的研究出對中學生強迫癥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滿常紅,陳微.強迫癥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7,24(3):144.
[2]喻東山.強迫癥治療的新進展[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5,38(1)49.
[3]梁海翔,李剛.對強迫癥的再認識[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02,15(2)125.
[4]林雄標,胡紀澤.強迫癥的臨床特征[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0,10(6):332.
[5]張麗.強迫癥及其治療[J].解放軍健康,2002,(6):15
[6]陳遠嶺,徐俊冕.強迫癥的認知行為治療模式[J].心理科學,1994,17(5):309
[7]徐俊冕,季建林.認知心理治療[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9:179-190.
[8]魯春.強迫癥病因研究進展[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0
作者簡介:邱麗卿(1974-),女,碩士,韓山師范學院陶瓷學院,助教, 研究方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