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歷史教育在國民教育和公民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作為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高校則更應該重視對學生加強歷史教育。高校歷史教育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重視和徹底解決,是“史學危機”局面持續(xù)存在的重要原因。文章從闡述高校歷史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入手,指出需要教改的問題,然后針對問題提出改革的意見和看法,以期對我國高校歷史教育的改革有所幫助。
關鍵詞 高校;歷史教育;問題研究
一、高校歷史教育的必要性
清代思想家龔自珍說過“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書,則能以良史之憂憂天下”;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啟蒙家梁啟超曾感嘆:“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往事,惟此為大?!蔽覀兛梢詮闹姓J識到歷史使人明智,我們從事的教育不是講述陳腐的萬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萬年遺留的人類文化精髓和來自靈魂深處的傳統(tǒng)。鄧小平同志曾說“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澤民同志也反復強調這一點,他在與白壽彝先生的通信中明確指出:“全黨全社會都應該重視對中國歷史的學習,特別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秉h和國家領導人的多番表態(tài)也彰顯出了歷史教育對于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廣大青少年,特別是大學生,只有懂得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當代中國發(fā)展的正確方向,才能深刻理解當代中國發(fā)展的歷史使命,才能真正懂得自己所肩負的歷史責任。確立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的理想信念,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而這種理想信念,要以正確的歷史觀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支撐,善于吸取歷史經驗,掌握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懂得歷史,使青年具有明辨是非、抵制錯誤思潮的能力,是青年成長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所以,在高校推進歷史教育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二、高校歷史教育存在的問題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史學危機”論出現以來,也有二十幾年時間了,這期間史學工作者提出和嘗試了許多解決辦法,但并沒有改變“史學危機”的現狀,反而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史學無用論”表現得更為突出。各高校歷史系招生
難,學生就業(yè)更是難上加難。無法否認,高校歷史教育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是造成上述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改變“史學危機”局面,必須改革高校歷史教育。筆者認為高校歷史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教學方法僵化、守舊。直到現在,我們仍在沿襲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記,滿堂灌”的單一教學模式,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教師方面只注重講授,不關心不了解學生的消化理解狀況,課上課下很少有師生的交流和互動,導致學生厭倦課堂教學,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教學效果差,專業(yè)思想嚴重,教師方面也感受不到付出后的滿足和愉悅。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既無法發(fā)揮出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高素質更無從談及。
(2)教學內容單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高校歷史專業(yè)教材不斷推陳出新,但只是版本不同而已,其體系編排、內容設置都沒有發(fā)生讓人可喜的變化。實際上,在寬松的學術氛圍下,史學研究的領域一直在不斷拓展,取得的成果也是空前豐富,可惜新成果并沒有及時地出現在我們的歷史教材中。在全球化的經濟大潮沖擊下,在以經濟建設為工作重心的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下,高校歷史教材還在以闡釋政治上的重大事件和意識形態(tài)的演進為主要內容,未免落后于形勢太遠了。
(3)理論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的訓練相對缺乏。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一廂情愿地把準備好的教學內容,通過同樣準備好的語言、板書以及電腦手段展示給學生,教師所面對的往往是一個個只會等待聽講、等待灌輸的頭腦,這種等待型的認知方式和學習習慣,根本培養(yǎng)不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高校歷史教育的改革
(1)對于新時期歷史教育教學的改革,對歷史教師隊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學生的引路者,作為現代教育理念的實施者,如果教師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止步不前,思想僵化,那么是教育不出高素質的新型復合型人才的。高校歷史教師必須提升自己,增強責任感,從業(yè)務水平到道德修養(yǎng)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將素質教育的理念貫徹到自己的每一節(jié)課、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上來。唯有如此,歷史教學改革才能獲得無窮的動力,歷史學科才能獲得長足的進展。
(2)改革培養(yǎng)方案、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切實加強實踐教學。高校應著重解決歷史專業(yè)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與社會發(fā)展和學科發(fā)展不相適應的問題,通過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使人才培養(yǎng)最大限度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堅持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重在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理論思維和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成為適應策劃、咨詢、管理和教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3)摒棄舊的教學模式,大膽嘗試教學新法。在新形勢下,在傳統(tǒng)歷史教學方法亟待革新的情況下,教師要敢于向前邁步,去大膽嘗試教學新法,拋棄以教師為主滿堂灌的舊辦法,代之以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新思路。應以學生為主體,推出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如讓學生上臺講課的方法。就是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教學,自主講課,與教師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如今,各國普通把歷史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圖通過歷史學習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環(huán)境的各種形態(tài),理解不同階段的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時代特征、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義,以及作為有形的和無形的人類文化遺產對現今社會發(fā)展的影響與價值,并由實際生活體驗群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以養(yǎng)成新時代公民的人類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參與能力和自信力。因此,歷史教育教學改革的成功與否,將會影響到我國公民個體素質的提高和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影響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進程。
作者簡介:李玉芳(1962.8-),女,陜西富縣人,講師,從事歷史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