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基礎會計》課程中,學生普遍感覺困難和難以把握的是關于如何判斷會計分錄的借貸方向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在教學中總結了一套“口訣法”,既簡單又實用,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會計的信心。
[關鍵詞]基礎會計 借貸方向 口訣法
一、必要的學習準備:熟練掌握會計科目
會計科目是對會計對象(會計要素)的具體內(nèi)容分類核算的項目,會計科目的名稱和內(nèi)容應當符合國家統(tǒng)一會計制度的規(guī)定。首先要求學生必須背熟基本的會計科目名稱,牢記每個會計科目屬于哪一類會計要素;其次在講解中淡化“損益類”這一說法,一方面因為損益類科目既包括當期收入也包括當期費用,學生很容易混淆,另一方面因為在《會計基礎》課程學習中不需要過分強調“損益”,其教學內(nèi)容中幾乎不涉及到這一概念;再次在講解中重點講解比如“預收賬款”、“預付賬款”等容易混淆的會計科目,學生總是容易將“預收賬款”當作資產(chǎn)類,而“預付賬款”看作負債類,通過列舉學生自己的例子來分析這些會計科目,學生即容易理解又容易記??;最后通過反復的會計科目類別配比練習強化學習成果,讓學生們牢牢掌握會計科目的所屬要素。
二、對常規(guī)教學法的觀察:初探列表法
借貸記賬法以“借”和“貸”二字作為記賬符號,表示記賬的方向,主要用來記錄會計要素的增加金額或減少金額,反映賬戶的增加、減少變化情況。至于“借”和“貸”在什么情況下表示為增加,什么情況下表示為減少,完全取決于賬戶性質的不同。所以,借貸記賬法的賬戶結構需要遵循一般賬戶結構的規(guī)律,就如同下表“借”和“貸”含義表。一般的《基礎會計》教材通常就講到這里,學生看著這樣一張布滿“增加”和“減少”字眼的表,覺得眼花繚亂,如果教師只是簡單的要求學生將這張表記熟背熟的話,教學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三、提煉再升華:從利用綜合會計等式的擴展式到“口訣法”
教材中涉及到資產(chǎn)、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和收入的會計等式有綜合會計等式:
資產(chǎn)=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
將“費用”項挪到等號的左邊,使得各項前面都為正,我們得出綜合會計等式的擴展式:
資產(chǎn)+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
針對綜合會計等式的擴展式,我們以“=”為界,“=”左邊為資產(chǎn)和費用,“=”的右邊是負債、所有者權益和收入,而在“T”型賬戶里面,左邊就是“借”,右邊就是“貸”。因此,我們可以非常形象進行記憶,資產(chǎn)類和費用類賬戶增加在其借方,而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和收入類賬戶增加記在對應賬戶的貸方。在《基礎會計》的教學中涉及到的賬戶不是資產(chǎn)類和費用類,就是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和收入類,而前者的賬戶結構中增加減少金額登記方向與后者的正好相反,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來考慮,只要知道了 “=”一邊的賬戶增減方向,對應的就可以知道了“=”另一邊的賬戶增減方向。我們只看“=”左邊,總結出這樣一句簡單實用的口訣“資費增在借”,意思就是資產(chǎn)類費用類賬戶的增加金額登記在這些賬戶的借方,那么我們就可以推理得出下面的三個口訣:資費減在貸;其他增在貸(其他的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和收入類增加記在賬戶的貸方);其他減在借。簡簡單單五個字“資費增在借”,完全就解決了借貸記賬法中借貸方向的難題,學生非常容易的記住這個口訣,然后根據(jù)這個口訣去判斷如何將增加和減少的金額登記到賬戶的相應方向。
四、舉例驗證“口訣法”
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對教學過程中好的想法和累計經(jīng)驗進行總結,還需要對這些總結的內(nèi)容進行驗證,以便于在教學中進行推廣,下面就以教學中例題為例驗證“口訣法”。
例:以銀行存款償還前欠供應單位貨款100000元。
【分析】這個業(yè)務也是同樣的思路,教師引導學生如下進行思考:該業(yè)務涉及到什么會計科目?學生可以分析出來有“銀行存款”科目,教師再引導學生考慮什么是“應付賬款”科目,學生也能夠立刻想到這一科目;兩個科目分別屬于什么要素和如何增減變化的呢?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一般都能夠分辨出“銀行存款”屬于資產(chǎn)類并且在業(yè)務中數(shù)量減少,而“應付賬款”屬于負債類且在業(yè)務中數(shù)量也減少。此時,運用“資費增在借”的口訣,“銀行存款”屬于“資”,增在借減在貸;“應付賬款”屬于其他,增在貸減在借。因此,我們知道“應付賬款”在借方登記100000元而“銀行存款”在貸方登記100000元。
通過上述例題的分析與解決,學生會覺得思路非常清晰且在學習過程中充滿樂趣,不會再對借貸方向的判斷的問題一籌莫展,輕松的完成了教師布置的課堂任務和課下練習,也為以后的會計學習打下了件事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諸穎,金合琴主編.《基礎會計》.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
[2]葛軍主編.《會計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