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接連不斷的暴雨,讓不少城市先后陷入內澇的尷尬。唯有青島,有著“北方最美的海濱城市”的美譽,也有著“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的評價。青島為什么能逃脫“泡湯城市”的雷同?追本溯源,我們還得說一說德式設計的青島下水道的故事。
順著青島棧橋海岸線以東約5咪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個呈拱形設計的暗渠,高度約2.5米,寬度約3米,—個成人可以輕松地走入其間。有進入過暗渠的人說,從這里往里走20米左右,暗渠就被分為兩道,口徑約1.7米左右,再往里走將近100米,就能真正接觸到傳說中的德系排水管道。
但真正揭開這段下水道歷史的面紗,還與一本《膠澳發(fā)展備忘錄》有關。
事情還要追溯到2004年,青島市中德關系研究會秘書長、青島市檔案館客座研究員夏樹忱說,他與檔案館其他工作人員在兩次赴德國弗萊堡的聯邦檔案館期間,收集復印了關于青島的城建、軍事設施、文化交流等原始資料,卻意外發(fā)現了這本由當時膠澳總督府組織編寫的備忘錄。
這份備忘錄詳實地記載了從1898年10月起至1914年的這17年問,當時的德國殖民者建設青島地下管網的意圖、理念及施工進度。
“青島第一次大規(guī)模鋪設下水管道是集中在南部老城區(qū)沿海一線,主要是在地下埋設暗渠,從1899年開始,一次就鋪了3500米?!鼻鄭u市圖書館原館長魯海老先生印象最深的是,在沿海棧橋兩側挖的雨水排泄口,直徑2米有余,大人在里頭可以順利行走。而第一批修建的暗渠集中在龍口路、江蘇路、安徽路、中山路一帶,暗渠總長度為5465米。在他的孩童時期,孩子們還可以在其中的幾個管道間“穿越”,玩躲貓貓。
而第一次明確提出青島下水道的建設是在1898年,因為德國殖民者剛登陸青島不久后,便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經常發(fā)生腸炎。他們認為大腸桿菌頻發(fā)與水污染有關系,因此提議:“通過中央輸水管道提供保證安全的優(yōu)質飲水,擴建下水道網,以及清運中國人的垃圾等,都是面臨的緊要任務?!?/p>
這在青島市市政排水檔案中也有記載,這年的10月起,德國殖民當局就從青島沿海一線青島村拆遷,然后從中山路南端以東,自德縣路過觀象山、信號山至太平山一線;以南至海邊區(qū)域劃定為歐人居住區(qū),開始城市建設。
“我第一次感覺到德國人對青島地下水網的重視,就是從這件事情開始的。按照與清政府簽訂的租借條約,德國占領青島99年。但從登陸之初,德國殖民者對青島的城市規(guī)劃建設幾乎就是按照100年的高標準設計、施工,是力圖要把青島建成一個樣本殖民城市。”青島歷史學會副會長于佐臣研究認為,德國在建設青島之初,就以超乎尋常的眼光來打造地下網管,讓青島在100年前就享受到了19世紀末歐洲最先進的城市規(guī)劃理念。一方面是德國殖民者出于對自身享有干凈衛(wèi)生居住環(huán)境的訴求,另一方面也是為當時在英法面前展現本國實力。
在青島市博物館展出的—部分出土的德式排水管道,清晰地展現了上寬下窄的鵝蛋形設計,管道橫斷面高約80厘米,上部以水泥涂抹,下半部分貼著白色陶瓷。據專業(yè)人士介紹,這種設計不僅可以減少管道受力,減少污物懸掛,還可以使雨水無論在流量大小的情況下,都能保持高流速。
而第一次明確提出的雨污分離的概念,是在1899-1900年度報告中。但雨污分流這項規(guī)劃,德國殖民者從提出論證、招標施工到完工卻持續(xù)了5年之久。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在規(guī)劃中他們明確提出了地上和地下同步進行的概念。
1905年雨污分流的下水道在青島正式投入使用。根據檔案記載,這些暗渠都是埋在地下2米,直徑最粗半米、細的如同手腕粗;管道則是用燒制的陶瓷管,每截2米左右,帶螺絲口。管道接口麻紗外面用瀝青封口,一般多為1米半到2米長的短管,方便檢修。而在明渠與暗渠之間,每個50米就修道挖隧道,用雨篦子分流,擋住隨雨沖刷而來的泥沙……
正如我們看到的,盡管原裝德式管道在這個城市總長達2900多公里的排水系統(tǒng)中,還占不到三十分之一,但恰恰是100年前的德國人極具前瞻性、全局性、嚴謹度的下水道設計理念,讓青島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