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三伏天,雨水增多,樓市也與天氣一樣再次升溫。多地檢測數據顯示,7月以來商品房售出套數明顯增加,目光盤再現,改善性需求和首次置業(yè)需求紛紛進場。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國人對政府再次刺激經濟的預期增強,2010年4月以來房地產調控造成的房價看跌預期正在扭轉。中國有句老話,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美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均經歷過房地產泡沫的破滅,與這些國家采取近似經濟發(fā)展路徑的中國就能躲得過去嗎?
日前,人民日報發(fā)表文章《樓市調控確實要“吼”但非“基本靠吼”》,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下市場力量對行政手段調控的沖擊,已到了政府不得不重視的地步,房地產調控已經出現了前功盡棄的可能性。限購等調控措施雖不能說受到根本性的動搖,但也被沖擊得千瘡百孔。部分地方政府想盡一切辦法繞過限購政策的束縛,媒體所披露出來的很可能只是相當小的一部分。據中證網近日報道,義烏限購令早在2011年底就自動取消,但并未向社會宣布。
地方政府對樓市的態(tài)度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沒了土地收益的地方財政實在吃緊,6月初,歷來被稱之為富庶之地的江蘇省無錫市貼出一則“怪異”的通知,其下屬無錫市濱湖區(qū)華莊街道辦事處因拆遷不利財政吃緊而停發(fā)機關公務員及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的工資。事件雖小,確是一片不祥的陰云。如果連無錫都如此,那么全國其他地方呢?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后,美國搞QE向全球轉嫁危機,中國拿出4萬億元刺激經濟,在這場貨幣的洪水中,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CPI屁股翹上天、物價坐上直升機。
而與此對應的代價是,中國在全球工業(yè)分工中的比較優(yōu)勢不斷喪失,連制造筷子、蠟燭和肥皂的企業(yè)都搬回美國去了,做鞋的阿迪達斯也把企業(yè)遷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緬甸去了……想起這些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從“人口超級大國”中國的流失,就令人從內心深處不寒而粟。短暫的陽光和盛宴過去,時至2012年卻仍舊處于金融危機深化階段,真正最最最艱難的日子還沒有來呢!
內需不振,出口風雨飄搖。投資之劍再次被祭出,7月28日郎成平在其微博中,以一貫的“危言聳聽”的口吻說道:“5月國家悄悄推出新4萬億之后,一如所料,地方官員也開推政績工程。例如,長沙自行推出高達8290億元的195個項目,西安要在規(guī)劃的六條地鐵之外再建9條地鐵。這情況就好比給病入膏肓的病人猛打強心針,最終會在短暫興奮后,陷入更深危機。”
如果郎成平所說的是事實,龐大的資金洪流就將再次涌入市場,那效果……誰用誰知道。3-6個月之后,入市資金流的乘數效應將開始在市場顯現。老百姓手頭的資金再次縮水,“蒜你狠”、“糖太宗”、“豆你玩”或者別的什么商品,一一重新上演。當然,房地產業(yè)將首當其沖地在這短暫的興奮中再次達到一個不大不小的高潮,樓市短期底部已清晰可見,而且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之下房地產業(yè)似乎有可能再次扮演經濟支柱的角色。
無怪乎,“看多教主”任志強已按奈不住。在7月底召開的“第三屆湖湘財富峰會”上任志強表達了房子不夠賣的擔憂。他說“今年房地產還處于有肉可賣的時候,而到了明年,也許會出現沒肉可賣的局面?!彼J為,比較合理的是保持6個月的庫存。
樓市雖見底,然而這種底部卻脆弱無比,難歷風浪。就像表面看上去無比鮮亮美好的城市,一場暴風雨就讓它原型畢露,幾成澤國。平日里可有可無、常被忽視的下水道在暴雨時節(jié)卻關乎人命。眼下,歐債危機、美國經濟二次衰退和中國經濟失速的問題愈演愈烈,這些都是隨時可能降到人們頭頂上的暴風雨,政府也好,房企也好,是不是也應該未雨綢繆,好好檢視下自己的危機應對能力呢?
暴雨無情,修好自己的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