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市場,有很多歡樂的段子,都是莫名其妙的人掙了大錢的。
比如,證券市場門前看自行車的大爺,他對股票不太懂,他的交易原則是:自行車排列的行數(shù)多的時候賣出,自行車行數(shù)少的時候買入,結果,他掙了大錢。
比如,廟里的老和尚,他也不太懂股票,但有一顆慈悲之心,牛市的時候看買單蜂擁,眾生高高掛單欲買一股而不得,于是高僧賣出以遂眾生之愿;熊市時賣單成堆,跌停封死,高僧掛起買單普渡眾生。結果,老和尚掙了大錢。
也有很多悲慘的故事,都是各色人物虧了大錢的,具體分析起來,錢很多的、精通技術的、有內幕消息的、坐莊的、操盤的,無一能夠完全幸免。
這又是怎么回事?
再說一個故事,是關于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從有資本市場以來,就沒有一家公司看起來像它這么“卓越”。它的創(chuàng)始人匯集了當時美國金融、學術、政治各個領域的精英,管理層里不但有金融大腕,還有擔任過美國財政部副部長、美聯(lián)儲副主席的高官,還有兩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他們這群精英的研究和交易手段,也可以說窮盡了當時認知、技術上的機制。他們的想法是,對資本市場出現(xiàn)以來的交易,進行充分的研究,然后找出規(guī)律,希望能夠依據(jù)這個規(guī)律和計算能力上的優(yōu)勢制定確保盈利的交易方案。他們找到的是看起來最沒有風險的套利業(yè)務。
成立之后的幾年,這家公司的投資回報確實不錯。不過,結局大家都知道,這個公司破產了。
破產的原因說來話長,簡而言之,市場運轉還是超出了計算能力的邊界。
為什么那么多看上去很牛的人,比如,讀到博士學位的、做過銀行行長的、知道內幕消息的,都可能虧得很慘;而對企業(yè)運營和資本市場一無所知的人,有可能賺到錢?
分析一下,什么東西決定了投資者的業(yè)績?在我看來,有三個層面。
常識:宏觀上判斷經濟、行業(yè)、產品、服務、管理的一般情況。一出生就有。比如哪家商店生意好,哪類產品賣得好,哪類產品和服務在替代哪類產品和服務。當看到萬科的房子賣得好,肯德基麥當勞食客盈門,招商銀行的用戶質量高,那么他們的公司股票可能是好股票,這通常是對的。
當然,更重要的常識是:買東西要買便宜的,人是不能預測未來的,市場上大部分人是要虧錢的。在這方面的典范是價值投資者們,他們對預測不感興趣,但對常識往往很尊重。
知識:信息收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邏輯推理、概率測算。用于判斷企業(yè)運營和市場運營的圍觀情況。要上大學或者大量閱讀才能掌握。比如企業(yè)的三張表,估計大部分炒股的人看不懂,但只要稍加學習就能看懂,但是要提防過度依賴造成的狂妄。
人性:如何判斷自己與世界,自己與別人的關系。如何處理自己的判斷與別人判斷不一致的情況,比如你買的時候別人都在賣,比如,買入以后繼續(xù)下跌,賣出以后繼續(xù)上漲。如果讓市場(別人)牽著自己鼻子走,那么永遠是疲于奔命;按自己的邏輯出牌,則可以逸待勞。
這些東西是如何決定投資業(yè)績呢?
常識能掙錢,但通常是偶然性掙錢,很難復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是看車老頭、老和尚能掙錢的原因。
知識能將偶然性提煉為必然性,提高掙錢的可持續(xù)性。但最可怕之處是學了知識可能忘了常識。如果這樣,很可能不但掙不了錢,還要虧錢。剛才說的很牛的人士虧錢,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擺脫人性的常規(guī)思維,很可能掙大錢,但沒有常識和知識支撐,那就光滅絕人性,成為“野狐禪”了。巴菲特芒格還在天天看書呢。
所以,簡單總結是:小富靠常識,中富需添加知識儲備,大富靠常識、知識和擺脫人性的常規(guī)思維。
(作者為雪球財經及I美股網站創(chuàng)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