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工作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工程,在當前的國家文化戰(zhàn)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有關投入逐年遞增,然而與此形成反差的是古籍整理的人才日益匱乏。這種狀況已引起古籍整理研究規(guī)劃領導小組的深切擔憂。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多數(shù)高校未將其納入評估體系。為此,筆者急切呼吁:高校應充分重視古籍整理成果并建立相應的評估體系。具體建議如下:
1.充分認識古籍整理在古代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與學科性質。古籍整理歷來被視作國學的根本,屬于文獻學范疇。歷代大學問家?guī)缀醵际谴笳砑?,他們的整理著作,其實體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學風與學術動向。優(yōu)秀的整理著作,理所當然應作為學術成果來看待。
2.規(guī)范古籍整理學術評估體系。應當研究制定古籍整理作品的科研評審標準,對于碩、博畢業(yè)作品的整理類著作應另行設計表格,各級評獎亦然。大抵而言有以下主要評判標準:整理對象的重要程度、整理方式與整理深度、整理思路的規(guī)范化與創(chuàng)新性、材料掌握的廣度與深度等,宜聘請專家仔細研究。
3.改進評估方式,鼓勵古籍整理。古籍整理絕不是靠查查工具書或電腦就可解決問題的,一部優(yōu)秀的整理著作,可以說抵得上數(shù)篇甚至十數(shù)篇論文。為此,對于從事古籍整理項目的高校教師、研究所研究員的學術評估,須打破逐年計功的評估方式,而改為時段約定,對于碩士、博士生的整理類畢業(yè)著作,可以考慮延長年限。
4.改進對集體整理項目承擔者的評估方式。由于國家支持的大型整理項目越來越多,而青年學者普遍反映自己分擔的部分不被視作學術成果,甚至拿不到合理的下?lián)芙?jīng)費,這是大型整理項目質量上的最大隱患。建議對分擔大型項目的整理者給予鼓勵,充分保障他們的合理經(jīng)費,計算他們的整理成果,使他們從“打工者”成為負責任的學者。成名學者任主編者更應身為表率,大度有讓,做一個古籍整理事業(yè)的伯樂。
(趙昌平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上海古籍出版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