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人偶不單是精美的手工藝品,更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人偶在發(fā)展的歷史中不斷與其他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與歌舞伎、文樂等互相影響共同發(fā)展,并吸收了日本的民俗特征,融入日本民眾的生活,形成獨特的日本人偶文化。
關鍵詞:人偶 ;文化; 歌舞伎; 凈琉璃 ;節(jié)日
作者簡介: 王月嬋,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日本社會。嚴雪燕,在讀碩士。劉笑非,為王月嬋和王月嬋導師。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4-0217-01
引言: 人偶是日本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歷史悠久,它不僅制作考究,材質(zhì)精細,更是融入了美術、戲劇音樂等因素的一種日本的獨特文化。本文通過日本人偶與日本音樂戲劇文化的關系,以及與日本民俗文化的結合,對日本人偶文化進行分析。
一、日本人偶與音樂戲劇文化的結合
人偶早在遠古時代便與日本結緣,古墳時代的埴輪被認為是最初的日本人偶雛形。江戶時代開始,人偶作為兒童的玩具受到人們喜愛并流行起來,其作用和價值隨著時代的不同一直在改變。在人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歌舞伎,文樂、狂言等藝術形式的因素也漸漸融入其中,使日本人偶與日本傳統(tǒng)的音樂戲劇文化結合起來。本文通過日本人偶的經(jīng)典人物形象分析,研究人偶與歌舞伎,文樂的關系,探討人偶文化與傳統(tǒng)音樂戲劇文化的結合。
1、人偶與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著名的傳統(tǒng)民俗表演,與中國京劇有著“東方藝術傳統(tǒng)姐妹花”的美稱,是日本的國劇。歌舞伎的創(chuàng)始者是出云的阿國,她和她的丈夫組織了一個戲班,并帶領著戲班 從出云來到京都,為修繕某社殿進行了募捐演出,表演轟動了京都,“出云的阿國”也因此而聞名于天下。這種令人耳目一新、貼近庶民生活的新潮藝術,很快受到了男女老少的歡迎和喜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歌舞伎表演經(jīng)歷多次演變,女性的演出因為被認為敗壞了風尚而被取締,今天的歌舞伎舞臺機關復雜,演員服裝與化妝華麗,而演員則清一色為男性。
日本人偶中的經(jīng)典形象多是取源于歌舞伎舞蹈。本文以“藤娘”與“汐汲”兩個代表性人物為例說明。
藤娘是日本傳統(tǒng)人偶的經(jīng)典人物,藝術地再現(xiàn)了歌舞伎舞劇中藤娘的形象。她肩頭搭著紫藤枝干,清麗幽雅的紫藤花在身后垂懸,與和服和斗笠上的紫藤花紋協(xié)調(diào)呼應,表現(xiàn)了少女天真爛漫、純潔無瑕,深受人們喜愛。藤娘在歌舞伎舞蹈中是重要的戲碼,首次于文正9年(1826)年演出,舞蹈描述了從畫中走出的藤娘在花藤下翩翩起舞的情形。后來六代目尾上菊五郎將藤娘演繹成花藤妖精的舞蹈內(nèi)容,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在今天仍然是大受歡迎的歌舞伎經(jīng)典舞劇之一。
汐汲是日本傳統(tǒng)人偶中另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人物形象,它同樣取自于歌舞伎舞蹈的戲碼。汐汲人偶的造型是頭戴金色高帽,肩挑水桶的女體形象。在歌舞伎舞劇中講述的是,一位汲潮的美女,因為思念返鄉(xiāng)回京都的愛人,時常頭戴愛人所贈的帽子,身穿愛人贈送的花衣,在海邊翩翩起舞搖曳生姿,等待愛人早日踏上歸途的故事。
日本人偶與歌舞伎相結合,以歌舞伎主題塑造人物,使人偶形象更加生動豐滿,更加具有文化底蘊,同時這種結合,也促進了人偶文化與歌舞伎文化雙方的共同發(fā)展。
2、人偶與文樂
文樂又稱人形凈琉璃,是由人偶演出的木偶劇。文樂由3個要素組成,分別是三弦音樂、人偶表演和被稱為凈琉璃的說唱敘述形式。這3個要素在大約400年前融為一體,形成了流傳至今的文樂。日本各地都有民間木偶劇,今天文樂木偶劇的表演中心仍是大阪。
文樂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人偶,因此人偶體型偏大。在演出中人偶一般由三個人操縱,主要操縱者(主操縱),控制木偶的面部表情以及木偶的右臂。負責木偶左手的操縱者(左操縱),控制木偶的左臂并提供一些木偶所需的小道具。而負責木偶腳的操縱者(腳操縱),則控制木偶腳的移動。兩名副操縱者必須與主操縱者步調(diào)完全一致,配合默契。木偶操縱者們會在每次表演前聚集在一起先練習配合。木偶身上活動的部分都裝有杠桿,一般會交給負責演奏三味線的人來控制,以便能根據(jù)琴聲的變化賦予木偶不同的面部表情。
二 、人偶與傳統(tǒng)節(jié)日
日本人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可以說是三月人偶與五月人偶,這兩種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中使用的人偶。
三月人偶,也稱雛人形,是在三月三女孩節(jié)中使用的人偶。每年三月女孩節(jié)前后,商店里的古裝人偶備受青睞,全國每年出售額高達1000億元左右。日本父母通過祭祀人偶,表達對女兒的美好心愿,三月三日這天還要在特設的人偶祭壇前擺上桃花、菱形黏糕和白酒。日本民間認為,人偶可以帶走孩子的災難病患,擺設雛人形是為了使孩子身體健康,成長順利。人偶祭壇呈階梯形,上鋪紅地毯或紅布,層數(shù)因家庭境況及人偶多少而不同,少則兩三層,多則七八層,人偶中有王與后、宮女、大臣、樂隊、聽差等,還有一些鍍金上漆,富麗堂皇的車馬、行李、家具、娛樂用品的模型。祭祀人偶始于江戶時代,到了明治時代,人偶商開始商品化,女孩節(jié)祭祀人偶的習俗也固定下來。
五月人偶是五月五日男孩節(jié)擺放的人偶。男孩節(jié)的由來和端午節(jié)有關,在古代日本,5月5日是習武的節(jié)日,平安時代,這一天要舉行射箭表演,到了江戶幕府時期,家家戶戶則在門前裝飾軍旗和軍馬的標志,以后又演變?yōu)閿[設武士人偶。到了現(xiàn)代,日本政府把五月五日定為男孩節(jié)。在日本的武家社會中,盔甲和弓箭等是保護男子的重要工具,因此五月人偶是由武士盔甲、弓箭、劍、鼓和旌旗等組成。在男孩節(jié)這一天,為了祝愿男孩子健康成長,父母們一般都要為一周歲的男孩購買人偶,象征男子漢的強壯和勇敢,也有保護男孩健康成長的寓意。
結語
日本人偶歷史悠久,在長時期的發(fā)展演變中已經(jīng)與音樂戲劇等日本文化相融合,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人偶文化的發(fā)展,推動了日本傳統(tǒng)藝術、音樂、戲劇、民俗等文化的進步;通過對日本人偶文化的了解可以更進一步理解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精髓。
參考文獻:
[1]、李穎.日本歌舞伎藝術.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版
[2]、 堂本寒星. 日本的人形凈琉璃. 日本:川原書店,1947
[3]、 百度百科[EB/OL]. http://baike.baidu.com/
[4]、 維基百科[EB/OL].http://ja.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