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呼吸是歌唱的原動力。沒有呼吸就沒有歌唱。本文就歌唱時一、呼吸的重要性。二、呼吸的位置。三、 呼吸的控制。四、呼吸的流動性。五、呼吸的機能狀態(tài)。這五方面來闡述歌唱中正確呼吸該怎樣運用。
關(guān)鍵詞:呼吸;位置;控制;流動;機能狀態(tài)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4-0145-02
在聲樂學習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在歌唱時,聲音感覺唱不出來,憋著氣,吊氣,長音唱不好,穿透性差,聲音的位置不高甚至不知道該怎么唱等問題。這些歸根究底還是與歌唱時的呼吸的運用有關(guān)。如果解決了這一大難題,聲音就自然變得有穿透力,明亮,流暢,圓潤飽滿了。
呼吸是歌唱的原動力。沒有呼吸就沒有歌唱。這已是聲樂教育工作者在聲樂教學實踐中所得到的權(quán)威性結(jié)論。
一、歌唱中呼吸的重要性
我國唐代藝人段安節(jié)在他著作《樂府雜錄》里論述到:“善歌者,必先調(diào)其氣,氤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間,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shù),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彼硎龅囊馑季褪?,能唱好歌的人必須先學會調(diào)理氣息,以支持歌唱發(fā)音并產(chǎn)生積極作用。世界上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卡魯索說過:“學生如果懂得了怎么樣去呼吸,也就算走上了歌唱藝術(shù)的高峰?!睆墓胖两瘢诟璩囆g(shù)里都把呼吸放在一個首要的位置,可見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是有科學道理依據(jù)的。
呼吸是發(fā)聲歌唱的原動力。一首歌曲的藝術(shù)處理,如強、弱、快、慢、頓、連,歡快、舒緩、悲憤等等的變化,都有呼吸的運用和控制分不開。所以科學正確的呼吸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它在歌唱中重要作用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1、歌唱氣息與發(fā)聲歌唱的關(guān)系:氣息力度的大小直接會影響到音準。就比如唱到唱到一些喜慶、激昂的試唱曲,因為情緒的激動,越唱越興奮,氣息力度就會越來越大,以至于失去控制,越唱越高。當唱一些悲壯沉重的試唱曲時又因為速度慢并樂句長,往往氣息不足。結(jié)果力度控制不住,音就越唱越低。而且,氣息還會影響音域的發(fā)展。氣息控制不好,力度過大,就會在生理方面造成危害,如聲音沙啞,聲帶充血等。因此,歌唱發(fā)聲與氣息的控制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我們應(yīng)該充分重視。
1.2、歌唱氣息與咬字以及吐字的關(guān)系:在歌唱時,咬字以及吐字需要氣息的支持,實際上在發(fā)揮主要的音高與旋律作用,沒有母音用與共鳴的發(fā)揮就談不上歌唱的表現(xiàn),子音雖大部分不顫動聲帶,但它也需要氣息的支持去突破發(fā)音部分的阻礙,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光有氣而無字,也不能光有字而無音。
1.3、歌唱氣息與感情處理的關(guān)系:聲樂藝術(shù)是一種有感情的藝術(shù)形式,要用不同的音色來表現(xiàn)喜、怒、哀、樂等不同的音樂情感,如果不注意掌握變化音色的技巧,唱出來的歌聲就蒼白無力。個人的聲音本色和表情音色,除了生理結(jié)構(gòu)上的不同,與各人的氣息控制也有密切的關(guān)系。
不難看出從氣息與發(fā)聲、氣息與咬字吐字、氣息與情感等關(guān)系,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由此我們便不難理解卡魯索說過:“學生如果懂得了怎么樣去呼吸,也就算走上了歌唱藝術(shù)的高峰?!边@一理論了。實踐也證明了,氣息的運用在歌唱中占有的重要的位置。
二、歌唱中呼吸的位置
我們可以想象自己在一個美麗的花園里,深深地聞著周圍的花香。這種吸氣方法,不僅吸得深,而且不會有吸氣時的身體抽動,更容易體會和掌握。在吸氣時,上半身完全放松,腰間很舒服地向外松開,跟著胸部也有舒張感,體內(nèi)空間自然增大,使氣息很自然地流進去。這就是我們所講的胸腹式呼吸。
這樣的吸氣既輕松又適度,吸后人很興奮,胸有寬敞感。這時的氣息,就到了最低的地方。用這種吸氣的感覺來歌唱,氣息就能通暢,聲音也圓潤。
在吸氣時,氣息經(jīng)由咽喉管道掠過聲門進入氣管,這時感到氣息下沉,促使兩肋張開,上腹部及腰圍膨脹,下腹部自然內(nèi)收托住氣息,在丹田與腰部形成支持,這就是歌唱中的氣沉丹田。
而呼氣同樣也是以小腹丹田為支點,有控制地使小腹向內(nèi)收縮。歌唱發(fā)聲的呼氣,除發(fā)短音符外,所需時間一般均遠遠大于吸氣。
當我們通過聞花香,嘆氣等的感受訓練,就能熟練的知道氣息吸的位置,就能把開頭的第一個字唱好,自然也能帶著同樣地狀態(tài)演唱后面的部分。而了解了呼的位置,就能配合著深吸入的氣息,將氣息均勻而悠長的呼出,從而完整的演唱整首歌曲。從而解決了歌唱的氣息位置問題。
三、歌唱中呼和吸的控制
有控制的歌唱呼吸,是必須要靠我們后天的、專門的訓練。這種訓練的目的,就是要獲得大量吸入空氣的能力,而且要以一種有意識的控制力量慢慢地呼出氣體,通過這樣來使得聲音圓潤流暢、統(tǒng)一。
許多唱歌的人都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感覺:歌唱中經(jīng)常感到氣息短、不夠用,越唱越憋,嗓子很累等等。這都與不會正確的運用氣息,不會保持好氣息,不會控制氣息有密切的關(guān)系。開始時,雖然氣吸的很深,但只要一開口唱起歌來,氣息很快就吊起來了,浮著,甚至是很快跑光了。造成發(fā)聲的共鳴管道的堵塞,聲音不在統(tǒng)一的位置上,聲音發(fā)抖、很虛假,甚至跑調(diào),音不準等。要想熟練的控制氣息,在吸完氣后,你可以在一瞬間的停頓一下,這是在吸氣之后、用氣之前一個自然而又短暫的停頓。這個停頓造成了吸氣和用氣兩股力量的對抗,用氣時要盡量利用這種對抗力,使用好小腹的兩股力,左右吸開的力和向下把氣息拽住的力,它不僅可以保持氣息的深度,還能使歌唱時氣息均勻、持久、流暢。如果我們保持住了氣息的低位置,就保持住了喉頭的低位置,同時也就保證了共鳴管道的通暢。
四、歌唱中氣息的流動性
勞·威爾曾說過:“在靜止氣息的感覺上唱歌”,而不是“在靜止的氣息上歌唱”。這個比喻似乎還不能消除誤解,在實踐中看到初學者對氣息的理解幾乎大多是靜止的,歌唱時橫膈膜一味地向下壓,氣息完全僵化,于是“保持”成了“僵持”,由此嚴重破壞了發(fā)生系統(tǒng)的正常調(diào)節(jié)?,F(xiàn)在,我們還可以看到“抬鋼琴”、“抬重物”的感覺來訓練學生的保持氣息。試問:在抬鋼琴時連話都說不出來,怎么還能唱歌?“保持”的全名應(yīng)該是“歌唱時要始終保持吸氣狀態(tài)”,不是“迸氣狀態(tài)”,更確切一點的解釋應(yīng)該是“保持”氣息的“流動”。[1]
由此可以看出,很多的理論并不是錯誤的,只是我們理解錯誤而已。在氣息的訓練中,我們總是可以聽到這些字眼“沉下去”、“放下來”“吸著唱”等詞語。我們難免有些糊涂,到底歌唱時的氣息要怎樣才可以流動起來呢?歌唱的吸氣要吸得快并吸得深,而這時,喉頭上下的氣息必須流暢,鎖骨下面的氣息往下流,與橫膈膜的氣息往上流,形成對抗。正是這種對抗,才能使肺內(nèi)吸入的氣息處于壓縮狀態(tài),從而支持較長時間的歌唱需要。鄒本初寫的《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中說到“唱高音時,軟口蓋是一種輕微上抬的狀態(tài),只要想著吸著唱的感覺,軟口蓋就能自動抬起,這是一種含蓄的力量,千萬不能抬過了頭,那么搞,聲音肯定僵?!盵3]由此也可見,歌唱時不能一味地把氣息放下來,那樣只會使聲音笨重不堪,僵化,甚至完全失去彈性。
五、歌唱時呼吸的機能狀態(tài)
歌唱時的呼吸是一種有意識的強力呼吸,其吸氣動作與呼吸的吸氣大致相同,只是胸腔更加擴大。在歌唱吸氣的動作中,因頸部的肌肉和梁的上部的肌肉收縮,所以第一對肋骨有時要往上略微提高,一般不容易覺察到。略微提高的目的是使胸部以下更加擴大。又因強力吸氣時,吸氣肌肉群提高肋骨的力量比普通的情形強,因此頸部的肌肉須稍微加強用力,把第一對肋骨向上提,以鞏固這個吸氣動力的支點。在呼氣時,若是自然的呼氣只需把收縮的肌肉放松,只靠胸部本身的彈力就可以了。但在歌唱時呼氣,為了保持歌唱聲音的持久性和連貫性,非但不可以把收縮的肌肉放松,反而要使全部的吸氣肌肉仍繼續(xù)收縮用力,以保持胸腔的擴大狀態(tài),使歌唱時氣息保持平衡,在有意識地控制下將氣呼出。
因此,在學習歌唱時,必須先學會正確的歌唱呼吸方法,訓練呼吸器官能在任何發(fā)音情況下保持穩(wěn)定有力的氣息,密切配合發(fā)音的需要,進一步把正確的呼吸和發(fā)音動作固定下來養(yǎng)成習慣。在此基礎(chǔ)上,注意用情感帶動聲音來歌唱,使整個發(fā)音動作由“有意識”到“無意識”的轉(zhuǎn)變,同時運用感情靈活發(fā)揮促使發(fā)音動作自動完成。
毋庸置疑,呼吸是歌唱的基礎(chǔ),呼吸的正確運用在歌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演唱時聲音的準確、音質(zhì)的優(yōu)美、情感的表現(xiàn)、吐字的清晰,都與呼吸的合理、正確運用有關(guān)。歌曲中力度的變化,漸強漸弱的控制,連音線的演唱等也都需要較熟練的呼吸控制運用技巧。沒有良好的方法來控制和運用呼吸,就不可能唱出優(yōu)美的歌聲。當我們把呼吸的位置、如何正確控制呼吸以及讓呼吸流暢運動都掌握好,再用最少量的、必需的聲帶張力,和最少量的呼吸發(fā)出最好的聲音,我們也就學會了歌唱。歌唱的藝術(shù)就是呼吸的藝術(shù),正確地調(diào)節(jié)和控制好呼吸,歌唱就會獲得良好的藝術(shù)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友葵《論歌唱藝術(shù)》,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5
[2]、李維渤《歌唱機理與技巧》,世界圖書出版社,200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