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女性文學起步較晚,缺少豐富的傳統(tǒng)根基,且多關注女性情感成長歷程和道德說教,鮮有作家和女性人物內(nèi)心真正聲音的表露,處于一種亞文化狀態(tài)?!冬斏?奎斯特》是多麗絲.萊辛的早期作品,這部作品突破了男性主流文化和傳統(tǒng)觀念的挾持,在女性文學這片領地上大膽傾訴自己的感覺和思想,賦予作品和女性人物更多空間和自由。
關鍵詞:瑪莎·奎斯特;多麗絲·萊辛;女性文學;主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4-0041-01
英國女性文學,從中世紀的空白到文藝復興時期的興起,經(jīng)歷了17、18世紀的發(fā)展,到19、20世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女權主義運動在20世紀取得了顯著成效。女性對于自身的認識變得更加深刻,女性作家追求平等自由的呼聲也更高昂。盡管這一時期的女性作家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各有千秋,但她們對婦女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命運都很關心,對于從世紀初爭取男女平等的婦女到60年代以后“解放了的婦女”在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痛苦、迷茫、幻滅等生活的磨難加以渲染,反映女性追求自我解脫和自我實現(xiàn)的愿望。
在六十多年的文學生涯中,萊辛探索作家和作品的種種,可能性,讓女性文學呈現(xiàn)出類型多樣化,主體多元化,風格多變花及視角宇宙化的態(tài)勢,大大地開拓女性作家創(chuàng)作和表達空間。
瑪莎.奎斯特是南非羅得西亞一個英國殖民農(nóng)場主的女兒。性情孤僻,聰明大膽,喜愛讀書,尤其愛好文學,渴望追求自由與正義,對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因患眼病,她中學還沒畢業(yè)就不得不輟學待在家中,但是周圍的一切都是她無法忍受。她的父母思想保守,自命不凡,認為殖民制度天經(jīng)地義,憎恨黑人,也瞧不起別國的移民。但是這并不能掩蓋這個殖民者家庭的日益敗落:她家的農(nóng)場因經(jīng)營不善而瀕臨破產(chǎn),僅靠剝削黑人茍延殘喘;
作者讓女主人公擁有沖破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的可貴精神,尋求自我的人生,掌握自己的命運。尋找新的機遇,得到渴望已久的自由和幸福。這是作者筆下的瑪莎.奎斯特,一個不向自己命運低頭的女孩,其叛逆固執(zhí)的思想,在我看來,也是這部小說精華所在,正是因為她有著與眾不同的獨特個性,讓她的故事得到延續(xù),才讓文章有了超強的生命力。
到城里后,瑪莎認真工作,一心想當一個出色的打字員。她很快就認識了一個名叫多諾萬.安德森的青年和她密切交往。這一交往,讓她發(fā)生了一些改變,她學會了城里人的打扮,口才也大有進步。多諾萬把她領到以殖民地行政官梅納德先生組織的“運動俱樂部”為核心的中產(chǎn)階級白人青年的社交圈子。她身不由己地卷入了這種使她感到新鮮而又興奮的自由狂放的生活,同這幫青年密切交往??墒菨u漸的她對這種整天喝酒跳舞的生活產(chǎn)生了厭倦,尤其是這個魚龍混雜的俱樂部里面的男人也一樣把女人看作工具,使她大為失望。為了另謀獨立生活,她想去一家商店當時裝模特,卻發(fā)現(xiàn)擔任市議員的老板無恥的利用公共福利事業(yè)撈油水;她去報館找工作,但不敢對公眾講真話的報界只讓她在婦女版上寫點無聊透頂?shù)奈恼?。有一些時間,她對左派人物感興趣,但很快以失望告終。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她通過閱讀報紙感到歐洲時局動蕩不安。
萊辛采取象征、內(nèi)心獨白、意象、自我剖析、夢境、幻想甚至瘋癲來刻畫人物細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變化,展現(xiàn)正在忍受靈與肉折磨的女性形象的心理活動及精神狀態(tài)。她認為她最感興趣的事情是關注在這個多變的時代“人們的思想是怎么變化的,人們對于現(xiàn)實的認知方式是如何變化的”,讀者亦能透過心理活動貼近人物,更深刻地體驗女性人物艱難的心路歷程和成長軌跡。
《瑪莎.奎斯特》是一部“成長小說”。作品中的自傳成分很明顯,女主人公瑪莎的身世、經(jīng)歷以及性格、思想都與萊辛相似,甚至連瑪莎的第一個丈夫的姓“諾威爾”也和萊辛的第一個丈夫的姓“威斯敦姆”一樣含有聰明智慧的意思。但是,萊辛自己認為有些評論家過于注重這些自傳成分,往往忽略了小說更深刻的意義。她稱這部作品是“對個人的良心的研究及其與集體的關系的研究”,也就是說,她在描寫主人公的成長道路(尤其是心理發(fā)展)的同時,特別注重表現(xiàn)決定個人生活和心理成長的社會政治因素。這部篇幅巨大的系列小說正是圍繞著這兩個主題層次展現(xiàn)了一幅豐富多彩的時代畫面,觸及了作者在一生創(chuàng)作中反復探討的問題。
女主人公的姓“奎斯特”有“探索尋求”的意思,這本身就暗示她在探索人生,尋求自我的獨立。和小說的主題相應,她所尋求的獨立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作為一個女人,如何擺脫從屬于男人、充當生兒育女的工具的地位;作為個人,如何擺脫社會的主宰,求得自我完善。在小說的續(xù)篇中,這種獨立的求索明顯表現(xiàn)于她的政治觀念和藝術信仰。當然,男女不平等歸根到底也是一種社會勢力,因此在這兩方面始終是交織在一起的。
瑪莎的探索歷程無疑是漫長而又曲折的,這一點她顯然沒有意識到。她畢竟是在一個農(nóng)場長大的見識不多的天真少女,她對現(xiàn)實社會和生活的理解主要來源于她所似懂非懂地閱讀過得書本和她不免幼稚的想象,她的追求與其說是出于明確的思想動機,倒不如說是由于她的性格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決定她在那樣一個生活環(huán)境中難免感到的苦悶與彷徨。
在《瑪莎.奎斯特》中夢境是最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頭腦中隱藏的部分可以通過夢境與我們交流,夢境“說明人的整個一生,預示未來”。夢是萊辛筆下關“任務過去和現(xiàn)在的批判性記錄”。夢境貫穿女主人公瑪莎·奎斯特人生的每個階段,且各有不同卻又深刻地反映出人物細微的心理變化和分裂的精神狀態(tài),展現(xiàn)了女主人公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里的崎嶇的人生探索經(jīng)歷和精神體驗。萊辛切入到人物更深層次的潛意識,揭示人物潛意識活動和心理變化,使讀者深入人物內(nèi)心花園,領略人物精神深處的別樣風景,產(chǎn)生心靈感悟。
萊辛曾把自己的非洲生活經(jīng)歷說成她“一生中最大的幸運”,因為這段經(jīng)歷為她提供了“英國中產(chǎn)階級姑娘們無法獲得的生活體驗”。和她的許多小說一樣,《瑪莎.奎斯特》也是以非洲為背景,以她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為素材的。她在這部小說里,通過女主人公具有典型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的一生命運揭示了深刻的社會問題,給人以深刻的思想啟迪和道德教育。小說的結構并不嚴謹,文筆流暢又不免有拖沓之處。英國文學中不乏女性作家,但是像萊辛這樣有意識地致力于探討女性命運,強調(diào)女性意識的卻為數(shù)不多。她改變了女性文學亞文化的地位,是英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平等與自由——英國女性文學永恒的主題 周嬋秀
[2]、繼承與超越:從弗吉尼亞.伍爾夫到多麗絲.萊辛的女性文學 張曉麗 王丹
[3]、外國文學名著賞析詞典——瑪莎.奎斯特 姚錦清
[4]、外國現(xiàn)代派文學詞典——作家與作品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