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不是舉辦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名不見經(jīng)傳的青島百果山森林公園,還不知要沉寂多久。而如今的百果山,在被貼上世園會標簽的兩年多時間里,已今非昔比,車水馬龍、日新月異的場面,正在向世人講述她與一座城的變遷……
這個春天的百果山,原先的寧靜雖已被打破,但這絲毫遮掩不住她的天生麗質(zhì),無論是置身山谷或是山巔,撲面而來的都是滿眼的青翠。此時此景,無疑會讓人忘情地高喊,這是人間最美的地方之一,世園會有理由選擇您。
當然,站在百果山上,也會讓人情不自禁浮想聯(lián)翩?;蛟S用不了多久,這里山山水水將更加翠綠,世人也會更多熟知她、走近她,而這座城市也會像當年承辦奧帆賽一樣,更多被天下知曉。但可以肯定地說,世園會絕非僅僅是一個園藝博覽的盛會,她背后蘊含豐富的人與自然、生態(tài)城市、和諧生活等深層價值觀,才是我們最值得思考、最值得關(guān)注、最值得推廣、最值得收藏、最值得珍惜、最值得弘揚的東西。被高速經(jīng)濟一路牽引的城市中國,尤其應(yīng)在歷史轉(zhuǎn)折點上深度思考才是。
而仰望決定著思考的深度。在這方面,素有“花園國家”、“花園城市”之稱的新加坡,理應(yīng)成為學(xué)習的榜樣。大凡踏上這個美麗的國度,第一印象一定會是滿眼的郁郁蔥蔥,關(guān),可以說無處不在。
筆者為此寫過“四不像”的《想起新加坡河》,文中記錄了穿越城市河流的所見所聞及所思。比如在感官上有記錄說:“在這里,一組組偌大的榕樹、一片片綠茵茵的草地、一簇簇叫不上名字的花朵,把這座極富特色的城市映襯得多彩斑斕,處處充滿著詩情畫意。如果說,綠色是這座南洋名城的主基調(diào),掩藏在郁郁蔥蔥之中參差錯落的樓宇反倒成了點綴。”
類似的觀感還有:“在新加坡河中暢游無疑是一種享受,你看到的不光是參差錯落的樓宇,而且還有一座座年代不同、跨越河流兩岸的異國橋梁,有白色的橋、灰色的橋、石頭橋、鐵制橋,最早的橋建于18世紀的上半葉。與我們所見過的橋不同,新加坡河上的七八座過橋,個個都是精美的城市雕塑和工藝品,那種精致、潔凈、被美化了的河橋,把新加坡河點綴得極富人性化?!?/p>
但浮光掠影之后,也由不得我們不思考?!懊偷匾豢矗@里與青島沒有什么兩樣,可能我們在很多的領(lǐng)域比他們還有優(yōu)勢,但細細想來,在一些細節(jié)上面,包括我們看到的新加坡河上的百年橋梁、河里游動著的清潔船、兩岸數(shù)不盡的花草樹木以及一個個別致、整潔的小小售票廳和棧橋等等,都切切實實讓人感受到了新加坡拘泥小節(jié)的樸實風格以及耕度的嚴格和規(guī)范?!?/p>
其實不光新加坡,但凡那些讓人羨慕的環(huán)境優(yōu)美、井然有序的國家,很大程度在于民眾對于自然與環(huán)境的認知和長期的文明習慣養(yǎng)成。
以日本垃圾分類管理為例,日本大多數(shù)城市只有固定的垃圾站點,市民需要在家里將垃圾分類后,自覺用車送到統(tǒng)一回收站,而且在那里更要細化到十幾個箱子里予以分類,不像我們一股腦地放在一起。而這樣一種行為和管理方式的形成,日本其實也經(jīng)歷了幾代人的努力才得以實現(xiàn)和延續(xù)下來。這也從一個側(cè)面,折射了日本文明的進化。
很顯然,把一個公園放大不難,讓一座城市披綠也不難,但讓民眾由此養(yǎng)成和形成一種骨子里的文明習慣,自覺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自覺成為生態(tài)城市、文明城市、和諧城市的推動者,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需要幾代人的精心培育。
一個不過百余年的青春之城,若想成就自己的綠色和生態(tài)之夢,新加坡真的值得青島遙望和仰望,而其中的一些精華,既可借鑒更可復(f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