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在很多省市仍然習慣用“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運行良好”類似表述時,廣東卻表現出了更深的危機觀念和憂患意識。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黃挺直言:“廣東正在發(fā)動一場自我革命?!?/p>
又一陣風從南方吹來。
近日,經濟大省廣東動作連連: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在召開的全省經濟形勢分析會上表示,經濟下行壓力之大超乎年初預期,要千方百計防止經濟增速滑出預期目標區(qū)間,危機意識溢于言表;以“沒有革自己命的決心和勇氣,難以闖過改革‘深水區(qū)’”的決心,轉變政府職能,再造體制競爭力;公布44項、總投資2353億元的重大建設項目面向民間投資公開招標,力爭打破民間投資的“玻璃門”、“彈簧門”。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黃挺直言:“廣東正在發(fā)動一場自我革命?!?/p>
作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在很多省市仍然習慣用“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運行良好”類似表述時,廣東卻表現出了更深的危機觀念和憂患意識。
經濟下行壓力超預期的憂患
即便經濟已有企穩(wěn)回升跡象,但廣東經濟下行壓力仍未根本緩解。
7月11日,廣東省政府召開全省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預計上半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26659億元,同比增長7.4%,雖然較一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但僅比2009年同期高0.3個百分點,為近年來新低。
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坦言,今年以來廣東省經濟下行壓力超過年初預期,地區(qū)生產總值、投資、消費、進出口、財政收入等指標增速均低于年度預期發(fā)展目標,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他指出,這本質上是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經濟波動周期性因素的疊加反映,使廣東面臨穩(wěn)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壓力”。廣東經濟運行雖有緩中趨穩(wěn)跡象,但下半年下行壓力仍未根本緩解,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風險仍不可低估。
廣東外貿市場冷暖直接影響該省經濟走勢。數據顯示,上半年廣東外貿出口2185.2億美元,同比增長6.9%,比全國水平低2.3個百分點。
阿里巴巴旗下的深圳市一達通企業(yè)服務有限公司日前發(fā)布珠三角中小企業(yè)外貿指數報告,上半年珠三角外貿企業(yè)訂單緩慢回升,但由于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外貿企業(yè)訂單波動劇烈。單就6月而言,接單少于上月的企業(yè)數提高了7%,訂單大減的企業(yè)數提高了4%。
外貿出口受阻,擴大內需也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擴大投資成為經濟穩(wěn)增長的重要選擇。
數據顯示,廣東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額7697.51億元,同比增長10.1%,不僅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投資總量也距離第二位的江蘇很遠。
江蘇省統計局數據顯示,前5個月,江蘇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974.53億元,同比增長20.6%。
廣東投資上不去,跟產業(yè)結構和基礎設施等因素有關:廣東這些年在港口、高速公路等方面的投資力度已無法與其他省份相比;此外,廣東多年來形成以輕紡等為主的產業(yè)結構格局,煤炭、原油等重型能源項目較少。
11日的分析會提出,要把全力扭轉投資持續(xù)下滑作為擴內需穩(wěn)增長的重中之重。同日廣東省政府召開的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沿線土地綜合開發(fā)工作會議上,朱小丹要求首批6個開展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綜合開發(fā)的試點站場中尚未確定開發(fā)模式的必須于7月內明確,已經明確的要加快建設進度,8月內上報工程建設推進時間表。
此前5月底,廣東調整加快了18個重大項目的進度,其中包括大型基建項目如珠三角各市城軌、廣州地鐵、廈深鐵路、白云機場擴建等。5月以后,廣東一批重大項目加速推進。
再造體制競爭力
“沒有革自己命的決心和勇氣,難以闖過改革‘深水區(qū)’?!敝煨〉さ闹v話,凸顯了廣東進行此輪行政體制改革的決心。
7月17日,廣東省政府2012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事項目錄(第一批)正式出籠,取消179項省級行政審批事項、轉移55項、下放115項,委托5項,全部354個調整事項占到廣東省級政府現有實際審批項目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黃挺認為,政府掌握審批權,用得好造福百姓,用得不好為害社會,還可能產生尋租腐敗問題;審批改革的實質就是調控權力,“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廣東正在發(fā)動一場自我革命?!?/p>
“歸根到底,不按照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內在要求進一步破除體制和機制障礙,特別是不從根本上轉變政府職能,我們就缺乏體制的競爭力?!痹趶V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指出。而按照汪洋書記在今年2月底召開的全省社會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廣東轉變政府職能的目標即在于——再造廣東競爭力。
對廣東來說,要再造體制的競爭力,這就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
要政府放權,自己革自己的命很難。在今年廣東省“兩會”媒體見面會上,朱小丹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廣東體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qū),深化改革的最大障礙是既得利益格局。我們有決心突破這個格局,尤其是突破與科學發(fā)展、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的政府部門權力和利益格局。
“大部制改革屬于機構調整,就像物理變化;而改革審批事項屬于職能轉變,更像化學變化。”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形象地說,機構調整以后,必須要進行職能轉變,否則機構調整就無法取得實效。
“很多人認為,廣東過去的發(fā)展主要是靠政策優(yōu)勢。這是不貼切的。”陳鴻宇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將之放到了再造廣東競爭力的高度,這是前所未有的。過去廣東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即在于“改革”,而且是主動改革,主動向中央爭取改革。廣東此次改革也是屬于主動改革。
廣東省編辦相關負責人透露,此次公布的是第一批目錄,后續(xù)的改革還將涉及大量中央權限內的審批事項。一項數據顯示了這項工作的艱巨性:最近半年來,為了擬定《關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意見》,清理形成《廣東省人民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事項目錄》,廣東省編辦共召開相關會議200多場,征求意見專題座談會20余場,與部門協商900多次。
打破民間投資“玻璃門”、“彈簧門”
“不以所有制劃限,只憑實力競爭”。7月16日,在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廣東重大建設項目面向民間投資公開招標新聞發(fā)布會上,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省發(fā)展改革委主任李春洪表示,廣東首批推出省市面向民間投資招標重點項目44項,總投資2353億元,力爭打破民間投資的“玻璃門”、“彈簧門”。
這次推出的重點項目有交通、能源、城建、社會事業(yè)等涉及公共資源開發(fā)利用的領域,其中交通項目最令人關注,共11項,投資1280億元,占項目總額的一半以上,包括投資高達400億元的廣佛江珠城際軌道項目。
民間投資準人并不是一個新議題。2005年已出臺“非公經濟36條”,但民資進入等同行業(yè)利益分配重置,文件卻無實操性細則,于是看得見進不去的“玻璃門”或進去了又被迫退出的“彈簧門”現象屢見不鮮。2010年,“新36條”出臺卻仍無甚效果,直至今年2月溫家寶總理明確需最遲在6月出臺細則,才讓民間投資再度成為焦點。然而,截至6月29日,中央各部委總計22個“新36條”實施細則陸續(xù)出齊,卻被指多為重申以往的原則性政策,大多未涉及實際操作性細則。
在部委文件細則缺乏的情況下,民間資本開始將目光投向地方政府的操作細則。本次廣東首推44個項目面向民資招標,是從口號向實際行動過渡的一個標志性舉措,也是對當前國家層面放寬準入呼吁的行動支持與積極回應。
廣東省是我國經濟第一大省,也是民營經濟發(fā)達的省份,近年來廣東省民間投資呈高速發(fā)展態(tài)勢,民間投資額從2003年的1633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0053億元,年均增長25.5%,民間投資占社會固定生產投資的比重從2003年的32,5%提高到2011年的59.4%,廣東省民間投資完成4071.81億元,占社會固定生產投資的比重達到52.9%。但廣東省民間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及制造業(yè)等市場競爭充分的領域,涉及交通、能源、城建及社會公用事業(yè)等方面,民營資本明顯處在劣勢,民間投資“玻璃門”、“彈簧門”現象還客觀存在。
從以前的“小打小鬧”,到如今成為經濟發(fā)展的新生“主力軍”,廣東民間投資走過了一個快速發(fā)展階段。盡管受政策、融資、差別待遇等因素制約,民間投資窘境依然存在,但廣東正在圖謀破局。
(本刊據《第一財經日報》、《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等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