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希望這筆14億英鎊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交易在2017年能得到10%至15%的回報。若要達到這樣的回報率,中國在LME的交易量每年要增長40%以上,占到全部交易量的一半。
即使是想達到香港交易所設定的最低回報率,LME截止2017年的稅后利潤也得達到近1.4億英鎊,幾乎是2011年利潤的6倍,而且這還是考慮到七月將上調費用因而調增了去年數字的結果。
假設LME的非中國貿易業(yè)務延續(xù)其最近的軌跡。從2007年至去年,LME的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2%,2012以來迄今為止達到了18%以上。從2011年開始選取15%作為年均增長率,到2017年非中國業(yè)務的收入也不能上升至160萬英鎊。成本應該會增長更慢,比如說為13%。港交所可能會認為經營杠桿變高,但從其他交易所的財務狀況可以看到利潤擴大并沒有收入增長那樣多??紤]到英國23%的稅率,這項業(yè)務將在2017年帶來5700萬英鎊的稅后利潤。
然后,假設LME新的結算業(yè)務能賺取倫敦證券交易所2200萬英鎊的金屬清算收入的約90%,并假定其增速與LME全部交易業(yè)務的增長一致;應用倫敦證交所34%的利潤率和其稅負,可以得出,五年后這項新業(yè)務將貢獻2600萬英鎊的稅后利潤。
接下來,香港交易所需要在引進LME的中國相關業(yè)務上使出渾身解數,以便在2017年帶來剩下的5300萬英鎊的稅后利潤。假設利潤率與其他業(yè)務相同,其收益需要從2011年后一年內增長43%。而根據香港交易所的數據,目前全世界大約40%的金屬是由中國消費的,這也意味著,2017年LME的近一半交易將與中國客戶完成。
而遠低于10%的回報率將涵蓋香港交易所大概3%至4%的借貸成本。但是,盡管如此,以2011年LME調整后的稅前利潤為基礎的投資回報率只有區(qū)區(qū)1.7%,因此香港交易所亟需構建LME的中國長線業(yè)務;然而,中國國內金屬交易所的發(fā)展肯定不會毫無進展。所以,港交所面臨的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香港交易所正在大力拓展大宗商品業(yè)務。此次收購LME的價格,是后者經新收費調整后2011年獲利的58倍。港交所地區(qū)的確需要多元化其業(yè)務,而不是只專注于股票交易,不過激烈的競價讓港交所付出了昂貴代價。
該交易還將提高港交所的負債水平。新債務將達到17億美元,且正值其主營交易業(yè)務受到業(yè)務量下滑困擾之際。港交所第一季度的利潤同比下跌了7%。其派息比率高達90%,同時,為了幫助LME打造新的清算系統(tǒng),以及現(xiàn)代化其自身業(yè)務,該機構還需要約2億美元的大量投資。
港交所也許認為,趁著市場混亂進行交易,更有可能以不錯的價格獲得優(yōu)質資產。但是這次收購價可算不上便宜。收購LME也許會讓港交所看起來不那么地方化,不過很難看出這對創(chuàng)造股東價值有什么幫助。
韓林根據財經網、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彭博社綜合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