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四步互動教學的模式中心詞是“互動”。在課堂教學中,他們沒有傳統(tǒng)課堂中的教師“侃侃而談”,而是閃現(xiàn)出來學生智慧的火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很多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問有答,或討論或交流,教師將課堂組織得“熱有聲有色”,充分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這更堅定了我們進行四步互動教學模式的信心。
關鍵詞 四步互動;教學模式;課堂
筆者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我校的教學實際,明確了四步互動教學模式,并進一步詮釋了其中的理念。
一、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提出的的基本理念依據
新課程標準倡導:教學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學科知識和基本技能、方法,而且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探究、閱讀、交流、創(chuàng)新能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實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鑒于此,我們提出了“構建關注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四步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生生互動:指的是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包括小組討論、相互評價、相互激勵、互幫互學,以建立合作與競爭的生生關系。生生互動可分為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和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
課堂師生有效互動:課堂師生有效互動指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教學過程,并在其中獲得豐富有質量的學習經驗的教學交流活動。衡量教學交往的有效性,其主要特征不是師生之間交往頻度的多少,而在于通過教學交往學生受到精神震撼的力度和持久性,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強弱和對于生活認知態(tài)度的改觀與否。
所謂四步互動型教學模式是一種將課堂教學分為四個相互銜接的步驟,各個步驟中都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基本特征,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的教學指導思想,重視教學中的情感因素,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來實現(xiàn)本課目標的教學模式。
第一,師生互動的基本策略: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的統(tǒng)一體,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最佳組合。(1)“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互動”策略。(2)“鼓勵參與法驅動”策略:運用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走上講臺,使學生積極活動;鼓勵學生自編自演,使學生愛動。(3)“及時表揚,促進師生互動”策略。
第二,生生互動的基本策略:(1)自主探究、交流討論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的策略。(2)認知活動與情感激發(fā)相統(tǒng)一的策略。(3)因學施導的策略。
二、四步互動教學模式的具體構建
構建以“情境提問—探究討論—交流概括—鞏固反思”為主線的關注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四步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下表是通過不同互動方式培養(yǎng)的能力發(fā)展目標和情感目標。
三、具體實施四個步驟
1.情境提問:創(chuàng)設情境(溫故知新),提出問題。
問題是思維的源泉。學生是通過問題而學習的,產生學習動機的根本原因在于問題。西方教育家布魯巴克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笨梢姡瑢W生嘗試提出問題是探究學習的良好開端。在教學中我們嘗試運用任務驅動的激勵方法布置學生問題作業(yè),如新授課要求學生做好充分準備,提前預習,每人提出1—3個問題,分小組檢查是否完成任務。然后收集整理上交。有關于學習目標方面的,也有學習內容的問題,有淺層的,也有深層次的。教師從中選擇帶有探究性的問題在黑板上列出,引導大家開展問題討論,并肯定所有學生善于提問、大膽質疑的創(chuàng)新精神,從而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鍛煉學生的提問能力。
嘗試提問的途徑一般是:
①指導自學—規(guī)定提問式作業(yè)—培養(yǎng)提問習慣;
②創(chuàng)設情景—設置認知沖突—誘導發(fā)現(xiàn)問題;
③感性體驗—靈感頓悟—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
其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不能局限于師生間一問一答的形式,教師提出一個又一個的簡單問題,學生不假思索便脫口而出現(xiàn)成的答案。看起來問題提了不少,但對學生的思維沒有觸動,而且教師在課堂中始終是牽著學生走,控制著學生的思路,沒有放開。良好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該遵循以下四個方面:
(1)問題要明確、具體,不能過于籠統(tǒng),一般化;
(2)問題要新穎、有趣,富有啟發(fā)性,不能過于平淡。也就是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3)問題要針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具有適當的難度階梯,不能過于簡單;
(4)問題要有一定的靈活性。
教師在備課時事先設計好了若干問題,在實際面對學生上課時,既要能收得住,即教師對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并能加以適當控制,又要能放得開,即允許學生提出教師預先沒有考慮的問題,甚至可能是教師一時也難以回答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不應回避,做“冷處理”,而應熱情鼓勵,進而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師生共同深入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梢姡瑒?chuàng)設好問題情境需要教師在備課時花費大量的時間,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動腦精心設計。
記得開學初參加數學備課時,教研員姜芳菲老師特別指出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她強調:數學是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四個方面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第一,營造和諧氛圍,使學生敢于提問;第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第三,啟發(fā)引導,讓學生學會提問。例如:(1)計算方面,從算理和簡便算法質疑。(2)從概念教學內涵和外延拓展上質疑。(3)利用學生易錯點質疑。(4)看書質疑等進行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第四:堅持訓練,讓學生樂于提問,養(yǎng)成主動提問的好習慣。
2.探究討論:探究問題,討論分析。
布魯納曾強調指出:教學不能是講解式的,不應該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而應當讓“學生親自把事物找出來,使自己成為發(fā)現(xiàn)者?!彼€認為:“發(fā)現(xiàn)不僅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边@其中的“發(fā)現(xiàn)”我們可以理解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的“自學探討”。還有美國教育家奧爾康等曾對學生記憶情況作過一個簡略的統(tǒng)計:一般學生對某一內容閱讀后能記住10%,聽到后能記住20%,看見后能記住30%,聽到且看到后能記住50%,而說過后能記住70%。這說明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看、聽、說”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督學作用應充分發(fā)揮,這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掌握學生學習、交流等方面的情況,及時指導、答疑和收集信息。
大家都知道我們新課標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進入了新課標改革后時代。像數學從培養(yǎng)“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到現(xiàn)在的 “四基”,即加入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培養(yǎng)。其中我們進行第二步的探究就是充分體現(xiàn)對學生四基的培養(yǎng)。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個人獨立思考,積極開展問題討論和動手實驗,親身經歷探究過程,使學生獲得主體性的發(fā)展機會。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自身的角色,更新觀念,正確引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成為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自主性發(fā)展、個性發(fā)展的促進者和開發(fā)者。智慧的培養(yǎng),不能通過結果教育(一味的教知識),而是要在過程教育中培養(yǎng)的一種能力,這才叫智慧。像包餃子,不通過親身實踐,是永遠也學不會的。要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培養(yǎng)會學的能力,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多種感官相結合,主動參與學習探究,這樣才能有效地實施師生互動。像數學教學中的撥珠子,擺小棒,拼圖形和面積推導等很多知識都充分體現(xiàn)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深有體會。
像語文學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問題呈現(xiàn)給學生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對問題做一番討論和分析,而不是立即尋找問題答案。例如,教師可以進一步向學生們提出:“你如何理解這個問題的含義?”“你想通過哪幾方面來理解?”學生針對這樣的問題進行簡短的討論分析,對問題本身有了更明確、更深刻的印象。
3、交流概括:交流合作,總結概括
合作與交流可達到取長補短,集思廣益的效果,通過學習者的合作交流可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并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首先,教師是合作學習環(huán)境中的設計者,同時要在適當時候給予學生幫助,避免學生走彎路,耗費更多時間。其次,教師又是合作學習的評估者,既要對學習過程不斷評估,又要對各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互相交流,敢于修正錯誤,形成氣氛活躍、形成開放的師生、生生互動關系的新格局。
在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不要走一個極端,也就是什么問題都完全放手讓學生解決,老師成了課堂學習的一個觀眾,這是絕對不可取的。課堂教學無論怎么改,都應是扎實的、務實高效的。如果離開教師的講解與點撥、引導與組織,那么知識的生成、知識的升華等無從談起。所以對于學生互動以后所生成的一些知識和問題,教師應該有一個短而精的歸納概括,要給孩子們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規(guī)律與聯(lián)系,要在學生認知水平上再升華。
4、鞏固反思:鞏固拓展,反思提高
通過引導學生學會反思探究過程的方法,變換問題的思考角度和方式,增加思維的發(fā)散和集中,使知識得到升華,能力得到提高。反思提高是將所學知識遷移,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是創(chuàng)新的重要階段。除課堂上精選創(chuàng)新題型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外,還要將所學的知識和能力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解決一些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通過前三個階段的學習,學生初步獲得了新知識,但這些新知識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還未達成預定的狀態(tài),尤其是數學這一科目,易于和其他知識混淆,易于遺忘。因此,在課堂學習的最后階段還要進一步促進學生知識的轉化。知識的轉化的最佳方式便是做練習。這時,教師向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由易到難有階段的練習題,讓學生通過做練習鞏固所學新知識,并盡可能地使學生理解和學會所學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做練習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比如,請學生站起來面向全班同學口頭回答,或者請學生到黑板上當小老師一邊演算,一邊講解,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自信心,從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學生練習的結果正確與否,教師要及時反饋。學生可自行評定練習結果,也可以同學之間相互評定。教師進行抽查式評定,對學生出現(xiàn)的典型問題及時指出并找出錯題原因進行糾正,對學生成績進行激勵性評價。這樣,既檢查和評定了學生的學習結果,又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及時強化。因此,這最后階段的練習和反饋是整個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不論是哪個科目,我想這個環(huán)節(jié)都應該聯(lián)系實際生活來拓展學生思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靈活運用四步互動教學模式
四步互動教學模式體現(xiàn)了時代教改要求:(1)重視了情感因素。如課堂導入和矯正評析中充分考慮了學生情感,堅持了以人為本的思想。(2)注意能力培養(yǎng)。如自主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運用知識能力等。(3)尊重了認知規(guī)律。如模式中“自學探究”、“鞏固練習”等模式。四是體現(xiàn)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如“分組討論”、“學生提問”、“教師點撥”等。五是堅持了學生主體。教學活動中一切活動的開展都是為了學生的學,如“導入”、“自學”、“點撥”、“練習”、“矯正”、“評析”等。六是注重了個性培養(yǎng)。如“學生質疑”、“學生講解”、“學生演板”等教學活動。
任何一個模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科目不同,年級不同,課型不同,教師可做適當調整。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體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