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究式課堂教學是化學教學的有效方式,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高效探究知識。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內容等因素,在導入新課、互動課堂、小組合作等環(huán)節(jié)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 化學課堂;探究能力;培養(yǎng)
一、機智導入,激發(fā)探究興趣
新課導入的好壞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導入新課的方法是千變萬化、精彩紛呈的,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內容等因素,教師可以靈活設計,達到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的目的。同時,精彩的導入往往能夠使學生在自我思考中探究知識,也使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的良好狀態(tài),因此對教學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課開始,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新穎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用問題來引路,設計出一種學生所渴望獲取答案的懸念,讓他們主動從情境之中思考問題,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如在講授“燃燒與滅火”時,教師可以選擇一個小魔術“燒不壞的手帕”導入。當學生看到熊熊火焰卻燒不壞一塊手帕時,學生驚嘆不已,強烈的好奇心隨之產(chǎn)生。為什么明明看見火焰,而手帕卻燒不壞?學生希望盡快弄清所以然。這就是成功的導入。他引起了學生發(fā)現(xiàn)真相的欲望,點燃了學生求知的熱情。通過這個“小魔術”的展示,再一步步引導充滿疑問的學生探究“小魔術”里隱含的化學原理,這樣,可以開啟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設問解疑的能力,教學效果也明顯增強。
二、互動交流,培養(yǎng)參與意識
互動式教學是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fā)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達成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互動式教學是一種對話機制,是一種“平等交往”。特別是主題探討式互動。這種方法主題明確,條理清楚,探討深入,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通過主題創(chuàng)設情境,討論交流,使得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不同觀點、思想相互交流、碰撞,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比如在復習二氧化碳的相關知識時,我先出示一瓶碳酸型飲料,提問學生:大家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證明飲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氣體?我讓學生以四人學習小組進行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通過討論研究,然后進行交流:第一小組在瓶口塞上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將氣體導入澄清石灰水中,看到澄清石灰水變混濁;第二小組用同樣的方法將氣體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試液的蒸餾水中,看到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第三小組先取樣,后在汽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看到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第四小組,用pH試紙測汽水的pH值,pH<7;第五小組把汽水滴在藍色石蕊試紙上,看到變紅的現(xiàn)象。隨后我再進行引導:同學們的設計是否可行?只有通過實驗來證明。先請第三小組的同學根據(jù)自己的實驗設計來進行驗證,學生觀察到溶液由紫色變?yōu)榧t色。我再提出問題: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產(chǎn)物是碳酸,你知道碳酸有什么特性嗎?第三小組代表發(fā)言:碳酸是一種不穩(wěn)定的酸,受熱易分解。小組成員通過加熱上述溶液,看到溶液始終呈紅色。這時我用課件展示雪碧汽水的配料表。從而得出因為配料中有檸檬酸,其水溶液也顯酸性,所以不可以取汽水直接進行實驗。這樣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第一、二小組同學的實驗方案是正確的。因此,進行互動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的意識,就要運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現(xiàn)象來進行教學,促使學生成為主動建構知識的實踐者。
三、有效提問,追求探究效果
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jù)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有計劃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探究,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有效提問能引發(fā)學生對信息再理解,形成自己的看法。有效性的提問,能促進師生有效互動,及時地反饋教學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會復習一些記憶性的概念進行提問,例如:在復習物質的溶解性時,如果老師問什么是物質的溶解度?學生往往只是將課本上的概念重復一遍,但這并不表示他已經(jīng)掌握了這個定律。所以不如將問題改成:你如何理解物質的溶解度?或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36克,你是怎么理解的。這樣,學生就不需要背概念,而是通過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來進行講述。老師就可以根據(jù)他的回答來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及時地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再例如,學生把鐵釘生銹演示實驗在家里做好后,我在課堂上讓學生上講臺展示。然后我再將預先做好的鐵釘生銹實驗的三支試管展示給學生看,并播放有關金屬銹蝕的視頻,學生很快接受了“鐵在潮濕的空氣中能跟氧氣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鐵銹”這一事實。接著我提出問題:一半浸在水中的鐵釘,哪一部分銹斑最明顯,為什么?這樣能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思考和探究,從而解開鐵生銹的奧秘。深層次的思考性強的提問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是十分突出,但問題的創(chuàng)設還應該掌握分寸和時間,這樣才能開發(fā)學生的潛能,解開化學教學中的疑問和難題,形成高效的教學效果。
四、小組合作,提升探究質量
小組合作學習容易打破學生之間的認知沖突,可以激發(fā)出思維的火花,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進入探究活動中來。為了使合作學習不流于形式,教師應很好地起到指導者的作用,提出問題、分配學習任務、進行交流討論、歸納結論。小組合作強調師生、生生及全體學生間的互動,利用教學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合作和互動來促進學習,并以小組集體成績作為評價的依據(jù),互相啟發(fā),互相幫助,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學《自然界中的水》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水的組成、水的凈化、愛護水資源、硬水的檢驗等方面進行根系圖的提煉,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等級評定,優(yōu)秀的全班推廣,這樣學生就能順利完成學習目標。再如在講解“石灰石的利用”知識時,我拿出一些礦石樣品向學生展示,首先,提出問題:自然界中有許多巖石不含碳酸鈣,那么今天老師帶來的物質是否含有呢?怎樣證明和區(qū)分?我引導學生通過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來考慮,學生通過交流設計出石灰石及碳酸鹽的檢驗方法。隨后學生進行小組實驗探究,檢驗礦石樣品是否含碳酸鈣,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小組間交流實驗結果,教師及時給予評價,啟發(fā)學生思考,小結上述方法只能證明這些物質含碳酸根,不能證明是否含鈣元素。接著展示碳酸鈉、碳酸鉀、碳酸氫銨的化學式,引導學生分析組成點,推測它們的化學性質。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將上述三種物質分別與鹽酸反應,并將產(chǎn)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記錄實驗現(xiàn)象。最后小組間交流實驗結果,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碳酸鹽的檢驗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知識和學習方法,而且通過同學間的討論,使其思維發(fā)生激烈碰撞和提升,促成化學探究課堂模式的實現(xiàn),不斷提升探究質量。
我們認為,在初中化學課堂上進行探究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增強探究知識的能力,促進化學課堂質量的有效提升。教師只有根據(jù)教學內容認真探索教學方法,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才能使課堂教學改革引向深入,從而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需求的一代化學人材,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