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是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要求,是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實際意義所在。目前中學普遍存在學生歷史意識不強、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也不夠重視的現(xiàn)象。本文從引導學生把握歷史人物入手,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實現(xiàn)新課程要求的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轉變,達到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的目標,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
關鍵詞 新課標;歷史意識;歷史人物;歷史情感;教學方式;學習方式
一、整體上把握歷史人物,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中學生對歷史課缺乏興趣的情況由來已久。據(jù)教育部1997年對北京市2107位學生的調查顯示,在學生對最不愿意學的課程的排序中,歷史課居前三位之列;在學生對15門課程喜歡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歷史課居第二位;在學生對枯燥、沒有意思的課程的排序中,歷史課居前第五。香港商務印書館曾對香港地區(qū)的歷史教學也作了一次書面普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歷史課不感興趣的程度,與大陸差不多,比例高達80%以上。本來應該很有趣的歷史課,為何受到學生如此的冷落?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歷史課程資源極其單調乏味的狀況有很大關系。歷史事件是人的活動事件,缺少人的活動就不成歷史事件。歷史必修教材涉及的主要是經濟狀況、政治變遷和文化嬗變等內容,而它們往往通過歷史事件和人物反映出各自的變化,體現(xiàn)出相互的關聯(lián)。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抓住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關系,利用“以事系人”法、或“以人系事”法進行教學,抓住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豐富歷史課程資源,就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從整體上把握歷史人物,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的重要特點是過去性、主觀性。我們所知道的歷史,實際上是歷史學家對歷史的認識,即歷史學家對人類過去的回憶和思考?!耙磺袣v史和人們對歷史的體驗(歷史學)都要由歷史學家的人文價值的理想加以統(tǒng)一。”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能不斷吸取前人思想的智慧,但歷史學家在描述、分析歷史時,難免受到自身思想理論、道德觀念、閱歷、社會環(huán)境甚至利益等因素的影響,而失去歷史的真實性,因此,傳統(tǒng)的“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往往“重結論,輕過程”,這種方式往往只重視知識的結論,忽略了知識的來龍去脈的探索,省略了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最終的結果是讓學生為追求高分而去死記硬背“標準答案”。不可否認,歷史教學的確需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確的歷史結論,但如果這些結論不是經過學生對歷史現(xiàn)象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知活動,即沒有一個豐富的思維過程,沒有多種史學觀點的碰撞、爭論和比較而獲得的,學生就難以真正理解,必然也記憶不深。利用歷史人物進行設疑、質疑,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思維。
三、從整體上把握歷史人物,能實現(xiàn)新課程要求的中學歷史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在探究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歷史意識
歷史人物的評價受時空等因素的限制,史學界對某些歷史人物的評價仍爭論不休,如李鴻章是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在清末歷史上的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與《馬關條約》等一系列歷史事件中,都提到了李鴻章。當時學生認為他是個賣國賊,但在學習了洋務運動的相關內容后,學生又認為他為中國的近代化做了一定的貢獻,似乎又不能全盤否定他。應該如何正確評價李鴻章,面對當今社會對歷史人物爭議的多面性,學生必然會產生疑惑,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有必要以此為契機,通過靈活多變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首先進行思想動員,其次進行分組探究,可以分成三個小組,再進行小組分工:第一組:問卷調查組,負責調查學生的歷史意識狀況,人物評價看法;第二組:資料搜查組,對歷史人物的資料搜查;第三組:討論組,負責對一二組的資料進行討論,并提出問題,各小組充分利用小組每個成員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的報告:第一,問卷調查報告。第二,資料搜查報告。第三,討論結果報告。然后根據(jù)以上報告,展開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對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合作學習。最后是成果展示期,各小組收集好資料后,把資料初步整理好,并請各小組代表面對全班同學進行答辯,內容從學生現(xiàn)在的歷史思維狀況以及搜索到的現(xiàn)在學術界、社會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歷史意識的形成方法進行。然后各小組把答辯結果進行整合并形成有關論文。這種探究性學習方式,讓同學們學會收集資料,補充了歷史教材的內容,發(fā)揮了同學們的主體作用和培養(yǎng)了同學們的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了同學們對歷史人物整體形象的認知能力,提高了同學們的歷史意識,使同學們在求真求實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汲取智慧,進而提高了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判斷力和思維能力。
四、從整體上把握歷史人物,能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等歷史情感
在中外歷史上,優(yōu)秀的歷史人物燦若繁星。他們以其鮮明的個性,生動的事跡,表現(xiàn)出各自高尚的情操與品質,閃耀著心靈美的光輝。其中有為國捐軀的愛國志士、有舍生忘死的民族英雄、有大義凜然的革命先烈、有英勇無畏的共產黨人、有為科學奮斗終身的偉大人物……他們的高風亮節(jié)、優(yōu)良品德、雄才大略和獻身精神,對青年學生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量。如戊戌變法中的譚嗣同,為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為了讓民眾認識到“改革的成功,必然要有犧牲”,在生死關頭,毅然選擇了死亡,以警醒世人,這讓學生在震撼中明白人應該要有歷史責任感。
培養(yǎng)學生歷史意識是新課改下的課程功能要求,是歷史教學功用的價值所在,從整體上把握歷史人物,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是一種值得探討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張靜.學生歷史學習心理特征與教學策略的探討,清華歷史教育學,1999.
[2]王家范.感受歷史智慧是一種愉悅——初中歷史教材改革管見,歷史教學問題,2002.
[3]何兆武.對歷史學的若干反思[J]史學理論研究,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