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堂討論是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可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兩者的關系,既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又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文章提出了化學課堂教學中討論調控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 化學教學;課堂討論;調控;問題探討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之一。化學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
一、調控課堂討論的內容
化學教學中,教師提出討論的問題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動腦去主動探究。所以,提出的問題不能過于簡單,既不能讓學生不假思索地就能答出來,也不能讓學生茫然無頭緒而無從下手。提出的問題,要使討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教學“原子”內容時,教師設置這樣的問題:“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的體積很小,僅占原子體積的幾千萬億分之一,核外電子在核外空間里做高速運動。那么,它們的運動有什么特點?它們互相打架嗎?在原子核外是怎樣分布的呢?”這種問題,能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激發(fā)思維,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要有所預見。教師要做到對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有所了解,提出的問題必須緊扣課堂教學目標,使學生討論的內容具有明確的方向性,易于學生通過討論后認識由分散到統一從而實現知識的升華。
二、調控討論的形式
課堂討論的內容,決定了討論的形式。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選擇討論的形式,可以有效地調控討論的過程。教師組織課堂討論形式有很多種,如全班討論、小組討論、同桌討論、教師參與的指導式討論等等。如教學原電池內容時,在演示并讓學生觀察有關實驗現象后,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1)銅片上的氣泡是什么氣體?該氣體是怎樣生成的?(2)電子是哪種金屬失去的?電子是否通過溶液流到銅片上?由于這些問題均涉及到原電池工作原理,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對這一重點知識也就能夠理解透徹。組織課堂討論,教師要注意根據問題的難易、討論內容的特點等因素來確定討論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教師還要注意調控好小組討論。討論時,通常4-6人為一小組。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和認知差異,還要把性格內向的與性格外向的安排在同一小組,讓有組織能力的或個性外向的人擔任組長,負責討論的開展,讓性格內向的人擔當記錄員,避免傷害學困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一段時間后,要對小組成員的角色作適當的調整,鼓勵小組中每位成員都成為討論的組織者和發(fā)言人。
三、調控討論的情境
學生在討論某一問題時,會出現冷場的現象。教師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設問可能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應多留時間讓學生思考,多加以點撥和引導;對學生多加鼓勵,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調動他們參與討論的積極性?!胞}類水解”學習中,學生討論CH3COONa溶液為何顯堿性時,問題較難,學生往往不知從何下手。這是一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問題。教師可以設問一些遞進性、有梯度的問題:(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電離?有哪些電離平衡?(2)CH3COONa溶液顯堿性,說明什么問題?(3)到底是何原因使其溶液中c(OH-)>c(H+)?(4)Na+離子為何不會破壞水的電離平衡?這樣的問題可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討論中,理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加深對鹽類水解的實質認識。討論中,教師要對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不愿意表達自己見解的學生,協同小組長找出他們在討論中的每個閃光點。教師也可以把其它小組的討論信息告訴他們,讓他們從中得到啟發(fā),激發(fā)他們參與討論的熱情。教師還要善于通過點評,引導學生變換視角辨證去再分析、再討論問題,避免學生可能在無關問題上糾纏不清,越討論越糊涂,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四、調控討論的時間
討論過程中,由于學生需要審題、思考、需要語言交流甚至查找資料,因此讓他們討論的時間不宜太短。教化學師應避免恩賜式的給學生一分鐘兩分鐘去討論的形式主義做法。教師如這樣做,學生就會出現情緒浮躁、理解膚淺,討論就不能深入。特別是學困生需要思考的時間更長,否則課堂就會成為學優(yōu)生的一言堂,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教師一定要給足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成員分析討論的時間,讓學困生也能在小組討論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達到合作學習共同提高目的。當然,討論也不能走向另一面,“一討到底”會造成課堂討論的濫用,影響教學目標達成,降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討論前,教師要提前給小組內成員分配好角色,避免在角色分配上浪費時間。教師自己可下放到某一薄弱小組中去參加討論及時掌握討論的動向,可有效地控制討論的時間。一堂課討論的頻率不能太高,不能讓使學生疲于應付。
五、調控討論的結果
討論的目的,是尋求課堂討論與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結合點,使學生真正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如討論“淀粉—碘化鉀溶液中逐滴滴加氯水,出現藍色再褪去的原因”,就可讓學生廣泛聯想,實現思維的發(fā)散。因此,化學教師不僅要對討論的結果進行多樣化的評價,還要應對小組間及小組內的成員進行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教師正確的評價,能促進學生對某一問題的討論或深入持久、或針鋒相對、或更加全面。尤其對學困生要進行綜合性的評價,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評價的方式,可以用語言直接來表達,也可以用眼神、手勢、微笑等肢體語言來表達。對學生中討論有爭議的問題,教師可充當爭辯雙方或多方的調解人,不偏不倚,讓他們各抒己見,以理服人。討論結束后,可讓有不同見解每一小組或成員作代表匯報討論的結果。這樣通過討論,促使學生的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作者簡介:劉月根(1954-),男,江蘇姜堰人,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學化學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