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間美術是勞動人民運用集體智慧創(chuàng)作出的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藝術形式,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并將民間美術在美術教學中得以傳承應用和發(fā)揚。
關鍵詞 民間美術;新理念;傳承應用
民間藝術是廣大勞動人民為滿足精神生活需要而創(chuàng)作,并在他們當中應用和廣泛流傳的藝術作品。最早的民間藝術的類型可以追溯到原始藝術的淵源,從人類學的角度探尋,民間藝術可以說是一切藝術的母體,是人類情感、文化遺傳的血脈和中樞,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所孕育的民族民間藝術都體現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明特征,它們共同構筑了人類文明的精神世界。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原始人就創(chuàng)造了以彩陶藝術為代表的中國原始民間美術。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演進,民間美術的門類也在逐漸擴大,形式也不斷的創(chuàng)新。它是我國各族勞動人民運用集體智慧創(chuàng)作出的并且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的藝術形式。中國民間美術隨著自身不斷地磨礪和創(chuàng)新,以其的獨特造型理念與象征寓意成為了中國美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新標準下的藝術課程要求體現出鮮明的人文性、綜合性、創(chuàng)作性和愉悅性。2004年初,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在對《美術課程標準》進行修訂時,對“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的條例也進行了修訂,增加了有關民族、民間美術以及文物的敘述。指出:“民族、民間美術以及人類文化的遺物、遺跡也是重要的校外課程資源。應充分利用當地的民族、民間美術資源以及文物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痹凇度罩屏x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也對學校美術教育在民族民間美術資源開發(fā)方面做了明確要求,美術課程“要讓學生較廣泛的接觸中外優(yōu)秀美術作品,拓寬美術視野……尤其要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增強對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理解?!痹诿佬g教育中,引進民間美術來進行美術實踐教學,能引發(fā)學生濃厚的美術興趣,從而能更好的達到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教育目的。
在民間美術教育中,如何做到既傳播基本知識,又要將美術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融入其中,讓學生能夠體會并理解到民間美術中的文化內涵,這就取決于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從“應物像形”到“紋”以載道旨在為民間美術教學提供一個思路,一是強調從形出發(fā),教師應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引導學生,增強對民間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二是注重探究“紋”中的意蘊,教師要多提供給學生感悟民間美術作品的機會,不要急于簡單的講解其內容,而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感受、思考、鑒別,師生共同探討潛藏在獨特的民間造型紋飾下的文化意味。從而讓學生樹立起對民間藝術的正確認識,通過學習,了解民間美術的內在精神與價值意義。
一、“應物像形”是把握民間藝術造型的基本方法
“應物像形”是南齊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首先提出的,在這部我國最早的繪畫論著中,謝赫提出中國繪畫的“六法”,成為后世畫家、批評家所遵循的原則。其中的“應物像形”或“應物,像形是也”,是指畫家的描繪要與所反映的對象形似。這里借用“應物像形”之說,無非是希望在民間美術的學習中要從其造型入手,先盡量求得形的相似進而才能體會到它獨特的魅力。對于學習者來說,應物就是刻畫出對象的形態(tài)外觀。民間美術的造型特點就是意象性造型。即強調主觀的加工、改造和表現。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是“好看”,而這種好看主要是以創(chuàng)造者對美的意念和經驗對形象符號進行的裝飾。在形式上追求構圖飽滿對稱,造型完整,色彩鮮明,體現著和諧和統(tǒng)一的關系。像民間剪紙造型簡練,圖形與鏤空的點線形成虛實對比,給人以韻律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的美感;民間刺繡則在色彩上常有原色對比,顯得鮮亮喜慶,其“適形造型”都追求飽滿、對稱、均衡的審美要求。象民間口訣中的“黃身紫花,綠眉紅嘴,顯得鮮明。”都強調了色彩的對比調和,體現了民間藝人對于視覺形式規(guī)律的感性把握。因此,通過對民間美術作品的造型、色彩的分析和學習,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民間藝人對生活的認識、提煉和把握,領會生活與藝術的相互關系,在生動直觀的造型表現中掌握一定的美學規(guī)律,提高自身的文化積累和藝術素養(yǎng),也符合新課標提出的“要引導學生深入的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增強對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p>
二、“紋”以載道是理解民間美術文化內涵的重要途徑
“文以載道”是由宋代文化家周敦頤提出來的,其原意認為寫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揚儒家仁義和倫理,為封建統(tǒng)治的教化服務?!拔摹笔鞘侄?,“道”是目的,“文”都是為其“道”服務的。時至今日,“道”的內涵與外延都因時因地或因人而改變。這里本文偷換了一個概念,即“紋”以載道,強調的是更關注民間造型中的“紋飾”中所包涵的深層意蘊。實際上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在民間美術不同的造型紋飾中,就一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民間美術是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題材多來自遠古文明、歷史典故、戲曲故事、神話傳說等。對民間美術中一些恒常主題的追溯可以使我們了解到傳統(tǒng)文明的起源、發(fā)展,以及原始的圖騰崇拜、地域文化、文明變遷等;我國的民間美術造型中已圓滿完整、對稱偶數等來自遠古太極陰陽哲學觀念;民間剪紙吉祥圖案中的“蝶戀花”、“雙魚”等喜相逢紋樣,無不反映了陰陽對立、生生不息的傳統(tǒng)宇宙觀。民間美術往往用象征、隱喻、諧音等形象表達美好的祝愿,如松鶴、蟠桃等物體就象征了延年益壽,出現了蝙蝠與鹿,就代表了“福(蝠)祿(鹿)雙全”?!傲梗┖希Q)同春”、“三陽(羊)開泰”之類皆是諧音寓意手法。既說明了歷史的積淀和傳統(tǒng),表現了民間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也體現了人民群眾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民間美術通過民間作品或相關的民俗活動將社會的理性的價值標準訴諸人的感性知覺,潛移默化地引導著人們的行為導向。在教學中,對民間美術的發(fā)生發(fā)展、美學特征作深入的探索,能夠讓學生更多更好地接觸和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
國家教育部于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試驗稿)》中明確提出美術教育要“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并對文化的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保懊佬g學習應當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美術教學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yǎng)人文精神。”“美術學習決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美術傳統(tǒng)的熱愛?!泵耖g美術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審美特征、美學思想,這也為學生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提供了空間。美術教育擔負著美術知識與文化傳承的責任,因此美術教育也理應承當起向學生傳授民族本土文化的義務。
三、地域特色是開發(fā)民間美術課程資源的價值取向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特有的地域環(huán)境必然早就出特有的歷史和文化。對于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研究和保護,國內外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行動和措施。并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向全民普及民間美術知識,使人們了解熱愛尊重和傳承身邊的藝術。1994年,美國公布的《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指出:“為了確保學生接受藝術學習不僅僅是接觸水平,對社區(qū)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和經常性的利用便成為重要的因素。”在挪威,國家規(guī)定每個學生在15歲之前至少要掌握一個本國的非物質傳統(tǒng)文化。在發(fā)達國家的許多學校都會開設土著課,專門教授本民族的藝術文化。由此可見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得到了各國教育部門的重視。
作為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陜西關中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本源性的意義,是民族文化根脈之所系,其文化遺存十分豐富。馬勺臉譜為陜西三秦民間所獨有,有中國民間社火臉譜演化而來。當地民眾將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彩繪于馬勺之上而因此得名。人們將其懸掛廳堂居室用于扶正祛邪,鎮(zhèn)妖降怪,表達祈福納祥、招財進寶的美好愿望,因而馬勺臉譜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崇尚。臉譜以夸張的手法大膽運用色彩,黑為正,紅為忠,白為奸,黃為暴,藍為莽,綠為義等,用來表達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造型生動、夸張、想象力豐富,是極具特色的地方手工藝珍品。
文章自編教材《彩塑臉譜的制作》就是采用了陜西馬勺臉譜作為基本素材,通過影像賞析、交流和討論,了解馬勺臉譜的制作過程和內在寓意,讓學生在融洽的氣氛中主動學習,從民間美術資源中吸取營養(yǎng),并結合當今社會時尚元素進行了有創(chuàng)意的表現。
陜西剪紙最富盛名的就是陜北剪紙,那里至今較完整地保存著祖先留下的這種習俗,認為貼窗花可以避邪,春節(jié)的農家,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滿床滿墻的剪紙藝術品。用于婚俗的刺繡花樣、洞房剪紙,往往以植物或動物來隱喻男女之愛、生殖繁衍;用于喪俗的剪紙則象征生命綿延不斷;用于春節(jié)的剪紙,寓意春臨大地,萬物復蘇。民間剪紙的創(chuàng)作者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遠古圖騰的崇拜,是民間剪紙表達的主要內容。民間剪紙造型的夸張,是對繁雜內容的條理化,規(guī)范化的過程,而并非對自然客觀的描摹。因此,剪紙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強烈。因此夸張和變形成為剪紙中最常用的表達語言之一。民間藝術所創(chuàng)造出的造型樣式總是承續(xù)和保留了中華民族極為豐富的文化內容,積淀了深厚而古老的社會意識和理想寄托。
在手工制作課《剪紙吊飾制作》中,為激發(fā)學生對剪紙的興趣,了解民間剪紙的簡潔明快、樸實而富有裝飾性的藝術美,本課在教學中通過觀賞蝴蝶標本,再聯系剪紙中的夸張與概括,找到蝴蝶形式中的最大特點—對稱。進而就怎樣能把手中的蝴蝶變得更漂亮?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構想及創(chuàng)作思路,鼓勵學生將剪紙的平面裝飾轉變?yōu)楦挥袝r代氣息的立體裝飾造型,力求在傳統(tǒng)與現代的結合上尋找再生點。通過本課例及學生的剪紙吊飾創(chuàng)作,可以看出這些習作都頗有民族性和現代感,初步嘗試了民間美術和現代生活的結合。
中國民間美術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大眾藝術,是勞動人民才華和智慧的結晶。民間美術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學生在民間美術的學習過程中,多少會聯系到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藝術。在引入民間美術的教學活動中,除了工藝技法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將民間美術以創(chuàng)新的形式融入課堂,把當前的美術課程新理念融入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藝術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在強調從形式出發(fā),“應物像形”把握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的同時,更關注造型紋飾背后的文化契機,體會其“紋”以載道的內在魅力。通過這些有益的引導,學生將會逐漸地、越來越多的了解到中國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民族民間文化,進而引發(fā)深層次的民族認同感。在經濟快速增長的今天,許多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瀕臨失傳消亡的困境,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民間美術,對于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是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和現實意義。我們相信這些逐漸衰落的民間美術精華必定會薪火再傳,重新煥發(fā)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