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壁齋書話·董宏猷專欄
白壁齋,宏猷書房之謂也!四壁皆書,頂天立地,壁豈不白乎?又崇尚大無,大白,白壁雖白,大無中自有大千世界也。宏猷愛好廣泛,卻以淘書,藏書為最。每至一地,必尋書店;每得一書,如獲大寶,反復品味,以為源也。幾十年過去,藏書漸豐,得以屋載,其中淘書之樂,品書之趣,常想與朋友共享,乃借《大武漢》一角,設書話專欄一,清茶一,書友三五,品茗談書,豈不樂乎?開篇之時,東湖櫻花正開,謹捧碧水書香,就教于讀者諸君也!
“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
這是茅盾的散文《白楊禮贊》的開篇。每當我朗讀這個句式時,便想起了長江邊的那所鄉(xiāng)村中學,想起了美麗的嚴西湖,湖邊燦若云霞的桃花,以及簡陋的教室里朗朗的讀書聲。我的“鄉(xiāng)村男教師”生涯,就是從清晨的朗讀開始的。其中,就包括了無數(shù)次地朗讀《白楊禮贊》,因為它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
《白楊禮贊》寫于1941年3月,那時,中國的抗戰(zhàn)正處于相持階段。茅盾一九三九年三月到新疆講學,第二年五月赴延安魯藝講學,當年十月,離開延安到重慶。茅盾的作品,主要是小說,大部分是著力暴露舊社會黑暗的,可是這篇散文卻以昂揚的革命激情,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歌頌了堅持抗戰(zhàn)的北方農(nóng)民,以及中華民族質(zhì)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我收藏有茅盾先生《白楊禮贊》的一個初版本,是上海新新出版社民國三十五年五月的初版本。書中收錄了茅盾先生的十八篇散文,分為四輯?!栋讞疃Y贊》為第一輯中的第四篇文章。書中有茅盾的自序,自序的最后一段,說明了為什么要以《白楊禮贊》作為書名:“題名為《白楊禮贊》,則因例須擇一篇為書名,而同時亦以自志五年漫游中所得最深刻之印象罷了。”結(jié)尾的題款也很有時代氣息:“三一年十一月十二日于桂林。是日敵機先后四批來襲,據(jù)聞共數(shù)百架,我無損失。”
北方的白楊樹。這是作者“五年漫游中所得最深刻之印象”,忍不住要充滿激情地高聲贊美:“白楊不是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極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農(nóng)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nóng)民相似。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nóng)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zhì),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p>
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時刻,茅盾的激情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其生命中,從其親身參加革命斗爭的人生歷程中,迸發(fā)出來的。
眾所周知,茅盾是五四時期著名的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的發(fā)起人,而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園來今雨軒成立,由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tǒng)照、葉紹鈞、許地山等十二人發(fā)起,后來陸續(xù)發(fā)展的會員有冰心、朱自清、老舍、徐志摩、劉半農(nóng)、夏丏尊、劉大白、王魯彥、廬隱、朱湘等170余人。由于茅盾、鄭振鐸曾經(jīng)先后主編過當時最有影響的《小說月報》,而《小說月報》幾成文學研究會的會刊,所以,文學研究會的會員中,許多均成為新文學運動中卓有貢獻的作家與學者。其中,茅盾的影響與貢獻,是自不待言的。
在那個如火如荼的時代,年輕的茅盾除了參加文學活動,也積極投身于當時的革命斗爭。許多年輕人恐怕不知道,茅盾即沈雁冰,曾經(jīng)在1921年初,就參加了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同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茅盾便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的黨員之一。1922年后,曾以《小說月報》編務為掩護,從事黨中央聯(lián)絡員工作。1925年底,茅盾被選為左派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代表,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后,留廣州工作,在毛澤東任代理部長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作秘書。到了 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爆發(fā),茅盾離開了廣州。同年10月,北伐軍占領(lǐng)武漢,成立國民政府,茅盾來到武漢,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擔任教官。 1927年春,出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當年的7月,汪精衛(wèi)公開叛變革命,茅盾撤離了武漢,準備去江西參加南昌起義。到了九江,卻因路途阻塞,經(jīng)牯嶺回到上海。這時,他遭到國民黨的通緝。從此,他以茅盾為筆名,開始了創(chuàng)作和其他的文學活動。大武漢,留下了茅盾許許多多的人生足跡。
茅盾的文學成就主要是小說。但是,除了散文,他還寫過話劇。1945年,抗戰(zhàn)剛剛勝利,重慶就爆發(fā)了黃金提價舞弊案。國民黨財政部宣布黃金由每兩二萬元提價至三萬五千元。事先獲得消息的主管人員及官僚政客乘機搶購以獲暴利。案發(fā)后全國輿論嘩然。茅盾讀了新聞非常氣憤,便決定“換把刀來試試”,創(chuàng)作一個劇本公演。這件弊案發(fā)生在“清明”前不久,劇名就叫《清明前后》。剛成立的中國藝術(shù)劇社接下了這部戲,著名演員趙丹擔任導演。9月26日,《清明前后》正式公演了。第一天的上座率只有六、七成。茅盾很擔心,到了第四天,他戴了一副墨鏡,悄悄去察看售票情況。結(jié)果令他大吃一驚:售票處排起了雙行長隊!后來,《清明前后》場場爆滿,演出氣氛熱烈,劇場內(nèi)掌聲不絕。記者在報道中稱之為“罕見的現(xiàn)象”,“盛況空前”。這樣一部深受歡迎的好戲,自然刺痛了國民黨當局的中樞神經(jīng),他們不敢公開明令查禁,卻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向各地發(fā)出一份密電:“茅盾(即沈雁冰)所著之《清明前后》劇本,內(nèi)容多系指責政府,暴露黑暗,……固特電達,倘遇該劇上演及劇本流行市上時,希即密飭部屬暗中設法制止,免流傳播毒為荷?!?/p>
“暗中設法制止”,這便是當時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慣用手段了。
我收藏有《清明前后》的多個版本。其一,為開明書店1951年10月第八版。該書初版于1945年10月,幾年后便達到八版,看來印數(shù)不少。還有一個蠻好玩的版本,是東北軍政大學編委會翻印的。封面蓋有“東北軍政大學三支隊圖書”的印鑒。
看來,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暗中設法制止”,根本不起作用。清明前后,正是草長鶯飛的季節(jié)。生機勃勃的春天,又有誰能制止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