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法,是通過假設一定的環(huán)境、背景、條件,在各種關(guān)系發(fā)生轉(zhuǎn)換的基礎(chǔ)上提問,使學生入境悟理的方法。在語文課堂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嘗試運用這種假設法,層層推進,可以充分激起學生閱讀文本細節(jié)的熱情,使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清晰可感,每一步教學效果水到渠成。
一、巧用假設法,充分提煉文章信息
通常的教學設計中,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無非是讓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而如果結(jié)合文本特點設置情景,就可以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充分提煉文章信息的同時,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
《“神舟”五號飛船航天員出征記》一文,通過對“神舟”五號飛船航天員楊利偉出征場面的描寫,表現(xiàn)了我國宇航員的優(yōu)秀素質(zhì),揭示了我國首次載人飛行的偉大意義,表達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作者抓住一個場面以速寫的形式對事件進行了報道,內(nèi)容集中,結(jié)構(gòu)靈活。
針對“信息傳播”的特點,上課伊始教師即提出一個假設:如果你是學校廣播站的一名播音員,請?zhí)崛≌n文中的有效信息,編寫一則消息并進行現(xiàn)場播報。為了有效實現(xiàn)小播音員的身份假設,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很快圈畫文本中的一些細節(jié),如出征的時間、地點、人物、裝備、目標,送行的人員和場面氣氛并了解了出征的意義,從而提煉了主要信息。學生在閱讀新聞的過程中輕松實現(xiàn)了文章的整體感知,而接下來的編寫消息和播報消息則在考察了學生消息寫作的主要知識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二、巧用假設法,深入解讀文章語言
閱讀教學重點就是對語言的品味,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的問題往往都是“找出文中最讓你感動的情節(jié),談一談你感動的原因;或者找出文中你欣賞的語句,說說你的賞析”。在這種問題的引領(lǐng)下,學生對全文的通讀顯得散漫而效率不高。所得到得賞析要么是參考書上的經(jīng)典語言,要么是雷同干癟的無味話語,要么只是個別優(yōu)秀學生展示的舞臺。而如果對文本情節(jié)進行假設,就可以激發(fā)起大多數(shù)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實現(xiàn)對語言的品析。
陸蠡的散文《囚綠記》,文章思路非常清晰。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jīng)歷,“綠”是全文描寫的客觀對象,作者圍繞“綠”展開思路,鋪設線索。文章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見綠”、“賞綠”、“囚綠”、“釋綠”和“思綠”。
在引領(lǐng)學生品讀“賞綠”環(huán)節(jié)后,教師提出假設:作者對綠是如此的喜愛、留戀,以至于他產(chǎn)生了一個自私的念頭——把綠囚禁起來!可是,作者畢竟只是一個旅客,他早已打算要南歸的!所以,臨行前他萬般無奈的珍重的釋放了這位綠友。在這里,我想問問大家,如果不是因為要離開,你覺得作者還會釋放這位綠友嗎?此語一出,全班同學立刻起了爭議,教室里“放”與“不放”的叫喊聲此起彼伏。教師微笑著示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但必須從文中找出具體語句作為依據(jù),包括描寫常春藤、抒發(fā)作者情感、寫作背景等。
于是在辯論聲中,一個個“不走還會囚綠”的理由浮出水面:一個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要把常春藤歸“我”所獨有,裝飾房間和心情;“我”在綠的身上看到“生的喜悅”,超過了任何的喜悅;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火車斷了數(shù)天,每日留心”,可見我不一定走的成,每天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需要精神支柱……所以,作者還是要“囚綠”!
于是在辯論聲中,一個個“不走也會釋綠”的理由也證據(jù)鑿鑿:“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我為它的固執(zhí)不快,傷了自尊;“它漸漸失去了……變成……變成……”,綠在“我”的囚禁下的變化,再不放就要死了,愛它就要釋放它;“我漸漸不能原諒我自己的過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鎖移到暗黑的室內(nèi);我漸漸……”“我”被綠打動;“我”計算著“綠囚”出牢的日子,可見“我”心里還是想釋放它的;“綠是永不屈服的囚人”……所以,作者終究是要“釋綠”的!
于是,在“群情激奮”中,“囚綠”和“釋綠”的重點描寫段落和文字細節(jié)被學生輕松解讀。
三、巧用假設法,深切感悟文章主旨
一篇好的文章總是有深刻的主題思想貫穿其中,在閱讀品味過人物形象之后,引導學生在爭論研討中自然形成對文章的獨特看法,效果十分顯著。
在感悟《臺階》的主旨時,學生在已經(jīng)感受到父親作為一個農(nóng)民的倔強堅強和謙順卑微的性格后,教師巧妙地提出一個假設:如果給父親一次重來的機會,他還會建造高臺階嗎?請在小組內(nèi)說出你的觀點和理由。
此問一觸即發(fā),種種觀點和理由都在進一步研讀課文中積極產(chǎn)生了。學生在探討中逐漸達成了共識:父親一定還會建造高臺階的,并歸納出三種理由。其一,建造高臺階是父親的目標,是他一生的夢想,他一生都在為這個而奮斗。如果人生沒有目標,他的一生就會變得空虛。其二,父親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子孫建起了高臺階。從“挑水由我包了”可以看出,父親在建好臺階后迅速地老去,但是兒輩們已經(jīng)站在了高的起點上。其三,父親在勞動中也體會的了別人無法體會到的勞動的快樂。如“父親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澆一遍水。隔天,……說硬了硬了。再隔幾天……說實了實了。又隔了幾天,……踩了踩,說全凍牢了”這哪里是養(yǎng)護臺階啊,簡直就是呵護自己的兒子般快樂和幸福。父親的生命雖然是艱苦的,但又何嘗不是壯美的呢?至此,本文的主題已經(jīng)在學生對文本的細讀中凸顯。
四、巧用假設法,深刻拓展文章意境
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讀的延伸和補充,甚至可以說,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讀的一種形式。所以,在基本的教學內(nèi)容完成之后,使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不是脫離課本漫談自身經(jīng)歷,而是更加深刻的體味文章意境尤為重要。
《甜甜的泥土》這篇小說講述了一包奶糖化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達了離異家庭的孩子小亮渴望得到母愛的強烈愿望。告訴我們,人間的至親至愛猶如寬廣厚實的大地,無所不在,無處不有!
在充分領(lǐng)悟了文章主旨后,教師小結(jié):小亮的家庭遭遇是不幸的,但小亮又是幸福的。親媽的疼愛,同學的友愛,老師的關(guān)愛,傳達室老大爺?shù)膸椭?,也許還有許多素不相識的人的援助縈繞身邊。小亮依然生活在巨大的愛心之中。所以,故事的結(jié)尾將母愛的奶糖化作了“甜甜的泥土”。那我們能為小亮做些什么?如果今天就是他八歲的生日,你打算送給他一份怎樣的禮物?
生紛紛說:“奶糖,因為文中說他愛吃的是奶糖”;“鞋子,因為他的鞋子都破了”;“一雙手套,因為文中說‘伸出凍裂的小手指’”;“我想把他帶到我家去住,讓他和我共享家庭的溫暖”;“我想把他媽媽找來和小亮一起過生日”;“我要到小亮家去找他爸爸,告訴他不能打小亮,而且不能讓他干那么多活”;“我還要告訴他爸爸,讓小亮的媽媽經(jīng)常和小亮在一起。她有見到小亮的權(quán)利”。
“過生日”的假設和“送禮物”的設計緊扣文本細節(jié),又跳出文本,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最佳狀態(tài),讓學生的情感自然流淌。在一個富于吸引力的情感磁場中,課堂教學達到又一個高潮。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巧用假設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加大細致閱讀文本的廣度,而且還可以開拓文本探究的深度,一舉多得。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港中學新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