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魯迅作品教學中,要注意把握住兩個“統(tǒng)一”,即:作品鮮明的時代感和作家強烈的責任感的統(tǒng)一,作品具有民族風格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要著重處理好兩個“關系”,即:魯迅作品的典范性和指導聽、說、讀、寫能力綜合訓練的關系,魯迅作品教學與現(xiàn)階段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教育的關系。
【關鍵詞】魯迅作品教學 兩個統(tǒng)一 兩個關系
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即聽、說、讀、寫的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要完成這一任務,就要精選一批文質(zhì)兼美的典范性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通過教師的指導,使他們掌握語文知識,逐步提高語文能力。
文學以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是語言的藝術。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語言運用的范例,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教學文學作品主要是為了學習語言,中學生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不僅能了解更廣闊的社會生活,開拓視野,陶冶心靈,更重要的是能夠豐富他們的語言“倉庫”,體味作家譴詞造句的奧妙,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以文學為武器,在反對封建文化和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的斗爭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勛,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令世人矚目、令人民驕傲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他先后著有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16部,還翻譯了一些外國作家的作品,建國后出版有《魯迅全集》20卷。他的小說“畫出”了“這沉默的國民魂靈”;他的散文詩是“五四”后新文壇的一朵香郁蔥蔥的奇葩;他的回憶性散文,雖為瑣事瑣記,但洋溢著深情、真情;他的雜文是投槍,是匕首,“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即給予反響和抗爭?!鼻疤K聯(lián)作家法捷耶夫稱“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魯迅作品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瑰寶,是我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因此,在文學作品教學中,一直以來魯迅作品教學是一個重點。據(jù)查1998年發(fā)行的中學語文教材,我們發(fā)現(xiàn)幾乎每冊都選有魯迅作品,正式課文篇目就有17篇。分布的情況是:《吶喊》中的《藥》(高中第三冊)、《孔乙己》(初中第五冊)、《故鄉(xiāng)》(初中第四冊)、《阿Q正傳》(高中第五冊);《朝花夕拾》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初中第一冊)、《藤野先生》(初中第六冊);前期雜文《墳》中《論雷峰塔的倒掉》(初中第四冊)、《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高中第四冊),《華蓋集續(xù)編》中的《記念劉和珍君》(高中第一冊),《而已集》中的《文學與出汗》(高中第六冊);后期雜文《二心集》中的《“友邦驚詫”論》(初中第四冊),《南腔北調(diào)集》中的《為了忘卻的紀念》(高中第三冊),《且介亭雜文》中的《拿來主義》(高中第一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高中第六冊);《〈吶喊〉自序》(高中第二冊)。
目前,為適應新課程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對中學語文課本選用的篇目也作了一些調(diào)整,增加了選文范圍,增強了時代感。人教社中學語文編輯室的老師表示,對中學語文課本選錄篇目進行了調(diào)整,魯迅的作品在高中課本中略有減少,但并沒有刻意削弱魯迅的意思,更不會將魯迅剔出中學課本。
據(jù)統(tǒng)計,在現(xiàn)行初中教材中,各版本都收錄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孔乙己》、《故鄉(xiāng)》、《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等魯迅的經(jīng)典文章,一般都有六七篇。其中人教版的初中課本收錄魯迅文章最多,達到9篇:《風箏》(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七年級下冊)、《阿長與〈山海經(jīng)〉》(八年級上冊)、《藤野先生》《雪》(八年級下冊)、《故鄉(xiāng)》《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九年級上冊)、《孔乙己》(九年級下冊),跟課改前的傳統(tǒng)語文教材基本沒有多大變化。在高中教材中,魯迅的作品確有減少,人教版的高中課本選錄的魯迅文章從過去的5篇減少到3篇,保留了《紀念劉和珍君》、《祝?!泛汀赌脕碇髁x》;此外,與必修課本配套的《語文讀本2》選用了《魯迅散文兩篇》(《秋夜》、《好的故事》),《語文讀本3》選了《藥》,這樣以來,學生在高中能學習到的魯迅的作品實際上有6篇。
由此看來,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本人在魯迅作品教學實踐中,感受最深的是:魯迅作品有著鮮明的時代感,而這又常常是與作家強烈的責任感相統(tǒng)一的;魯迅作品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而這又是通過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魯迅作品既具有典范性,又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魯迅作品既能給人藝術的享受,又能給人廣泛的思想教育。因此,筆者認為,在魯迅作品教學中,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認真鉆研教材、研究作品的基礎上,要注意把握住兩個“統(tǒng)一”,即:作品鮮明的時代感和作家強烈的責任感的統(tǒng)一,作品具有民族風格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要著重處理好兩個“關系”,即:魯迅作品的典范性和指導聽、說、讀、寫能力綜合訓練的關系,魯迅作品教學與現(xiàn)階段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教育的關系?,F(xiàn)分述如下:
一、魯迅作品教學應該把握兩個“統(tǒng)一”
一是作品鮮明的時代感和作家強烈的責任感的統(tǒng)一。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①
作為革命家的魯迅,還在年青時代就對祖國和人民立下了莊嚴的誓言:“我以我血薦軒轅”。為了獻身于民族和人民的革命事業(yè),他時刻尋覓著被壓迫被剝削的中國人民命運的道路,他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自覺改造世界觀,使自己從“進化論”者躍為“唯物論”者。作為思想家的魯迅,他總結了中外一切戰(zhàn)斗的作家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提出了“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fā)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缇蛻撚幸黄瑣湫碌奈膱觯缇蛻撚袔讉€兇猛的闖將!”(《墳·論睜了眼看》)魯迅先生通過他的文藝實踐,為舊中國開辟了“一片嶄新的文場”,成為一個“兇猛的闖將”。
“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濒斞傅淖髌?,篇篇都是時代精神的結晶體,它有如“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照亮了舊中國從辛亥革命以前到“五四”后整個歷史時期的民族的坎坷、辛酸和血淚。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聽到了“救救孩子”的呼聲,看到了“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的革命者的鮮血,體味了“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肮枢l(xiāng)”中“手捏一柄鋼叉”的少年英雄閏土“苦得像木偶人了”;阿Q要上斷頭臺了,卻還在羞愧自己的圈“畫得不圓”;咸亨酒店里的孔乙己在人們的輕蔑和嘲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魯鎮(zhèn)的“祝?!甭曋?,祥林嫂帶著對“人死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疑惑走完了她一生悲慘的路程。面對“一件小事”,“我”發(fā)現(xiàn)了人力車夫“偉大”得“須仰視才見”;“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喋血執(zhí)政府門前,“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吶喊,喚醒了在鐵屋子里沉睡的人們;五烈士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但“冷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一方面,魯迅作品高舉時代的旗幟,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反對一切舊勢力和反動勢力;另一方面,魯迅作品跳動著愛國愛人民的赤子之心,呼喚著療救“病態(tài)社會不幸人們”的藥方。在魯迅作品教學中,我們應該把握作品鮮明的時代感是和作家強烈的責任感相統(tǒng)一的。這樣,才能更好地貫徹中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統(tǒng)一”的原則。
二是作品具有民族風格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
魯迅先生提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當求內(nèi)容的充實和技巧的上達’?!斍髢?nèi)容的充實’也就是說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選材要嚴,開掘要深’,要求選擇那種有意義的題材,同時要能透過現(xiàn)象深入到本質(zhì),發(fā)掘它深刻的社會意義;‘當求技巧的上達’就是要掌握某種藝術所特有的表現(xiàn)手段和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造出與內(nèi)容相適應的完美的藝術形式,做到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雹隰斞缸髌繁闶沁@一文學主張的具體體現(xiàn)。
打開魯迅的小說,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豐富多彩的民族生活斗爭的畫卷。它以浙東的農(nóng)村和城鎮(zhèn)為背景,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時社會各階級的精神風貌與尖銳沖突,描寫了“上流社會的墮落和下層社會的不幸”,抨擊了封建主義的罪惡,表現(xiàn)了下層勞動群眾和知識分子的痛苦生活與悲劇命運。
魯迅的雜文,以其對中國社會深刻的觀察與越發(fā)清醒的認識,尖銳而辛辣地勾勒出舊中國形形色色的“鬼臉”,堪稱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的“人間喜劇”。
具有民族風格的內(nèi)容滲透在完美的民族藝術形式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的民族形式,也首先表現(xiàn)在語言上。魯迅作品的語言以現(xiàn)代人民的口語為依據(jù),認真加以提煉,并且繼承了傳統(tǒng)文學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吸取了外國文學語言中有益的養(yǎng)料,融會貫通,從而真正地創(chuàng)造了嶄新的民族文學語言,形成了凝練、含蓄、幽默、冷峻的風格,為新文學的創(chuàng)造樹立了榜樣。
如,《藥》的開頭是一段景物描寫:“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寥寥數(shù)語,語意含蓄,語言凝練,但勾勒出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突出特征:陰暗、凄涼、加上幾分恐怖,這就渲染了夏瑜就義時沉寂而肅殺的氣氛,定下了全篇的基調(diào)。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中用“活該”二字收束全文,幽默中透著冷峻、譴責之意,憎恨之情,嘲笑之態(tài),痛快之感,凝聚一團脫口而出,充分表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說明封建衛(wèi)道者獲得如此下場是罪有應得,令人拍手稱快。
具有民族風格的語言,其獨特的表現(xiàn)力同時也是與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相聯(lián)系的,用白描手法敘事寫人,用“畫眼睛”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點,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方法塑造藝術典型,用“精練以至夸張”的方法對“可笑、可鄙以至于可惡”的現(xiàn)象加以諷刺。
魯迅作品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內(nèi)容和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充分顯示出作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民族風格,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在魯迅作品教學中,應該把握作品具有民族風格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這樣才能使學生不僅在思想感情、道德情操上受到良好的影響,得到藝術享受,更能提高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魯迅作品教學應該注意兩個“關系”
一是魯迅作品的典范性和指導聽、說、讀、寫能力綜合訓練的關系。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關于口語交際,又提出“應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
魯迅是語文大師,其作品代表著新文化的方向,在譴詞造句、布局謀篇等語言文字運用方面堪稱現(xiàn)代文的典范,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作品都能給教學各方面提供種種養(yǎng)料。因此,在魯迅作品教學中,要緊緊扣住單篇作品中具有典范性的精要語段作重點教學,并注重傾聽表達、閱讀、寫作能力,即新課改之前施行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訓練。
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選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課文容量大,難點多,但描述百草園部分是教學重點。在這部分中作者以濃郁的抒情筆調(diào)寫下了他歡樂的童年生活,他在周圍充滿著封建氣氛的環(huán)境里找到了一塊自由的小天地、自己的樂園,“景是兒童心中的景,情是兒童心中的情”,很能激起初中一年級學生們的興奮,同時,透過這一段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充滿童真的少年魯迅成長的足跡。其中的第二段是精要語段,寫得最精彩,在教學中,可先讓一個學生朗讀這段文字,而其他學生認真聽。讀完后,請聽的同學說說:他的讀音是否準確(“畦”、“攢”等字不易讀準),他的朗讀是否體現(xiàn)了兒童對“樂園”中“有無限趣味”的欣喜之情。然后教師點撥提示:①本段要扣住“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型結構來理解這段文字兩相比照的層次結構;②本段描寫植物、動物時,用了那些準確、生動的形容詞、動詞,并且如何與比喻句、擬人句、傳說故事相結合,形成富有感情色彩、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教師提示后,要求學生反復朗讀,把文中關鍵詞句勾畫出來加以體會。之后,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后派代表回答上述第二個問題。最后,可要求學生模仿本段句式寫一段話,進行“寫”的訓練。這樣,不僅本課教學重點得以落實,而且傾聽、表達、朗讀、寫作能力也得到綜合訓練,可謂一舉兩得。
聽、說、讀、寫能力,其實也就是人的接受、表達語言信息的能力。有人把“觀察(看)”也作為一種語言能力,這樣,“聽、讀、看”是接受語言信息,“說、寫”是表達語言信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想方設法通過典范性的語言材料給學生這些能力的綜合訓練,教學生理解語言文字,學習語言表達技巧。
又如,在教學《祝?!罚ǜ咧斜匦奕r,要使學生深入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性格的成因,探求造成舊社會勞動婦女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就必須先指導學生理解人物活動的典型環(huán)境。小說的第一部分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序幕,交代了社會環(huán)境,在教學中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圖對學生進行看、說、聽、讀、寫能力綜合訓練。筆者曾經(jīng)是這樣來安排教學過程的:
(一)導入
①教師出示祥林嫂形象的插圖投影,讓學生觀察[看];
②請一生看圖后用自己的話描述祥林嫂的形象(注意人物神態(tài))[說、聽];
③找出小說中與這幅插圖內(nèi)容一致的描寫文字,齊讀一遍[讀];
④祥林嫂為何淪為乞丐(最后死去)?
(二)啟發(fā)式分析第一部分
①朗讀開頭描繪年底景象的文字,這一景象有何特點?(由遠及近,有色、有聲、有味,寫出了陰沉、低暗的特點)
②如何描寫魯四老爺?shù)??[“寒暄”(為人虛偽)、“大罵”(政治反動)]
③怎樣介紹各家準備祝福的盛況的?(三個“如此”,表明封建勢力和迷信對農(nóng)村的統(tǒng)治依舊)
④對魯四老爺書房作了哪些描寫(一個字、半副對聯(lián)、三部書),從中可以看出房主人怎樣的思想特點?(思想保守)
⑤仿照對魯四老爺書房的描寫,寫一個居室(不超過200字,注意表現(xiàn)人物的身份及某方面的特點。如果時間不夠,也可以課后完成)[寫]
⑥回到魯鎮(zhèn)只有兩天,“我”為什么“明天決計要走”呢?[魯鎮(zhèn)的社會環(huán)境使“我”感到壓抑、憤懣,再加上祥林嫂的死(引起下文)]
因此,在魯迅作品教學中要善于利用作品的典范性去指導聽、說、讀、寫等能力的綜合訓練,這也符合中學語文教學“聽、說、讀、寫相輔相成、全面發(fā)展的原則”。
二是魯迅作品教學與現(xiàn)階段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教育的關系。
誠然,魯迅的作品,是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寫的,魯迅逝世也已有七十多年了。在這半個多世紀里,我們的國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雖然時代不同了,但魯迅及其作品在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仍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義。
魯迅的一生是戰(zhàn)斗的一生,為了尋找真理,改造社會,他不斷地自覺改造世界觀,以適應時代的需要。胡耀邦同志在魯迅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曾指出:“魯迅的革命精神是那種鼠目寸光、稍受挫折就灰心喪氣的人所不能比擬的?!薄棒斞干钪锩牡缆窙Q不可能是平坦筆直的,一定會有荊棘,有曲折;他敏銳地把握住時代的要求,不顧會遭遇多大的艱險,堅定不移地同人民革命事業(yè)共命運?!薄八闹髦械膽?zhàn)斗性及其對人民的教育作用都達到了中國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魯迅作品的教育作用是廣泛的?!短僖跋壬?、《〈吶喊〉自序》中洋溢著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他“彷徨”時,表現(xiàn)出堅強的探索精神;在他遭受敵人迫害與攻擊時,表現(xiàn)出韌性的戰(zhàn)斗精神。在他的《藥》、《阿Q正傳》、《祝?!返刃≌f中,作者始終把喚醒人民的覺醒、鞭笞人民的敵人放在首位,顯示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厚感情;面對“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的悲觀論調(diào),作者用馬列主義的階級觀點加以分析,給予有力的駁斥,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吹介c土的“變化”,人們也會覺得,探索農(nóng)村改革的道路,徹底擺脫貧困,勢在必行;“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边@飽含作者對中國農(nóng)民乃至中國人民深情的句子,不只是給人以哲理性的思考,更是一種戰(zhàn)斗的召喚??滓壹旱脑庥觯材芤鹑藗兯伎紟装倌陙碇袊R分子在科舉道路上走過的是一條多么崎嶇的道路,知識分子必須進行刻苦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在現(xiàn)階段,我們不能再教出些新的“孔乙己”來,要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競爭,要注重素質(zhì)教育,要適應時代的要求。透過祥林嫂的悲劇,也能警醒人們:肅清封建迷信思想,徹底消滅愚昧,在現(xiàn)階段仍有必要……
黨中央明確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為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要十分重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清除愚昧,反對封建迷信活動”,“要深入持久地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因此,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教育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
所以,魯迅作品的教學要與現(xiàn)階段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教育結合起來。在教學中,要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義,用魯迅人格的偉大力量和作品的形象感染學生,啟發(fā)他們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拓寬思考的空間。這樣,才能使魯迅作品這一最寶貴的民族文化煥發(fā)出新時代的光輝,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fā)揮出它的鼓舞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
總之,魯迅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是語言大師,他的作品在語言運用上具有典范性,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教學中,我們要認真研究教材和作品,去感受作品鮮明的時代感和作家強烈的責任感震撼人心的力量,去領略作品具有民族風格的內(nèi)容和形式相統(tǒng)一的藝術魅力。同時,魯迅作品也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要善于利用具有典范性的精要語段,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訓練;要用作品的思想意義教育學生,用作品的形象感染學生,使魯迅作品教學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注釋】
①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② 樊籬、袁興華. 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發(fā)展初論[M]. 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作者單位:湖南省炎陵縣第一中學)